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儒家思想与道家精髓是什么 > 第二章 听其言而观其行 言语行为之道(第2页)

第二章 听其言而观其行 言语行为之道(第2页)

再如,有些人在安乐的时候往往说出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激昂陈词,但一旦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个人的生与死面临考验的时候,便一改前辙。这里不妨举个例子。

明末重臣洪承畴平时以爱国英雄自居,他堂上贴的自撰联为:“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然而,一旦沦为清军俘虏,就忘却君恩,拜倒在清廷的阶下,当年所撰对联,也成了千古笑柄。

“敏于行”这句话,虽然说起来容易,但是,实践起来却并非易事。

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告诉我们君子要勤奋敏捷地做事,严谨慎重地说话。孔子这样说,显然是很重视行动的价值和意义的,因为行动与言辞不符,一切言词都是空洞的。谨言慎语,是做人自身修养的又一重要层面!

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他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章里也提到过说与做的关系,这些话也充分说明了言与行的关系。

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是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具体体现,说和做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二者密不可分。要说得对、做得好,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的言行之道。

3。话要说到点子上

原典

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论语?先进》

释义

孔子说:“这个人不爱说话,说话就必定说到点子上。”

墨子师徒间有这样一段经典的问答。

一天,子禽问他的老师墨子:“老师,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

墨子想了一下回答说:“话要是说得太多了,还有什么好处呢?"

接着,又告诉子禽说:“蛤蟆、青蛙、苍蝇白天黑夜不停地叫,叫得口干舌燥,可是没有人听它的。但是,鸡棚里的雄鸡只在黎明时啼叫两三次,大家知道鸡啼就要天亮,天下惊醒。所以,多说话没有什么用处,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说到点子上。

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论语?季氏》)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毛毛躁躁,这不好。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再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

还有另外一个极端,“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说这个毛病叫做“隐”。也就是说,话题已经说得很好了,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继续说下去,而你却开始吱吱呜呜,没有继续说,这样很容易让其他人产生不好的心里感觉,是你不想告诉大家,与大家有隔膜?还是故意让人引起遐想,吊人胃口呢?总而言之,该说的时候不说,也不好。

第三种情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也就是我们今天老百姓所说的没眼力见。你要注意了解对方,你要看看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尊敬和顾忌。

有一天,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早朝后回家吃饭,扪着肚子问身边的丫环说:“你们说说看,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一个极聪明的丫环说:“都是文章。”苏轼听了不以为然。另一个丫环说:“满肚子智慧谋略。”苏轼听了,仍不满意。丫环朝云说:“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听后不觉捧腹大笑起来。苏轼为人耿直,“不合时宜"的言论多为权贵所忌,因而仕途坎坷,牢狱之灾、流放之苦都受过。朝云的话道出了他的特点,触动了他的心弦,所以得到他的赞许。

无独有偶,清朝名将左宗棠体胖腹大。一次他捧着肚子说:“你们说我肚子里都是些什么东西?”许多人都大加吹捧。有的说“满腹文章",有的说“满腹经纶",有的说”腹中有十万甲兵",有的说"腹中包罗万象但是,左宗棠听了却连连摇头。这时,一个小校冷不丁地说:“将军满腹都是屎。”左宗棠听了却面带喜色,称赞说:“这句话差不多有点近似了。”另一个小校受到启发,说:“将军肚子里满是马绊筋。”左宗棠听了,拍手称妙,并因此提拔了这位小校。湖南人称牛吃的草为马绊筋左宗棠向来认为牛能任重致远,并以牵牛星转世自命。最后这位小校说他满肚子是草,迎合了他以牛自许的心意,所以受到赏识。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说话的时候要说到点子上,方能取胜。否则,即使你说的话再动听,有时也是不起作用的。

其实,上文中孔子所指出的三个毛病,的确也是我们一般人容易犯的,第一个毛病是急躁而爱出风头,没有耐心听人说话的涵养;第二个毛病是阴隐,该说话的时候不说,给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阴的感觉,尤其容易失去朋友;第三个毛病是不长眼睛,说话不看人家的反应,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炮筒子一类的人,尤其不能做与人交往、接待、洽谈等方面的工作。

良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

如何把话说到点子上,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周游列国,劝说君王,所以对如何与达官贵人们说话很有心德,很有体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的一段话正好是他的经验之谈。对我们来说,当然不仅仅是对付达官贵人的问题,诸如商务谈判、公关工作、一般社交,都需要掌握谈话的艺术。孔子的经验之谈不是正好提供给我们借鉴吗?

4。识人言,做对事

原典

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释义

孔子说:“不识别言语,就不能够识别人。”

关于知言,儒家曾有专论,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巧言令色,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他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