人非生而知之,成才依赖于教育和培养。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教育和培养的三大支柱。其中,家庭是“人才”的第一驿站,是孩子健康成才的“第一课堂”。母亲则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和“终身教师”,可以说孩子的成功取决于母亲的启蒙。家长一个不经意的举动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母亲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将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结果。所以,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性的因素是母亲所赐予的。当然,并不是说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中没有影响,而是说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中所占的影响比例较大。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决定未来的是孩子,决定孩子的是母亲,民族的未来掌握在母亲的手中。所以,一个孩子的成功离不开一个母亲的教育,做母亲、当家长,任重而道远。“
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
穿名牌,是时下最流行的趋势,无论男女老少可能都挡不住名牌产品的诱惑。虽然名牌服装在质量、款式、面料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优势,但最让人倾慕的还是它的品牌效应,尤其像耐克、阿迪达斯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品牌,可以说是无人不晓。然而这些名气十足的品牌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价格昂贵。因此,对于没有经济收入的孩子来说,想要穿名牌无疑是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
牛牛酷爱运动,尤其对篮球很是着迷,NBA赛事每场必看,也因此渴望有一双耐克的球鞋。牛牛为了让一家之主的妈妈同意给他买这双鞋,他每天又是擦地又是收拾碗筷,胶勤地帮妈妈做家务。可是一双七八百元的运动鞋对于他们这个工薪家庭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啊,但妈妈看牛牛这么喜欢这双鞋,为了不让孩子失望,咬了咬牙,在牛牛的生日那天,终于让牛牛如愿以偿了。
收到这双鞋,牛牛那叫一个高兴,简直就是爱不释手,当天晚上竞然抱着鞋睡了一宿。第二天,牛牛穿着名牌新鞋来到学校,感觉与平时大不一样。那些跟他一样喜欢NBA的同学们看见了牛牛的耐克鞋,都一个劲儿地称赞,这让牛牛感觉有些飘飘然。而每每在运动场上,牛牛也似乎感觉穿上这双鞋那叫一个威风,仿佛一下子高人一等了,名牌就是名牌啊,不一样啊。
此后,牛牛越来越觉得那些名牌服装很“炫”,也越来越想穿名牌,于是一个劲儿地要求妈妈给自己买这个买那个。起先妈妈总觉得孩子也不容易,于是便省吃俭用地满足牛牛的愿望,但时间长了,那些名牌服装的昂贵价格的确让妈妈有些承担不起,不过每次看到儿子穿着那些名牌运动服,在镜子前美滋滋地照来照去的时候,又不忍心打消孩子的喜悦,更不忍心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但经济也确实有些不能承受,于是妈妈在下班后又找了一份兼职的工作,以补贴家用。没办法,一切为了孩子。
那些追求名牌的孩子,多数是受虚荣心的指使。许多孩子天真地把穿名牌当成家庭经济实力和审美标准的展示,他们认为只要穿了名牌,就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这种心理也不断膨胀,他们不顾家庭的经济能力,一味地追求那些所谓的名牌效应,不但给父母造成经济压力,更形成了恶性消费循环,陷入盲目消费的怪圈。而虚荣的攀比心理,则严重扭曲了孩子的人生观和金钱观。因此,家长无论自己的经济实力是否能够达到一定标准,都不应该纵容孩子这种不良消费观和习惯。
那为什么孩子会形成这样的消费观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时代的变化
对于青少年的高消费意识,我们不能持简单否定的态度。以名牌为例,应该说它是时代的产物,标榜着质量、科技、时尚,而对这一切,青少年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以时尚为荣并非坏事:另外,青少年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渴望友谊,因此名牌产品成了他们的通行证,拥有名牌这个标签就能顺利地进入他们的群体,而不被排斥在外。青少年对于名牌的崇尚有需求的合理性,父母应该理解。
但是,如果不顾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过分地追逐名牌,追
求高消费,就不能提倡了,而这也恰恰是让父母们头痛不已的。然而,客观地讲,盲目高消费的情形反映在孩子身上只是表象,根子是来自社会风气、家庭生活和同伴群体等环境的影响。要想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需要适当改变环境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消费引导。
(2)父母的影响
一些父母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奋斗多少年了,该享受了。当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这是人类的不懈追求和进步的原动力,但这绝不等同于坐享奢华,反而更需要勤奋和艰辛,节俭和努力,“梅花香自苦寒来”,以此换来富有和安定的生活。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频繁,孩子在体验中长大,他体验多了节俭就学会了节俭,体验多了奢侈就学会了奢侈。从教会孩子人生规划来看,都应当学会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正人先正己”,父母的消费观念正确,孩子自然“近朱者赤”。若父母都紧缩个人开支,去满足孩子不断膨胀的消费需求,即使下岗了也要给孩子买各种名牌。这种超出家庭经济能力去迎合孩子物质要求的做法,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不仅不会让孩子感恩,不会让孩子体会到钱的来之不易,也不会让孩子体验到父母赚钱的艰辛,反而会让孩子的欲望像无底洞一样,永远难以填平。他们会变本加厉,贪婪地向父母伸手,变得冷漠而自私。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样的孩子中也难出孝子。因此,明智的父母会从小就抑制孩子的物质欲望,而让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3)和同龄人攀比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地受到同伴的影响:当他看到自己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穿着名牌时,往往不自觉地就会攀比,加入到过度消费的群体中。
有时孩子把七八成新的书包、文具说扔就扔,父母劝阻时,孩子就说:“你去我们班看看,谁还用这样的东西,大家都换流行的了,我不
换就太老土了!”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要有理有力地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把眼光放长远,不要被所谓的流行所左右。和同学比什么?比人品、比学习、比能力、比才干,这才是真本事。
(4)舆论的误导
舆论误导,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现在拜金主义的潮流席卷全社会,媒体、广告中不断标榜的富豪生活,自然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出现崇尚金钱和地位的现象,常常把名牌当做一种财富、地位的象征,从而出现争相追捧、炫耀自己。一些发达国家已开设了媒介素养课,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媒介,包括通过广告认识媒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区别等。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还不普及,在家庭生活中,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多和孩子讨论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真正的快乐是什么,用各种方式让孩子感受精神追求的魅力。
既然找到了原因,父母就要积极地引导,尤其是和孩子长时间待在一起的妈妈:
(1)给孩子一定的费用,由他自行支配
父母对孩子消费的管理和指导应该是具体细致的。比如在家庭中,父母不要让孩子享有任何特权,应该让他们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消费份额。
比如你先告诉孩子家中工资收入总计多少,日常开销多少,给孩子一定的费用,全部由孩子自行支配。如果鞋买贵了,上衣就节省点儿;买了好裤子,手套就不买了。这会使孩子对自己应享有的配额非常清楚,再无分外之想,另外还促使孩子了解市场,锻炼他对生活的控制能力。
(2)教会孩子明智消费
父母在引导孩子明智消费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实践,实践出真知!
一位母亲曾带着6岁的孩子逛了3家商店,目的是买一辆物美价廉的自行车。最后,母亲用省下来的10元钱给孩子买了一副他向往已久的乒乓球拍。
这位母亲的做法很聪明,她用行动明示孩子:买东西是有价格差别的,省下的钱是可以买更多东西的。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节俭,学会了明智消费。
(3)t不要过度满足孩子的消费
现在有一些父母在超越自己经济能力的情况下过度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这种做法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父母要学会对孩子的某些消费要求说“不”。如对孩子过于频繁的要求,采用延缓兑现的方法,让孩子心理上感觉到,每一件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符合家庭财力的可以买,相反就不能买。孩子如果提出过分的物质要求,一定要坚决拒绝,并耐心说明拒绝的理由。
(4)t给零用钱要适度
给孩子过多零用钱对其成长会很不利,零用钱的发放应该有一定的制度,即多长时间发一次,每次给多少,应该和孩子交代清楚,并且严格执行。一般来说,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发放零用钱的周期不宜过长,以一周左右为宜。不能对孩子的零用钱不闻不问,要培养孩子计划消费的好习惯,让孩子准备一个记账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消费情况,到周末时和孩子一起讨论总结,消费合理就表扬和奖励,消费不合理就要批评和指正。
(5)t再富不能富孩子
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拥有的财产难以数计,但是老洛克菲勒每个月才给儿子几美元零花钱。其目的是希望孩子知道创业的艰辛。
在中国,一位拥有上千万家产的企业家,有一个上初中的女儿。按常理,这个女孩一定是高消费群的一员,可恰恰相反,她在班里是最节
俭的一个,她向父亲要1元钱比其他人向父母要几十元都难。人们问这位父亲:“你这么有钱,为什么还要如此小气?”他说:“不是小气,而是责任。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钱来之不易,养成节俭的习惯,大了才能有所作为。”
(6)给孩子过有意义的生日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生日的意义,陪孩子过有意义的生日。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买一本或几本书,写上赠言送他;带孩子出去游玩,让他自选地点,准备好相机,做一个"生日影集”留念;生日前由父亲或祖辈给孩子讲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讲“孩子的生日,就是妈妈的难日”,让孩子为妈妈做一件事,如给妈妈做一件小礼品、写一封感激信、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洗几件衣服等。这样的生日将给孩子留下永远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