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孙子兵法36集 > 第五章 兵势篇(第3页)

第五章 兵势篇(第3页)

战争中的用兵方法、作战态势不过“奇”与“正”两种战势,而“奇”与“正”的变化,却是不可穷尽的。“奇”与“正”相互转化,相互依存,交互而生,就像沿着圆环行进一样,没有人能找到其终极点。

解读:

兵贵用奇,奇由正生,无正难以求奇。因为作战只有正兵而无奇兵,阵势虽严整,却不能对敌发动突然袭击,因而无法直接取胜;只有奇兵而无正兵,攻势虽很凌厉,而无可作依靠的钳制力量,也难以战胜敌人。在广阔的战场上,尽管奇正的变化“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但其立脚之处都是以我之“奇”击敌之“虚”,以我之“正”对敌之“实”。然而军事家对奇、正之具体运用,却千变万化,奥妙无穷。孙子所谓“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正是此意。所以,唯有善出奇击虚者,才算真正领悟奇正变化的要旨。

“正”“奇”是相对而言。二者既互相配合,而且还往往相互转化。例如战术上,通常认为正面攻击为“正”,侧翼迂回为“奇”。可是,当战斗形势发生变化后,有时侧后迂回的部队转为正面进攻,而正面进攻的部队转为侧面迂回,也是有的。所以,善用兵者以奇为正,以正为奇,都是常有的事。必须知道“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道理,常能正确地使用兵力和灵活地变换战术,进而克敌制胜。

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5),秦国攻占了韩国的少曲(今河南济源县东)和高平(今河南孟县西北)。两年后,又占领了太行山南端的南阳(今河南沁阳县)。第二年进攻韩国,攻取了十余座城池,野王降秦,从而把韩国拦腰斩成两段,使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一带)完全和本土隔绝。韩桓惠王大为恐慌,打算把上党郡献给秦国,向秦国求和。然而,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转而投靠赵国。赵国的平阳君赵豹认为,在上党问题上,“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容易招致大祸,不赞成接收上党。平原君赵胜等人认为出动100万大军未必能夺得一城,如今坐受韩国上党郡的17座城邑,乃是极大的利益,切不能坐失良机。赵孝成王同意赵胜的意见,派他前往接收上党。

上党是韩、赵、魏三国的交界地区,位于太行山西侧,战略形势非常重要。此时,秦国已占有魏国的安邑、新垣、曲阳以及南阳与轵邑等地,欲由此地区进攻赵国,必须先攻取韩国的上党,进而经阏与抵达邯郸的北面和西面,与由南阳渡淇水、漳水进至邯郸南面的秦军相呼应,构成三面夹击之势。而且上党居高临下,一直威胁秦国的南阳,为秦国的大患,秦必欲拔之而后快。因此,秦昭襄王对于将要到手的上党被赵国所得,当然不甘心,就乘赵军对上党守御未固之时,派大将王龀率军由太行进袭上党。上党的赵军不敌,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赵孝成王闻讯,当即召老将廉颇,任命其为将,率军到长平前线,抵抗秦军。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四月,廉颇领军抵达长平,即与秦军的前锋部队遭遇。赵军初战失利,副将茄战死。六月,赵的两城堡失守,四个军尉被杀。赵王闻报后,准备亲赴前线决战。大夫楼昌认为无济于事,建议赵王派重臣赴秦求和。这时,上卿虞卿则认为赵国单凭遣使求和,恐不可能达成和议,小如先派使臣携带珠宝联络楚、魏,秦国害怕天下诸侯合纵对抗自己,这样,议和才能成功。赵王不听虞卿之谋,即派显要大臣郑朱赴秦求和。秦王故意用隆重礼节接待郑朱,并大肆张扬秦、赵已经和解,而暗中却又加紧攻赵的准备。赵国不知底里,以为和议将成,懈怠了作战意志;楚、魏等国以为秦、赵讲和,也打消了救赵的意图。秦国见排除了诸侯合纵的危机,就大胆放手地进攻赵国。讲和不久,秦军又在长平以南数次攻赵,赵军屡次失利,两个军尉被杀。秦军继续进攻赵军,至七月,攻占赵军西垒壁(今山西高平北)。廉颇依靠有利地形,筑垒固守,坚壁不出,以逸待劳,疲惫秦军。两军相持四个多月,秦将王龀以各种办法挑战,廉颇就是坚守不出。王龀不得与战,只好派人报告秦王。秦王诏见范雎商议,范雎说:“廉颇老将,久经阵战,深谙用兵之道。要想战胜赵军,单凭正面军事进攻是不够的。看来还得另设奇谋除掉廉颇。”范雎接着把如何使用反间之计与秦昭王细述。秦昭王点头称妙。于是,秦昭王拨出大笔金钱交给范雎。范雎让人携带重金到赵国上下活动,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当将军。廉颇容易应付,要不了多久就要投降了。”谣言几天内就传遍了邯郸,朝中与廉颇有怨的大臣纷纷向赵王报告。赵王本来就不满廉颇坚壁不战,以为是怯战而几次加以指责,现在听到谣言,就更信以为真,便派赵括为将,往长平接替廉颇。病重在家的上卿蔺相如得知此事,急忙入宫晋见赵王,说:“赵括此人只会死啃书本,而不知变通,不可用。”赵王不听。赵括临出发前,其母亲亦上书赵王,说赵括不能为将,赵王诏见赵母询问其原因,赵母说:“赵奢在世时曾说,打仗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如果赵国要以他为将,必败无疑。”赵王笑道:“这是赵奢谨慎吧!”赵母说:“我同样认为赵括不能为将。昔日赵奢为将与士兵同甘苦,遇事从不独断独行。而赵括平时目空一切,做了将军,更是盛气凌人,士吏不敢仰视。这是为将的大忌啊!”赵王说:“国内没有人比其更适合为将。我意已决,请不必再言。”赵母道:“大王既要派赵括为将,如有不幸之事发生,我请免受连坐之罪。”赵王只好应允。赵括率一部援兵到了长平,把廉颇制定的一套防御部署全部废除,积极准备进攻,企图一举击败秦军。秦昭王得到赵括接替廉颇的消息,暗地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悄悄地到长平前线指挥作战,改命王齕为禅将,并且传令:敢有泄密者,立斩不赦。八月,赵括认为进攻准备就绪,贸然率军大规模地出击。白起知道赵括轻敌好胜,便采取诱敌深入,包围歼灭的策略。秦军稍一接战,就佯败后退。赵括旗开得胜,不禁大喜,不察虚实,即率大军追击。接着一连数仗,秦军皆败。赵括更是得意洋洋,率军紧追不舍。一直追杀到秦军大营壁垒前,下令全线进攻。

秦军仗着深沟高垒把赵军被阻于坚壁之下。此时,白起预先部署于两翼的奇兵2.5万人,插到赵军的后方,截断其退路。同时,白起另派5000名精兵紧逼赵军大本营,使得大营内的部队无法出营增援,赵军粮道被截断,陷入重围之中,赵括几次组织突围,都被秦军击退。赵括被迫就地构筑营垒,坚守待援。秦王得知赵军被围,粮食缺乏的消息,亲到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编组成军,开赴长平以北及其以东一带高地,以阻断赵国的援军和粮运。到九月,赵括军中已断粮46天,营内食物都吃得精光。士兵竟至于互相杀食充饥,情况极为严重。赵括曾组织四支突围部队轮番突围,企图冲开一条血路,均被铜墙铁壁般的秦军击退。最后,赵括只得亲率精兵,强行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因失去主将,溃不成军。秦军乘势发动猛烈进攻,赵军惨败,全体投降。白起怕投降的赵军反叛,仅把其年幼的240人放回赵国,其余降卒全部就地活埋。

秦赵长平之战,创造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大规模歼灭战的先例。秦军全胜的原因,除政治上、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之外,还在于秦将白起巧设奇谋,多次运用“奇正相生”谋略,多方变化战略战术的原故。

就企业经营而言,市场就是战场,竞争就是战争。企业如能示形造势,以出人意料的奇妙构想,推出新产品不断更替老产品,就像日升月沉,四季更替那样,企业自然生机不竭,兴盛发达。

有一位姓李的商人,他最早是继承父业做珠宝生意的,可是他缺乏父亲对珠宝行业的精微敏感。没几年,他就把父亲交给他的全城最大的珠宝店赔光了。

但是,他认为并不是因为自己缺乏经商的才干,而是珠宝行业投资大,技术性太强,风险太大。于是,他又决定改行做服装生意。他认为服装行业周期短,而且不需要太大的专业学问,肯定能成功。主意拿定了之后,他变卖了仅有的一些家产,开了一家服装店。三年后,他的服装店已经再也没有资金进新款衣服,已有的衣服也因价格高于相邻商家而无人问津,他又一次失败了。他意识到他不适合于更新大件的服装市场,当他为一种新款刚开始流行而自己马上组织货源时,同行们的这种款式已经开始淘汰了,他总是跟随着流行的尾巴。

这样,服装店的生意也维持不下去了,然后,他又变卖了服装店,用剩余不多的资金开了一家饭店,他想,这种简单的生意总不会再赔了吧。雇几个人做菜,客人吃饭拿钱,又不用多么大的流动资金。可是,这一次他又错了,他眼睁睁地看着相邻的饭店里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而自己的饭店却门可罗雀,冷落异常。最后,连雇来的几个人也跑到别的饭店去了,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后来,他又尝试做了化妆品生意、钟表生意、印染生意,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个时候,他已经52岁,从父亲交给他珠宝店至此,25年的宝贵年华被失败占满。每想到此他就有绝望的感觉。

他清算了了一下自己的家底,所有的余钱仅够买一块离城很远的墓地,他彻底绝望了。既然自己没有能力创造财富,那就买块墓地给自己留着,等到哪一天一命归西,也算有个归宿。这是一块极其荒僻的土地,离城大约有5公里,有钱的人,甚至一些穷人也不买这样的墓地。

可是,命运的转机就在这里出现了,就在他办完这块墓地产权手续的第15天,这座城市公布了一项建设环城高速路的规划,他的墓地恰恰处在环城路内侧,紧靠一个十字路口。道路两旁的土地一夜之间身价倍增,他的这块墓地更是涨了好多倍。他做梦也没想到,他靠这块墓地发财了!要知道,这是“经商”20多年来第一次“狠”赚了一笔钱。他突然顿悟,为何不做房地产生意呢?说做就做。他很快将这块墓地以相当高的价格出售,又购买了一些他认为有升值潜力的土地。仅仅过了5年时间,他就成了全城最大的房地产业主。

人生之路千万条,总是跟着别人脚印前进的人,只能是碌碌无为。只有敢走别人从未走过的路,更换以往的做事方式,才有把事情做好的可能、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商场如战场,要想成为一名精明的商人,能够在商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学会变换思路,另辟殊路。只有善于动脑,从商品或经营策略上,稍加变化,把平常变为不平常,你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3.势险节短,相机而发

“势险节短”如同排球比赛中的“短、平、快”战术,之所以能常常奏效,在于运用传球时的“短”与“平”,求得扣球时的快,在对方未曾料想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进攻。

原文: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孙子兵法·兵势篇》

译文:

湍急的水流奔泻而下,像山洪暴发那样冲击力之大,流速之快,以致能漂移冲走石头,是由于水势险急,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势”;雄鹰、大雕之类的凶鸟猛禽迅猛向下疾飞,搏击捕食,在距离、时机和运用力量上都非常适度,冲击急骤而有效,以致能恰到好处地抓获所要出击的目标,捕杀鸟兽,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节”。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出击时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态势的险峻,就像拉满的弓弩那样强劲有力;节奏的短促,就像扳动弩机那样一触即发。箭矢突然迅速射出,势不可挡。

解读:

孙子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击,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就是说,用兵应造成一种险峻的态势,这种态势如同湍急的流水,具有巨大的冲击力能漂移重石,还应像鹰隼急速地俯冲那样,具有很高的速度,由于节奏极快而能捕杀禽兽。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其所造成的态势险峻逼人,就像张满的弓弩;其行动的节奏,是短促的,就像击发弩机。具有这样的态势节奏,正如鹰隼一击,百鸟无以争其势;猛虎一奋,万兽无以争其威。“而强大的军事进攻”,往往“进军一条线,占领一大片”。

正如古语所说:“附近州县望风而降”,这就是战争态势的威力。当代军事家刘伯承曾说过:“其势险,其节短”是为将必求之术。又说,势者,用兵之势,又称态势。不是指形式、格式。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讲的不是一个人有万夫不当之勇,而是讲这人占有险要的关口,一人居关而守,万人攻而不取,这“势”,是地势之利。《孙子》记载“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虚实篇》),是指地势之利。为了说明用兵打仗必须造成的有利局势,刘伯承引用孙子“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他认为那时孙子不可能懂得物理学,当然更不知道加速运动,但孙子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圆石从很高很陡的山上滚落下来的力量,是很难抵挡的。四川有种水鸟,羽毛绿色,像八哥,嘴很尖,在高空中发现水中的鱼,就将双翅夹拢,依靠全身重量,白天而降,有时竟能捉到比自己大几倍的鱼。《势篇》记载的“其势险,其节短”,就像这种鸟,冲下来很猛(势险),时间又很短促(节短)。这样一来,力量再大的鱼亦难以抗拒。智勇双全的将领在作战斗部署、战役布势中都力求这种险峻之势。这样,敌人想要挡住我之进攻,就犹如“抓沙子搪水,徒劳无功”。他还强调说:险峻的态势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军语上所讲的实力。例如,武松打虎是胆量和武功,加上喝十碗老酒和吃几斤牛肉的综合条件下所构成的力量,造成了有利于武松的态势。老虎缺食而筋疲力竭,武松则是足食饱腹,且以死命相对,所以,武松最终能置猛虎于死地。作战不仅要讲速度,还要重视“节”的作用,把握”节奏”,善于“权衡”,力争不失“时机”,不耗“无用之巧”,张弛得体,该张时则张,该弛时则弛,乃能在战争中达到“势险、节短”,显出无比的战斗威力,克敌致胜。

孙子的这种主动造势、以势佐胜的“势险节短”的作战思想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兵经百篇》中认为:“难得者时,易失者机,迅而行之,速哉。”《兵垒》中也说:“若乃勃然而起,忽然而至,如豕之奔,虿之螫,狸之搏,兔之脱,谁能御之?”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也说过:“游击队的作战,要求集中可能多的兵力,采取秘密和神速的行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很快地解决战斗。”

前人著述正确的军事理论,后人必有反复成功的战场实践。周恩来在一九二七年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成功地运用了“势险节短”这一谋略。

一九二七年春天,北伐战争迅猛发展。为配合北伐进军,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太平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武装起义。前两次起义,都在军阀孙传芳的镇压下失败了。一九二七年三月,中共决定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由周恩来任特别军委书记、武装起义总指挥。

此时,北伐军已控制了浙、赣两省和安徽大部分地区,前锋从南、西两面直逼苏南。直系军阀孙传芳因遭惨败,将军队撤离上海,而奉系军阀张作霖又派鲁军毕庶澄部进驻。毕部有三千人左右,加上当地二千警察,共五千人左右,战斗力不强。上海总工会的会员有二十八万九千多人,工人纠察队有三千人,自卫团有一百人。这些都是进行武装起义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北伐军中,以蒋杰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已经开始了明目张胆的反共活动,对工人武装起义不仅不会积极呼应,还会予以破坏;已经组织起来的工人武装人数不多,训练不够,武器装备也十分缺乏。这些是起义的不利条件。

在总结了前次起义的经验教训后,周恩来认为主要问题有两条:一、没有准备;二、领导人在事变中缺乏果断。在组织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他对这两点给以了极度的关注。

关于起义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组织队伍,筹集武器和制定计划。工人纠察队扩大到五千,自卫团扩大到五百,同时组织特别队。工人武装按区组织成大队、中队,每天夜里进行训练。周恩来经常到各纠察队去指导训练,并亲自教工人练习射击。为了培养起义骨干,指挥部举办了军事训练班,由具有军事经验的中共党员作教员,讲授枪械使用方法,《暴动须知》和巷战战术,并进行战术运动射击刺杀等军事训练。经过训练一千八百名纠察队员学会了使用武器。周恩来还积极组织筹集武器弹药。他们在租界购买了二百五十支手枪,并用染料制造炸弹。周恩来还化装参加了弹药的运送。当时,上海一些军阀和资本家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而组织了保卫团,周恩来指示工人骨干参加进去,以掌握武器,分化敌人。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全市和各区都制定了书面作战计划,对进攻目标、力量、方法、时间等作了详尽的规定。

关于起义时机的掌握,既要与北伐军的军事进展相配合,又要独立行动,不能失去时机。陈*秀的主张是,两个条件具备方可行动。一是上海没有驻兵;二是北伐军到松江后仍继续前进,或者等它到上海南郊的龙华。周恩来不同意。其主张为:“假使松江下,必可动,因毕决不致再守上海。苏州下,也必可动,因他也不能枯守上海,同时他的兵队必有一部分溃散。”会议接受了周恩来的主张,确定:“一、松江下。二、苏州下。三、麦根路与北站兵向苏州退。三条件有一个就决定发动。”三月十八日,北伐军到达松江,与军阀部队激战。三月十九日,上海区委主席团召开紧急会议,周恩来估计说:“毕有败退可能”。他提出:“我意今天都准备好,如果十二点以前,有毕军溃退消息,即一面下令罢工,一面今晚动作。”当天,下达了预备动员令并颁布了行动大纲。第二天,北伐军攻克松江,前锋推进到上海龙华。上海已有二十八万工人罢工。

最后,中共势险节短,相机而发,在三月二十一日果断作出武装起义的决定。十二时,全市各大工厂汽笛长鸣,八十万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下午一时,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爆发。

“势险节短”这一军事谋略也适用于经商,经商必须要有竞争,充分利用“势险节短”,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战略思想,主动灵活地指导企业经营,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无锡色织一厂就因运用“势险节短”的策略,久盛不衰。1979年10月,一位香港客商带着一寸见方的仿毛织物——涤棉磨毛巾的样品到无锡色织一厂洽谈,探询1980年1月底以前,该厂能否生产出同类产品。厂长徐云翼知道此乃当时国际市场上的紧缺货。详细察看了样品后,他当即果断地回答:“只要你们能提供磨毛设备,我厂就能按时生产出这样的产品。”客商很快把设备发到无锡。该厂一个月安装成功,第二个月就供货1700米。该厂因此名声远扬,生意兴隆。

1982年,一位美商在收到样品后,以质量不合要求提出取消订货。徐厂长指示,按其绒毛长一些的要求,再提供样品供其选择,结果客商十分满意,与该厂重新签订了供货合同。徐云翼说:“国际行情瞬息万变,客商要求多样,我们必须使产品具有竞争力、吸引力和应变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