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儒家思想与道家精髓是什么 > 第二章 听其言而观其行 言语行为之道(第4页)

第二章 听其言而观其行 言语行为之道(第4页)

释义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巧言”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会吹、会盖,“令色”就是外表很虚伪。这种心口不一、只会舌灿莲花的人,为了一己利益,或逢迎拍马,或专给人戴高帽,也许会受到一般人欢迎,但却是孔子很讨厌的行为。

在《公冶长?二十五》中,也记载着孔子提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儒家一贯反感“巧言令色”的做法,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儒家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千古以来一直有它规谏的价值,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南朝时的郁林王萧昭业长得很美,进退有度,喜爱书法。他的祖父是齐朝的齐武帝,非常喜欢他,下诏令说,皇孙的亲笔字不能拿出皇宫,以此来表示其贵重。郁林王的言谈举止优美,很受人的赞扬。

郁林王的父亲文惠太子是齐武帝的长子,文惠太子经常对郁林王的日

常生活进行管束,节制他的用度。郁林王对别人说:“佛法说有福的人生在帝王家,现在看来当皇帝便是大罪,左右的大帅,动不动就被拘捕,比集市上的屠户和卖酒的人还要差得多。"言谈中流露出自己并不热衷于皇位。

后来,文惠太子由于身体不好,未来得及登上皇位就病死了。从文惠太子生病到死期间,郁林王侍候疾病和守孝时,满脸悲伤,大声痛哭,别人见他这样,也都无不流泪。可他一回到自己房屋立即欢笑满面,痛饮美酒,和平常一样。

齐武帝到东宫来,郁林王拜见后大哭,昏死过去又被救醒,齐武帝亲自走下位子抱住他,从此对他更加宠爱。在文惠太子死前,郁林王曾让一位女巫婆杨氏祷告,祈求自己早日登上皇位。等到文惠太子死后,他认为是杨氏祷告的结果,于是对杨氏更加敬重和信赖。

等到齐武帝有病的时候,郁林王又让杨氏日夜_祷告上天,求齐武帝早死。齐武帝病重的时候,郁林王给自己亲近的妃子写信,在纸的中央写一大“喜"字,周围写着三十六个小“喜”字环绕着。但郁林王在侍候齐武帝时,却是面容凄惨,泪随声下。齐武帝每提到死,他都泣不成声。齐武帝因此认为郁林王必然能承担起帝王的重任。齐武帝临死,拉着郁林王的手说:“阿奴,想到你的爷爷,一定好好干。”这样说了很多遍才死。刚刚把齐武帝的尸体装入棺材,郁林王就把齐武帝的歌伎全部招来,演奏各种乐器。歌伎们虽然被迫演奏,但无不泪流满面。

郁林王当了皇帝后,大小的政务都交给大臣决定,大臣对他的劝谏,他大多数都不听从。而且任意赏赐左右的人,往往都是几十万、几百万的钱。每次见到钱都说:“我以前想要你时一个都没有,现在能用你了吧!"齐武帝在位时国库存钱上有五亿万,斋库也有三亿万,金银布帛多得不能计算。郁林王继位不到一年就花了大半,都赏给了以前不得志的小人。他还把宝器拿出来打碎,以此开心。等到他被废掉时,国库已经被用空了。

“巧言令色。”孔子给伪君子画了一幅画像。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者应当真诚地待人与处世。孔子把“巧言令色”看作极为不仁的表现,认为这是一种为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对别人假心假意地奉承谄媚,骗取人们信任的可鄙做法。儒家一贯崇尚质朴真挚,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空谈浮言,虚假瞒骗。应该说,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千古以来影响着中国人,已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古往今来,那些违背这些原则和精神的人,虽可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其真实面目都将昭然若揭,无法长久欺蒙于世,其中的大奸者也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古代昏君之旁必伴有“花言巧语,八面玲珑”的奸臣,这种人不仅是孔子所说的“鲜矣仁”,小到贪图富贵,收贿赂,把重权,进谗言,结奸党,大到祸国殃民。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7。言寡尤,行寡悔

原典

子曰:“多闻阚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论语?为政》

释义

子张求学谋求食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保留有疑问的部分而不要轻易议论,谨慎地表达自己确信有把握的部分,就可以减少错误,减少失言的怨尤;多看,保留有疑惑的部分而不要轻易行动,谨慎地实行自己确信有把握的部分,就可以尽量避免轻举妄动导致失败的懊悔;言论少过失,行为少后悔,食俸禄就在这里了。”

于丹在《论语》中对这句话有如下的解释:

“多闻阙疑",就是要先带着耳朵去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就先放一放。我们常说一个人身体力行,那叫直接经验;而听听别人的经验教训,包括他经历的坎坷,走过的弯路,那是间接经验。你多听点间接经验,也有好处。

“慎言其余",就是自己觉得有把握的地方,说话时也要小心。“则寡尤",就会少了很多怨尤。

“多见阙殆”,就是要多看,有疑问之处也先放一放。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你阅历丰富了之后,做事仍然要谨慎。这种谨慎在《论语》中被概括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要像站在深渊旁边一样谨慎行事,要像走在薄冰上一样小心翼翼。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寡悔”,让你自己少一点后悔。

其实,这些话很适合刚刚工作的年轻朋友。多听听,多看看,会使人吸取别人的优点,这样会使人从幼稚变成经验老到,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慎言慎行,会使人做事敏捷而少犯错,会使人做人正直而少奸猾。

我经常见到一个老师,天天脸上都笑着,每次见人打招呼的时候总是像第一次见到似的,带着惊喜的样子,带着亲切的笑容,几乎没见过她烦恼的样子。虽然五十多岁了,但从来不带架子,学生们都是直呼名字的。面对她,学生们无需遵守这个,整理那个。于是我常常认为她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后来经过接触和了解,发现并不是我想像的那样,学生不听话交流无效,她也会有烦的时候;被人愚弄和欺骗,她也会有生气的时候;离开故乡,她也会有思念的时候;后来甚至了解到,她曾经得过癌症,有时还需药物治疗。有次我和她谈话,她告诉我说,在烦的时候跟朋友把苦水互相倒倒,发现别人原来也遇到同样烦恼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烦了;在找不到的情况下,去找些感兴趣的事情做,转移一下注意力,也不会那么烦了。当我做事情尽很大努力而没有收到效果时,我总安慰自己说,“生活总是比你想像的最差的好一点,比你想像的最好的差一些",其实,说这话还是带着一些不甘的。随着经验的增长,我慢慢学会了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能力问题,想问题的方式问题,见识的太少的问题……这并不是说总是逆来顺受,而是因为从心更来说,向内找原因总是会让自己得到安静,而向外找原因总是会产生烦躁;拿得起,放得下,才是我要追求的境界。老师说的这些话让我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对我长期以来的言行也有很大的警示。

我们常说,“无怨无悔”,也许很多人仅仅将这句话停留在说的层次上,而没有将这句话停留在做的层次上,这是人的一种缺失,其实,做人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不对他人造成伤害,同时,减少自己今后的悔过。简而言之,说话要多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