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厂长的经营方针是:高质量、多品种、少批量、快交货、全准期、优服务。全国色织布行业平均交货期为100天,这个厂的“慢车”是80天,“快车”是60天,还有少于60天的“特快”。连续4个按期履约,经商有信,赢得声誉。美、日、德和香港的许多客商指名要这个厂的产品,有的还提出织物免检。
当化纤织品降价,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徐厂长采取了特殊对策:特小批量——从500米开始承接;特快交货——最快58天以下;特殊整理——承接表面磨毛等工艺难度高的订货。他们完成的最小批量是1500米,还是一花三色各500米,交货只用了42天。真是:“势险节短”,生意爆满。
用势险节短之谋,先做大量准备工作,到了紧要关头,一般用精兵,以突然迅速的行动,突击市场,一下子达成战役企图,从而抢占市场制高点,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它为集中化,全方位市场开拓创造了有利条件。
4.以利诱人更有效
“以利动之”也就是欲得之先予之的一种成功法则,体现了一种投入与获取的辩证关系。必要的时候,舍得付出,定有收获。
原文: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孙子兵法·兵势篇》
译文:
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能以虚假行动示敌,投其所好,用假相迷惑蒙骗敌人,敌人必然就会上当受骗;故意给敌人一点好处,以小利引诱敌人,敌人必定前来夺取,上钩入网。这种战法就是予取之计,先以小利予敌,调动敌人后,再集中优势兵力,伏击全歼敌人。
解读:
孙子说:“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意思是:用小利调动敌人,用劲兵埋伏、等待敌人。
将士争功,战场争利,这是军事上的一般现象。在与敌作战时,往往将假象暴露给敌人,或以小利为饵,引诱敌人上钩,趁机设伏布阵,以劲兵歼灭之。但以利诱敌,先要察知敌将性情嗜好,以便因势利导,诱其就范。在此所讲的“利”,其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指辎重粮秣、珠宝财货等物质利益。另一种则是指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战机之利。二者形式不同,谋略上则同属“以利动之,以卒待之”一类。
两军交战的双方,无不是为利而战,为利而动。乘隙取利,捕捉战机,乃能克敌制胜。然而利与害总是紧密联系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孙子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即每一军事行动都要考虑其利害两方面,有利则思害,有害则思利,两相权衡孰大孰小,从而加以趋避,尽量克服盲目性。
两利相衡从其重,两害相权从其轻。因此,善于指挥的将领,总是能全局在胸,一眼能看两三步棋,善于权衡利弊,尽力趋利避害,不因小利而受大害,不为争吃一子而丢失全盘;同时,在能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往往故意显现出破绽,设下圈套让敌人来钻。而所谓鲁莽之将,则总是贪功图利心切,缺乏战略眼光,从而思进不思退,虑胜不虑败,贪功不计危,见利不见害,明于小而晦于大,察眼前而昧长远,得于有形而失于无形,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种人常常贸然行事,逢利便争,见隙即钻,却顾头不顾尾,自然就难免上当受骗。
战争中对于功利心强而缺乏战略眼光的敌将,“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常能出奇制胜。
在桂陵之战中,魏国虽然失利了,但仍有实力。这时,魏国与韩国的利害冲突加剧。因为在桂陵之战前四年,韩国曾与魏争夺宋国的黄池(今河南封邱县西南)。桂陵之战期间,韩国又乘魏失利袭取魏地陵观、廪丘(今河南巩县附近)。其后两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励精图治,对魏国的威胁加剧。当时的魏国,秦国紧逼其西面,齐国威胁其东面,赵国雄踞其北面,韩国兴起于南面,四面楚歌,形势危急。魏惠王乃采取西守东攻、和赵抑韩的策略,将邯郸归还于赵,与秦孝公会盟于彤(今陕西长安县附近),集中力量打击韩国。
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魏惠王终于命庞涓伐韩,直指韩都(今河南新郑县)。韩国抵挡不住魏军强大的攻势,被迫向齐国求援。齐宣王召集大臣,商议是否出兵救韩,齐相邹忌认为,魏、韩两国火并,谁胜谁负,实力都要受到损伤,对齐国都是有利的,主张“不如勿救”。齐将田忌认为,如果不救,韩国可能向魏国投降,这对齐国不利,主张“早救”。孙膑同意出兵援救,但不同意早救。他认为,韩、魏两国正在交锋,谁胜谁败还未定,如果现在出兵援救韩国,实际上是代替韩国去承受魏国的打击,不但使齐国蒙受损失,而且无把握打败魏军。魏国此次出兵,意在灭韩。齐国应因势利导,先向韩表示必定出兵相救,促使韩竭力抗魏,又必须等韩国处于危亡之际,才发兵援救。这样,韩国必然感激齐国,同时,齐国在魏军受到严重消耗时,和魏军作战,易于取胜。齐宣王很赏识孙膑所出谋略,既可“深结韩之亲”,又可“晚承魏之敝”的“受重利而得尊名”的两全之策。
韩国得到齐国允予救援的消息之后,竭尽全力抵抗魏军,仍然五战皆败,遂向齐再次告急。齐宣王乘韩、魏俱疲惫之机,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统率大军救韩。齐军此次出兵,根据孙膑的建议,仍沿袭“围魏救赵”的故计,不直接进军韩都解围,而是把进攻的矛头直指大梁。
当庞涓从韩国撤兵回国时,齐军已深入魏境。孙膑对田忌说:“魏军一向骄傲轻敌,急于求战,轻兵冒进。我们可利用其此弱点,予以致命的打击。兵法指出:如果走100里去争利,只有一半军队能够赶到。我们可以第一天修建10万个灶,第二天减少为5万个,第三天减少为3万个,让魏军以为我们的军队人员天天在减少。”田忌采用了这个计策。
魏军连续追了三天。庞涓果然以为齐军逃亡严重,骄傲地说:“我早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境才三天,逃跑的士兵已经超过半数”。于是丢下步军,只率领轻装精锐的骑兵,昼夜兼程追赶。
根据魏军的行动,孙膑判断魏军将于当天日落后到达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而马陵附近道路狭窄,地势险要,可以埋伏军队。孙膑命令万名射箭手埋伏在道路两旁,规定到夜里望见火光一闪,立刻一齐放箭。孙膑并命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上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所率魏兵,果然在预定时间进入齐军设伏地区。庞涓见剥皮的树干上写有字迹,就令人点起火把来照明,字还没念完,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不及防备,乱成一团。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彻底击溃魏军,并俘获了魏太子申。
孙子说:“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其意思是,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伪装假象以迷惑敌人,敌人便会听从调动。动敌在“知彼”中的作用是,采用种种手段,让敌人隐而难见的情形显现外露,使敌人受我支配,陷入被动,而我则乘隙克敌制胜。许多商人打出“血本大甩卖”、“跳楼价”招牌引诱顾客,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靠这一策略最成功的当数英国著名的哈罗斯百货公司。
哈罗斯百货公司是从一间杂货铺发展成为目前欧洲最大的百货公司,它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海德公园一隅,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现在,这里是一幢共有5层楼的庞大建筑,总面积有12万多平方米。楼内设施一应俱全,其数量之多,令人惊讶。如该公司有12部扶手电梯、50部升降机,拥有2000部电话机。升降机和扶手电梯每年累计行走量约10万公里;而电话的使用量平均每天l万次,圣诞节前后则高达2万次。
哈罗斯公司之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业绩,靠的就是“以利诱人”的办法,即“哈罗斯疯狂大减价”,也就是在每年的圣诞节及新年前后,哈罗斯百货公司以出人意料的价格,实行所谓“疯狂大减价”。届时,慕名前来购物的顾客如潮水一般涌来。白天,如云的顾客摩肩接踵,挤得这里水泄不通;到了夜里,这里仍然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如此盛况再加上商场四周悬挂着的闪闪发光的万盏灯火,真是风光十足。
哈罗斯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非常惊人的,而综观其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手法就是“疯狂大减价”。其实这种做法在商界也是司空见惯的,每每到处可见诸多商店推出“大减价”、“不惜血本大酬宾”之类的手段以吸引顾客。然而像哈罗斯这样持之以恒,有规律又使人感到有利可图的大拍卖却不多见。其实,大减价、大拍卖、大酬宾仍然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商店一旦声名远扬,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其效果是巨大的。
靠着持之以恒的“疯狂大减价”,哈罗斯百货公司为自己做了最好的广告,提高了它在广大消费者中间的知名度。这既扩大了销售额,又使自己闻名于世,令消费者向往,连英国女王每年也到这里购物。至于圣诞节及新年举行的大拍卖,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欧美亚洲顾客。这里还有几个数字可以进一步证明哈罗斯百货公司营销策略的成功:该公司现有雇员6000人,每月付给他们的薪金要超过400万英镑;1850年该店的营业额是1000英镑,而时隔136年的1986年的营业额是3.1亿英镑。1986年1月8日这一天的营业额就达600万英镑!
因为大多数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极为敏感,甚至有时关注的程度超出了对商品质量与性能的关注。于是,商家的“利诱”就从这里展开了。
哈罗斯以“疯狂大减价”闻名于世,舍小利,而树立形象,吸引超额顾客,这条发展之路可谓“妙”。许多商家也纷纷推出“减价、甩卖”等招徕顾客,颇为有效。
俗语说,“赚小便宜吃大亏”,古人说,“不为小利坏大谋”,都是说人不能只看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应当有长远眼光。有一点需要消费者注意:减价与否只是商品的一方面,关键是要看商品质量,千万不要受商家“小利”之诱而“利令智昏”。
5.择人任势,知人善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不能肯定一切也不可否定一切。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其所长,有其所短,如能发掘人之长处,则能发现更多的人才;如不见人之所长,只寻人之所短,将认为人才缺少甚至无才。因此只视人之所短,则不知才;能发现人之所长,则人才来源不断。
原文: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孙子兵法·兵势篇》
译文:
所以,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设法造成有利的态势,而不苛求将吏,所以他能选择人才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