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儒家思想与道家精髓是什么 > 第二章 听其言而观其行 言语行为之道(第3页)

第二章 听其言而观其行 言语行为之道(第3页)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战国时楚国的春申君黄歌,门下有三千门客,是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当时楚王没有子女,春申君就四处搜寻美女献给楚王。有个赵国人,喙,叫李园。他有个妹妹长得特别漂亮,他本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是他听说思楚王不能生育后就改变了主意,把妹妹献给了春申君,春申君很宠幸这个美女,没过多久,她就怀孕了。

这时,李园又搞阴谋,让妹妹对春申君说:“夫君,楚王跟您的感情t真是特别深啊!"春申君说:“是啊,我和楚王的感情比亲兄弟还深。美人又说:“可是楚王没有儿子,他死后肯定只有让自己的亲兄弟做国君。冰新国君一定只重用自己身边的人,根本轮不到您。况且您现在的地位这么精高,必定有对楚王的兄弟礼数不周到的地方,那您的处境不就更危险了现吗?”春申君听了,说:“是呀,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美女说:“办法倒有一个。我已经怀孕了,要是楚王现在喜欢上我,那我生下的孩子就可以当国君。您就不用担心以后的前途啦。”

春申君动心了,就按照这个美女说的,把她献给了楚王。美女果然很快就得到了楚王的宠爱。后来,这个美女在王宫生了个男孩。这孩子被立t为太子,美女也就当上了王后。楚王很快封李园当了高官。可是,李园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一想夺取春申君的位置,二怕春申君泄露了秘密,便在私底下养了许多杀手,设计杀他灭口。

此刻的春申君却还蒙在鼓里。他的一个门客朱英对他说:“您做楚国的丞相已经二十多年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一天楚王死了,您就要辅佐年幼的太子,直到他长大成人。这是您的福气,但这之中也可能隐藏着灾祸。”

春申君并没有将他的话放在心上,而且满不在乎地说:“我现在过得很好啊,至于将来,会有什么不幸呢?”朱英忧心忡忡地说:“李园是个小人,他一直都想夺取您手中的权力,早就暗地养了许多杀手,只要楚王一死,他便会将矛头指向您。这就是我说的灾祸啊。不过,现在挽救还来得及,只要您先下手为强,同时也免除了您的后顾之忧。”

春申君听了,哈哈一笑,拍拍朱英的肩膀说:“先生多虑了。我了解

李园这个人,他是个胆小、温和的人,我一直都对他那么好,他是不会做出什么对不起我的事的。"

没过多久,楚王死了。李园先来到宫里,安排杀手埋伏在宫门内。春申君急忙进宫,刚走进宫门,李园的杀手就从两旁杀出来,他还没来得及喊声救命,头就被割了下来,而后,李园又诛杀了春申君的所有亲族。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就是这样被杀掉的,更为悲惨的是,也许到死他也不知道是谁杀死他的,因为在他印象里,李园是胆小温和且自己对其有恩的一个人。

春申君的悲剧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没有看清李园这样的小人,对他没有防范,而这正是导致他最终悲惨结局的根源。

具有识人的本领,就意味着你可以在瞬息之间看透周围发生的人与事,剌探一个人的真伪,洞察其内心深处潜藏的玄机。能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地窥探出情绪变化的温差,辨别出气色蕴藏的内涵,使你在人生的旅途上左右逢源、移步生莲。具有这样的本领,就可以认识他人的长短优劣,辨人于弹指之间,察其心而制其人;观人于咫尺之内,识其言而审其本,潇洒地辗转于生活的竞技场中,把人生的“发球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5。知者不失言,亦不失人

原典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释义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孔子这里的“言”,并非指一般场合相互敷衍的话。孔子指的是推心置腹、讨论学问的话。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智者既能做到不失人,也不失言。但智者从来都是少数,而且从来不失言、不失人的人几乎没有,领袖也照样会说错话、看错人、失去机会,孔子这样的圣人照样会说错话(但能言之能省,过而能改矣)。我们可以不断地向智者的位置靠近,减少“失人”、"失言"的次数,降低“失人”、“失言”的不良影响,从而能更好地为人、做事、处世。

不失言,亦不失人的例子,历史上最著名的要算得上齐宣王。

一次,齐宣王在宫中设宴,犒劳群臣。席间美酒飘香,美女如花,乐声阵阵,其乐融融。但是,就在这时候,却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丑妇人求见。对于这个丑妇人,武士们骂她脸皮厚,臣僚?们不屑瞧其“尊容”,但齐王却会见了她,并听取了她的建议。别看这个妇人丑,但她敢大胆批评国政,数落齐宣王的过失”并能使齐宣王心悦诚服。齐宣王最终不仅决定采纳她的意见,还让她入主后宫。他按照这个丑妇人的意见,革除弊端,励精图治,使齐国得以大治。齐宣王没有失人!

相反,项羽是一个既失言又失人的人。

范增对项羽忠心耿耿,劝项羽趁设宴鸿门之机杀了刘邦,而项羽不听,致使放虎归山。后来,刘邦使了反间计,项羽便疏远了范增,以至范增失望,辞职返乡,结果病死途中。项羽打至成阳,一个有识之士建议他建都关中,他却不与人家多谈,反而认为“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决定东归彭城。这个有识之士见意见不被采纳,便批评项羽说:“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如此。”项羽听到如此尖锐的批评,非但不冷静思过,反而将这个批评他的人“烹杀当然,"失人”的后果是严重的,”垓下悲歌"、“乌江自刎",岂是天意?

现代社会,随着人与人交往频度的大幅增加,失人与失言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失人的原因,大概与个性有关,比如有的朋友知识上的傲慢与俯视,不屑与人言,或是性格上的怯懦封闭,等等。失言发生的情形则更多,比如有的人急于表现,以获得认同,或者有的人识错人,看错人,结果对人说了不该说的话,等等。无论失人或失言,事后回想都是让人难以产生快乐之感的。

但相比来说,失人不过是使自己少获得一次机遇,或者少得到一次别人的认可,只是少“得”,并未失去太多,而失言就往往破坏人际关系,更严重的时候,甚至会阻碍个人事业发展,毁掉自己以前所打下的一切基础。

古人有训:“言多必失。”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口兵诫》说:“我诫于口,唯心之门,毋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勿以多言。"

《尚书?说命》记载:言从口出,一旦不合乎礼仪,就会招致羞辱。同样,《诗经》中也有“有欺不可为”的警句。可见,人们对言多语失是何等的慎诫。

在中国,素来就有所谓的“逆鳞”之说。也就是说,即使再驯良的龙,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在龙的喉部之下约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鳞”,龙的全身只有这个部位的鳞是反向生长的,如果一不小心触到“逆鳞”,必会被激怒的龙所杀。而其他的部位的鳞任你如何抚摸或敲打都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由此推知,无论人格多高尚多伟大的人,身上其实都有“逆鳞”存在。所谓的“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圣人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人往往就是这样,闲言之时,最喜论人长短;言语间,最爱谈人隐私。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祸当丛口来。一夜之间,一传十,十传百,流言蜚语,往往杀人于无形。

所以,现实生活中,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注意说话的艺术。只图一时之快,不注意言语的轻重对错,任性而为,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时至今日,我们虽然不再崇尚“沉默是金”的信条,但在某些场合还是以少言为佳。这样才能使得自己“不失人。不失言

6。巧言令色,鲜矣仁

原典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阳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