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桀、纣两个暴君之所以会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老百姓的拥护;而失去老百姓拥护的原因,又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要得到天下有它的方法:得到天下老百姓的拥护,就能得到天下。得到天下老百姓拥护有它的方法:得到天下的民心,便能得到天下老百姓的拥护。得到天下的民心有它的方法:他们所需要的,便替他们收聚起来;他们所讨厌的,便不要强加到他们的头上去。不过这样罢了,难道还有别的什么窍门吗?老百姓归向仁政,就像水往低处流,兽朝旷野跑。所以替深渊赶来游鱼的是水獭,替森林赶来飞鸟的是鹞鹰,替汤王和武王赶来老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现在天下的诸侯之中,如果有爱好仁德的人,那么,其他的诸侯就会替他把百姓驱赶来了。到那时,即使他不想统一天下,也是不可能了。但是如今这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却不同,就如同害了七年病却要用三年的陈艾来医好一样。其实,如果平时不积蓄,是终身也得不到的。如果不决心实行仁政,终身都会受尽忧患和侮辱,以至于死亡。《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相率落水,以至于灭顶罢了。’正是这个意思。”
[品评]
孟子认为治民,施行仁政,从而获得天下人拥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就是给老百姓安乐。给老百姓安乐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老百姓希望的就予以实行,老百姓不喜欢的就不要加在他们头上。老百姓是可以引导的,让他们向仁,就像引导水流往低处那么容易。
只要给老百姓安乐,则天下唾手可得。商汤和周武王所得到的,并非商汤和周武王自己费神费力去索取,而是夏桀和殷纣所放弃的,桀纣统治黑暗,将老百姓的心都驱赶到汤武那边去了。故而桀纣失其天下,汤武得其天下。
10,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原文]
孟子曰:“自暴者①,不可与有言也②;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注解]
①暴:害。②有言:有善言。非:毁。由:遵循,行走。
[译文]
孟子说:“一个自我戕害的人,不可以跟他谈论大道;一个自弃的人,不可以跟他有所作为。一个人讲起话来诋毁礼义,叫作‘自暴’;自认为不能心怀仁德、行合正道,叫作‘自弃’。仁是人们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一个人放着最安适住宅不住,丢下最正确的道路不走,真是可悲呀!”
[品评]
这是孟子教导弟子的话,他告诫弟子不可“自暴自弃”,所谓自暴自弃就是说话不遵守礼仪,自己戕害自己。自弃就是自身行为不符合仁义,这等于自己抛弃自己。孟子的这一教导可谓至理,一个人做是不符合社会规范,同时又诋毁正义,那么便不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这样的人只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可谓自暴自弃。
11,求诸近则人人亲其亲
能修身则天下归太平
[原文]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注解]
①迩:近。②长:以……为长,尊敬。
[译文]
孟子说:“道理明明在眼前而偏向远处寻找,事情明明容易办却偏偏用最困难的方法。要是人们都能善待自己的亲人,敬爱自己的上级,那么天下也就太平了。”
[品评]
本章的中心仍然是修身,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进一步阐述。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以“诚”的哲学为基础的,“诚”必须从最近的事做起,比如孝亲,尊长。封建家庭是封建社会的最小细胞,也可视为最小机构,在这个机构里子女能够孝亲,幼弱能够尊长,为臣者能够忠君,君主能够尊奉天子,自然天下太平。
12,不亲亲不能取信于友
不明善不能诚其身矣
[原文]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①,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注解]
①获于上:指得到上级的信任。
[译文]
孟子说:“身处低位却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便不可能治理好百姓。获得上司的信任有它的方法:一个人不被朋友所信任,便得不到上司的信任了。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它的方法:一个人侍奉父母却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便不会被朋友信任了。得到父母的欢心有它的方法:一个人反省自身,缺乏诚意,便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了。要使本身具备诚心有它的方法:一个人不懂得什么是善,本身也就不会具备诚心了。所以诚心善性是天所赋予人的优良本质。考虑保持和发扬这种诚心善性是人为努力。一个人做到了至诚无伪而人们却不被感动,是绝对没有的事;如果缺乏诚心,则不能感动别人。”
[品评]
孟子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推论,认为一个人不能以侍奉好父母亲人,就不可能取信于朋友。一个对自己家人都不可能好,不可能对别的人好。一个人不孝敬父母,就不会成为忠臣。正所谓烈士必然痴情,孝子必是忠臣。一个人怀有真诚的,高尚的情感,才能为他的事业付出这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