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照食品的安全性同样存在争议,但这个争议不像转基因食品那样争论的双方势均力敌。
辐照会产生强大的理化效应和生物效应,辐照过的食品或者药品的确发生了化学性质的改变,盲目使用钴60来灭菌,会产生辐解产物,要么造成食物营养素的破坏,要么造成有效成分的破坏,这些是大多数学者公认的。辐照过的青霉素钾会引起小白鼠罹患癌症,所以美国已经严禁辐照技术应用于液体药物。
对于辐照食品的安全,只有控制辐射的辐射量和食品范围,才能控制食品在安全食用的范围之内。
截止到目前,世界上只有42个国家正式批准了240多种辐照食品的标准。有些国家则严格禁止辐照食品。欧盟对辐照食品持相当严格和谨慎的态度。目前只允许辐照处理药草、香料和植物调味料一类物质。日本除了在1972年批准土豆辐照抑制发芽外,一直没有批准其他食品的辐照处理。
而我国,到2005年,辐照食品产量就已达到145万吨,占世界辐照食品总量的36%,产值达到35亿元。
有意思的是,目前我国辐照企业的辐射源钴60,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而国外一边把钴60推销给我们,一边又对我们使用辐射加工的食品进行警告和退货处理,尤其是欧盟、日本和美国,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由于辐照食品需要科学适中的辐射量,不能滥用,但有一些不法分子很少遵守国家的食品卫生法律,因此,建议大家小心辐照食品,尽量少吃或者不吃。
3。化学性因素
造成食品不安全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这么几类:
①食物的药物残留;
②有害金属(汞、铅、镉等)污染;
③食品加工不当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如多环芳烃类(苯并芘)、N-亚硝基化合物等;
④生长促进剂和违法使用有毒化学物质(如苏丹红、孔雀石绿)等造成的食品污染;
⑤食品添加剂的滥用、非法使用和假冒伪劣产品带来的污染。比如被央视打假过的“四川泡菜”,在制作中的保鲜剂苯甲酸钠,使用量居然是允许最大用量的6倍之多;比如一些厂家为降低成本而忽略产品的质量,于是出现了猪肉中的“瘦肉精”,也就是人类治疗哮喘的西药,盐酸克伦特罗;比如奶粉中的“蛋白质”——三聚氰胺等;
⑥化学元素性地方病。主要是因为当地水源或土壤中某种元素或化合物过多、过少或比例失常,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导致的地方病,比如常见的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硒中毒、地方性钼中毒等。
⑦化学性食物中毒。主要是动植物本身的化学毒素导致。
造成食物中毒的动物性因素,主要是把动物身上有毒的部分或成分,作为食物,比如河豚鱼中毒,河豚鱼的毒性据说比剧毒药品氰化钠毒性还要高1250倍,而且河豚鱼在烹调的时候,100℃煮8小时毒素都不会被破坏,毒素主要存在于卵巢、肝脏、肾脏和血液之中。河豚鱼在日本很风行,如果处理不当,一旦中毒,有超过60%的患者会因为呼吸衰竭不治身亡,如果想吃河豚美味,必须烹调懂行,去掉内脏和皮肤,用碱液反复清洗,最后高温烹调。
造成食物中毒的植物性因素与动物性因素相仿,一般因误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种子,或烹调加工方法不当,没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质去掉而引起。最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为菜豆中毒、毒蘑菇中毒、木薯中毒等,尤其是那些色彩鲜艳的蘑菇,往往有毒;食用含有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比如鲜黄花菜、发芽马铃薯、没有腌制好的咸菜或没有烹调熟的扁豆等造成中毒。可引起死亡的有毒蘑菇、马铃薯、曼陀罗、银杏、苦杏仁、桐油等。
⑧食品储藏、加工、运输的方法不当以及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化学性污染等。
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主要来自环境污染。近年来,由于工业三废治理滞后于工业发展,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加上新技术、新材料、新原料的应用,使食品的化学污染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如违规使用呋喃丹、甲胺磷、酰胺磷、氧化乐果、敌敌畏等剧毒农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抗生素,都会使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残留。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导致汞、铅、镉等重金属、有毒气体等有害化学物质沉积或固着在食品中。食品的包装物如金属包装物、塑料包装物及其他包装物都可能含有有害的化学成分污染食品。食品化学性污染不容忽视。
食品的化学性因素,是食品不安全的最大因素。由于化学性污染的污染途径多、不容易控制;污染后的食品特征不明显,甚至有些食品经过化学添加剂美容以后,更加好看和诱人,容易误食;而且化学性污染大多数都能在体内蓄积,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所以鉴别和远离化学性污染的食品也就尤为重要。
3.家庭食品安全的五大要点
很多人因食用不安全的食品而患病,还有许多人因此丧失生命。如何保证食品的安全?怎样才是正确的食品操作方式?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食品安全五大要点》,强调食品安全的5个要素,并提出:
安全第一步:保持清洁
病菌广泛存在于泥土、水、动物和人体中。手、抹布、厨具,尤其是案板,都携带病菌。食物与之稍有接触,就可能被污染,从而致病。因此,我们要做到:
(1)洗手是保持清洁的重要步骤。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手。它不但接触干净的东西,同时也接触肮脏的东西,这些活动均可造成手的污染。洗手可以去掉手上大部分病菌。有实验证明,85%的病菌可经流水洗手去掉,经用肥皂水搓洗可去掉95%的病菌。
很多人洗手方式不正确,在洗手时往往不用肥皂或只洗手的一部分。洗手时,应注意手指尖、指甲、大拇指、手腕和手指之间。用热水和肥皂洗手有助于消除油脂、细菌和污垢。无自来水时,可用桶和壶倒水来洗手。
(2)清洗餐具时,必须要明确“清洁”和“消毒”的区别。“清洁”是物理地清除污垢和食物残渣的过程。“消毒”是消毒或杀死细菌的过程。清洁用具最好不要使用海绵,而使用布、毛巾等清洁用具。我们还可以将5ml家用漂白剂与750ml水混合成消毒液,用于餐具、台面、抹布的消毒。
(3)一般来说,在备制食物时应清洗餐具,以免细菌的生长。特别要注意用于吃饭、饮水和烹饪而又接触了生食物和嘴的餐具。准备好食物后,别忘了消毒接触了生肉、海鲜等的案板和餐具;以及清洗、干燥清洁设备,以防细菌滋生。餐后应将剩余食物刮到垃圾桶中;用热水和清洁剂一起清洗餐具,用干净布或刷子清除食物残渣及油腻;用干净热水冲洗餐具;用开水和消毒液消毒餐具;以及将盘子和炊具在空气中自然干燥,或用干净的干布擦干。
(4)有些动物(老鼠、小鼠、鸟、蟑螂、苍蝇及其他昆虫)也会将病菌带到食物和厨房台面上。宠物(狗、猫、鸟等)的爪子、毛皮、羽毛携带细菌。在这种情况下,做饭前要清洗并消毒处理厨房台面和厨具;将食物盖好或存于密封容器中;盖严垃圾桶盖、定期清除垃圾。
安全第二步:生熟分开
生的食物,特别是肉类、禽、海产食品及其汁水,可能含有病菌,在备制和存放食物时可能会污染其他食物。因此,生熟分开不仅仅是在烹饪过程中,而是在整个食物备制过程的所有环节,包括宰杀过程,都应保持生熟分开。所以,这一环节我们应当注意:
(1)购物时,保持生的肉、禽和海产等食品与其他食品分开。
(2)在冰箱中,生的肉、禽和海产应存放在熟食或即食食物的下面,以免交叉污染。
(3)食物应存放在带盖的器皿中,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触。浸泡过生肉的水不要溅到烹饪过的或即食食物上。
(4)清洗盛过生食物的盘子,用干净盘子盛放熟食。
安全第三步:彻底加热食物
适当烹调可杀死几乎所有的危险细菌。研究表明,烹调食物达到70℃有助于确保安全食用。需要特别注意的食物包括:肉末、烤肉、大块的肉和整只的禽。整块肉的中心部分往往不滋生细菌,大多数细菌是在肉的外表面。但是,对肉末、烤肉或禽来说,它们的内外部分都有细菌。因此,我们应彻底煮熟食物,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在制备汤或炖菜(煲)时要煮沸,确保温度达到70℃。煮肉和禽类食物时,确保汁水是清的,而不是淡红色。最好使用食物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熟食二次加热时,要彻底热透。
安全第四步: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