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年级一直学到初三,考过了六级。当她学到了一定水平,我还想方设法为她联系到乐团去参加演出,增加她的实践机会和对音乐的理解与欣赏。这些都对她养成坚忍、沉稳、优雅的品性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形成了她为人处世的原则。
进入初三以后,女儿开始萌发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不像小的时候那样对我百依百顺了。
有一天晚上她做数学作业,被一道题难住了,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就来问我。我是“文革"中的初中生,后来自学拿了个大专文凭,但是完全没有能力辅导她的数学。于是她张嘴就说:“一天到晚净让我好好学习了,您自己却是一问三不知,早先学的都到哪儿去了?"
我一听,火就不打一处来,自己做不出题倒教训起我来了!我气得冲她嚷了起来:“我是什么时代的人?我上了几年学?我花了父母多少学费?你现在是什么条件?天天吃的喝的我全侍候着你,除了学习哪样让你操过心?自己学成这样,功课都做不出来,倒有理由了。告诉你,别指望我给你当拐棍。今天的题做不出来,别打算睡觉!"
那天我和女儿第一次开战了,从此我们俩之间争吵不断,不知为什么俩人的脾气都变大了,谁跟谁都拗着劲,一句话不顺就蹿火。
女儿变得特别能说,还净拣那些戳我心窝子的话气我,我说不过她就开始打她,这一打我们之间的矛盾就升级了,冷战也就开始了。我们俩回家再也没有往日的亲热和温情,我像完成任务似的把饭做完,她几口就吃完连句话也没有,一晚上都躲在自己屋里做功课,睡觉前根本不出来,好像家里没有我这么个妈似的。
那阵子我心里难受极了,憋屈得简直要疯。我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好像女儿忽然不是我的了。我不能对我妈妈诉说,因为她已经够为我们娘俩操心的了,憋急了我就找好朋友念叨,她们也只是劝我别太跟女儿较劲,或者和我一起慨叹“孩子大了、管不了啦"等,说来说去,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一天,我得知一所家长学校开课了。我毫不犹豫地就报了名,想从那里寻找问题的答案。
听了课以后,我茅塞顿开。老师说,我的女儿现在正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和自我实现的意识特别强,而这时的家长又正在走向更年期,心情容易焦躁,缺乏耐心。我回家认真地想了想老师讲的话,归纳了一下,女儿的所作所为,没有一条超越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那天,女儿回家,照旧一声不吭地坐在饭桌边吃饭。我走过去心平气和地对她说:“孩子,我想告诉你,过去妈妈错怪你了。”女儿奇怪地抬起头,一下儿坐到我身边。
我说:"我上了家长学校,明白了你这一阵和我闹别扭,不是成心跟我过不去,而是青春期的必然反应。这是一种生理现象,是内分泌造成的,不是人为能够控制的。我应该正确地处理这个时期咱们之间发生的矛盾,就像我很快就可能要进入更年期一样,也需要得到你的理解和体谅。
我们了解了这种特殊时期的心理特点,就可以有意识地自我调整,尽量都保持一种乐观和平静的心态。我发誓,以后再也不打你了,咱们可以交流。不管以后谁万一控制不住发了脾气,对方一定要克制,要努力平息。“
女儿听了以后特别高兴,她说:“妈妈,你这样对我说话,我全听懂了,我喜欢这种交流的方式。"
这也是我喜欢的方式,这种方式沟通了我和女儿。我们互相把自己苦恼的事、高兴的事告诉对方,我和女儿的关系又和好如初,但又和从前大不一样。她不再只是我牵着身后的小羊羔,而是我的朋友;她不只是依赖我,我们可以相互支撑。我们在空闲的时候愿意讨论许多彼此感兴趣的问题,相互有难事也能一块儿商量。这个变化让我兴奋,让我激动,让我有了一种自豪感:我和女儿一起成长。我心里还有一分得意:虽然我是个单亲母亲,但是我让女儿和自己共同顺利地度过了一段人生的艰难时期,而我身边有许多的母亲还在为孩子的这段非常时期而困惑、烦恼和不知所措。
的确,单亲母亲抚养孩子,需要比双亲家庭的母亲付出更多的辛劳,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这并不能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双亲家庭的孩子有不一样的发展历程。在一个充满爱意和关切的单亲家庭里,孩子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快乐。比起一个整天吵吵闹闹,家人关系极不协调的家庭,单亲家庭可能还较好一些。但是,单亲母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确实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因为她必须补足她本身不具备,但孩子却非常需要的东西。单亲母亲在孩子教育问题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孩子基本懂事后,不要回避自己的婚姻问题,尽量客观地向孩子解释父母为什么离婚。关键要告诉孩子的是,人结了婚也常会发生矛盾,有的矛盾能解决,有的可能就解决不了,解决不了若还继续生活在一起,大家就会很痛苦,所以就只好分手了。
②不论离婚的原因是什么,都不能在孩子面前一味地诋毁孩子父亲的形象,更不能让孩子心中充满仇恨,如果让孩子去恨他曾经挚爱的父亲,这是非常残酷的。任何孩子都希望有一个好父亲,通常情况下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是很高大的,即使不在一起生活也有同样的心理。如果孩子的父亲真的很差,如举止不文明、抛弃家庭寻欢作乐,或好吃懒做等,也最好给孩子一个更容易接受的解释,不能因为一个糟糕的父亲而令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③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忘记告诉孩子,虽然父母彼此不再相爱,但他们都是爱孩子的,这一点是永远都不会变的。要想办法向孩子证明,他的父亲是非常爱他的,帮助孩子一起回忆父亲曾经是多么喜欢他,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这种爱是不会改变的。
④不要断绝孩子与其父亲的交往。孩子需要父爱,孩子应该接受来自父亲的男性性别教育。聪明、机智、果敢精神多来自父亲的教育,多让孩子同他的父亲交往,也可以避免孩子因长期与母亲居住、相处造成的恋母情结。曾经是单亲妈妈的香港影星钟丽缠说:“我对离婚夫妇的建议是,千万不要因为感情破裂,就完全断绝孩子与另一半的往来。我女儿每星期都与她爸爸见面。”单亲母亲如果能这样做,可以使离婚对孩子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点。
⑤孩子的父亲因种种原因不能同孩子见面,母亲要为孩子寻找一个可以模仿的对象。母亲可以请孩子的叔叔、舅舅做父亲的替代者;在为孩子选择教师、教练时,尽量选择男教师;最好有一位男性的亲戚或朋友,帮助教育孩子。孩子需要两性的家长,他不一定天天来,但有时来,陪孩子做游戏,陪孩子看电视聊天,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⑥对孩子的关注要适度。有的单亲母亲觉得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缺少父亲可怜,便过多地给予孩子爱护,甚至有的单亲母亲把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反而忽视了自己生活的安排。这不仅难以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进取的形象,以激励孩子进步,而且会因为自己的过分关注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⑦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不要“可怜”他,不要有负罪感,不要用溺爱作为一种弥补,不要因为孩子“可怜”就放松对孩子的管教,须知,孩子将来上学、工作会需要更多的独立,会碰到更多的困难,小时打好基础,培养坚强的性格,对他将来有很大的好处。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单亲母亲同样要注意对孩子品德、性格等综合素质的教育。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除了“相夫”,女人更为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孩子”。一般来说,母亲与子女接触的时间较长,因此对孩子将来的成功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古今中外,有很多伟人名人都曾受到过母亲的熏陶,所以说,女性承担着上天所赋予她们的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充当家庭教师。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一书,历史上有“亚圣”之称。而孟子能够成为“亚圣”,能取得在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仅次于孔子的地位,多得益于他的母亲。
孟子早年丧父,他的母亲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地抚育他,日子过得很艰苦。但母亲对孟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几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她既成就了孟子,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
孟子的母亲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一个小村子里,屋后的小山包上有很多坟莹。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会经常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想,孟子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可是总不能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只有改变居住环境了。
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搬到了十里外一个名叫庙户营的小村。这里是一个小型的交易集市,每隔几天,附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家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非常喧嚣热闹。
这场面对换了环境的孟子来说更有吸引力,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小伙伴们也学会了锚铢必较的模样。孟母还是放心不下孟子,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再搬一次家。
孟母不想让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上锚铢必争、唯利是图的市億之气,她一定要为儿子选择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她第三次又把家迁到了离邹城学宫不远的地方,虽然房子破旧一些,但是孟母还是带着儿子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了。
因为,在那里,孟子从小接触的就是学者,耳濡目染,孟子长大后,就学习了礼、乐、射、御、书等,为以后成为著名的学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孟母晚年,身体仍十分硬朗,对孟子的督教也从未放松过。孟子也十分敬爱母亲,他除了周游列国那一段时日以外,大多数的时间都留在老母身边。为了母亲他不忍远离故国谋求更大的发展,只是在齐国担任了一个清闲的教授职务。
光阴如梭,转眼之间,三十年岁月过去了。此时的孟母已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过知命之年了,他为自己整日无所作为,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知道原因后,又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
“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故有闽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几句话就使孟子心中豁然开朗,于是孟子收拾行囊,准备再次周游列国。这次孟子的游历受到了各国人民空前的尊敬与欢迎,可惜就在孟子扬眉吐气的时候,孟母却漬然辞世了。在归葬故乡——马鞍山时,乡邻们争相在路旁祭奠,对这位伟大的母亲极尽哀思。
孟母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伟大之处又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和“三从之道”,更重要的是能在儿子的各个成长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
中国家庭传统的观点是男主外女主内,也就是说男人一般都是从事外面的工作,比如赚钱养家,而女人则从事家里的工作,相夫教子,孝敬父母。所以,在一个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
但如何使孩子成才,这对于很多母亲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用流行的话来说,良好的智力因素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缺一不可。“人才”是“人”和“才”的高度统一,须先成“人”,方能成“才”。如果说智力因素是成“才"的基础,那么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非智力因素是成“人”的关键。不成“人”,何以成“才”?高分低能现象我们已经领教得够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