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文有三卷,经证有一卷,一共三百七十多页,在夏初寄来。颂文中的意义,许止净的序文中已经陈述,此处不再多说。我过去本来想将这个颂文放在《普陀山志》的开头,现今因为卷数繁多,特别将颂文单独刻印流布,又想要遍布天下后世,倘若与《普陀山志》合起来印行,就不容易广泛传播了。
然大士从无量劫来,分身尘刹,其本迹感应,非佛莫知。此数卷颂,不过大地一尘,大海一滴,令不知大士之深慈大悲者,略知梗概。
然而大士从无量劫来,分身尘刹,其中的本地垂迹事理,感应因缘,若不是佛不能知道。这几卷颂文,不过是大地中的一粒微尘,大海中的一滴水,令不知道大士深慈大悲的人,大略知道一个梗概。
从兹赧然愧怍,勃然奋发曰,吾人之心,与大士之心,无二无别。而大士圆成佛道,久经长劫,又以悲心无尽,不离寂光,垂形九界,普现色身,度脱众生。
从此惭愧脸红,勃然奋发说:我们的心,与大士的心,没有两样,没有差别。而大士圆成佛道,久经长劫,又以无尽的悲心,不离常寂光净土,垂化九法界,普现色身,度脱众生。
我辈从无量劫来,轮回六道,其亲蒙拔苦与乐之恩者,不知凡几。直至今日,尚为凡夫,上负大士拯拔深恩,下负自己本具佛性,静言思之,能不愧死。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我们从无量劫来,轮回六道,其中亲自承蒙大士拔苦与乐恩德的,不知有多少。直到今天,还是个凡夫,向上辜负大士拯拔的深恩,向下亏负自己本具的佛性,静下来仔细想想,能不羞愧吗?大士既是大丈夫而我也是,所以不应该自我轻视而生退屈之心。
由是翻转凡情,追随圣迹,克己复礼,闲邪存诚,敦行世善,兼修净业,久而久之,与之俱化。上焉者,即于现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下焉者迨至临终,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从此翻转凡情,追随圣迹,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符合礼法,防止邪念,心怀坦诚,力行世善,兼修净业,久而久之,与之俱化。上等的,就在当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下等的,等到临终,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能如是,则人人敦礼义,各各识因果,自然干戈息而人祸永灭,雨旸(yáng)时而天眷常临矣。陶公所谓挽回世道人心之根本要务者,其在斯乎。所愿见者闻者,同发景仰大士之心,而勉力修习,则幸甚幸甚。
能够如此,那么人人崇尚注重礼义,各各认识明了因果,战争自然平息而人祸永远消灭,晴雨适时而上天眷顾常常来临啊!陶在东居士所说的挽回世道人心的根本要务,不就在此吗?祈愿见者闻者,同发景仰大士之心,而努力修习,那就非常庆幸了啊。教观纲宗释义纪重刻序
教海汪洋,莫测深广,不有指归,则茫无所趣。故陈隋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所说之法,具显如来出世本怀,唯欲一切众生同成觉道。
教法如汪洋大海,深广莫测,如果没有指归,就茫然无所趣向。所以陈隋朝的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所说之法,完全显示出如来出世的本怀,只想要一切众生同成觉道。
但以机器不一,故复随顺机宜,循循善诱,为实施权,以接引之。待其既得权益,则开权显实,同归秘藏,方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之所以然。
但因为众生根机根器不一,所以又随顺众生根机所宜,循循善诱,为实教施设权教,来加以接引。等到众生已经得到权教的利益,就开权教,显实义,同归诸佛秘藏,才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如如(永恒存在的真如),众生也如如,一如无二如的所以然。
可谓揭佛日于中天,普照大地,授穷子以果觉,令绍法王。但以文繁,不便初机,蕅益大师,撮取要义,述为纲宗,有意义隐晦者,复为略释。
可说是揭示佛法慧日于当空,普照大地,授记穷子以成佛的果觉,令他们承继法王。但因为文词繁多,不便初学之人,蕅益大师,撮取纲要精义,撰述为《教观纲宗》,有意义隐晦不明的地方,又加以略释。
俾学者悉知如来说教之意,与夫禀教修观之法,有如导归宝山,直授摩尼宝珠。从兹不但了知不生不灭,非有非空之圆妙第一义谛,为如来心印。
使得学习的人完全知道如来宣说教法的用意,与禀持教法,修习止观的方法,有如引导众生归入宝山,直接授与摩尼宝珠。从此不但了知不生不灭,非有非空的圆妙第一义谛,是如来的心印。
即人天权小等法,与治世语言,资生业等,无不皆是第一义谛,皆为如来心印。喻如画龙点睛,立刻飞腾,以法无自性,转变由心,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故也。
即使是人乘、天乘、权教、小乘等法,与治世语言,资生业等,全都是第一义谛,全都是如来心印。譬如画龙点睛,画龙立刻飞腾,因为法无自性,转变是由于我们的心,圆人接受佛法,没有一法不圆融的缘故。
默庵法师,以释义分注各条之下,又为之纪,以期一目了然。学者得此,既省心力,又易领会,何幸如之。维扬宝轮寺法裕长老,欲重刻广布,命(光)校其讹字,兼为叙其缘起云。
默庵法师,以释义分别注释在每条原文之下,又作了纪文,希望一目了然。学习的人得到这个《教观纲宗释义纪》,既省心力,又容易领会,这是何等庆幸啊!扬州宝轮寺的法裕长老,想要重新刻印,广泛流布,命我校正其中的错字,又叙述其中的缘起。注:【五时八教】天台智者大师,判释尊所说之法,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就时间的先后分出,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八教是就法的性质分出,八教中又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化法是教化众生的法门,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化仪是教化众生的仪式,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上海世界居士林佛学研究丛书序
众生与佛,心性一如,了无优劣,及与增减。而佛则安住寂光,众生则轮回生死者,以悟与未悟,及顺修逆修之所致也。
众生与佛,心性一如,没有优劣,没有增减。而佛陀安住在常寂光土,众生却轮回生死,这是因为觉悟与不觉悟,以及随顺修德,背逆修德所导致的。
如来知众生之皆具佛性,皆堪作佛也,是故示生世间,示成正觉,随机演说一切权实法门。俾彼利根,直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其有钝根,亦得渐次熏陶而得悟入。
如来知道众生皆具佛性,都可作佛,所以示生世间,显示成等正觉,随机演说一切权实法门。使得那些利根的众生,当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其中钝根众生,也能够渐次熏陶从而得以悟入。
待其悟证及极,方复本具佛性,方离凡圣生佛之差别名相,所谓令一切众生悉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等到他们悟证到了极点,才恢复本具的佛性,才远离凡夫圣人,众生佛陀的差别名相,所谓的:“令一切众生悉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噫,如来度生之心,可谓慈悲至极,无以复加矣。自后诸菩萨祖师善知识,各各潜修密证,宏阐发挥,以上续如来慧命,下作众生津梁。
啊!如来度化众生的心,可说是慈悲到了极点,没有再超过的了。此后的诸位菩萨祖师善知识,各各潜修密证,宏阐发挥,向上延续如来慧命,向下作众生的津梁。
自法流东震,千数百年,其悟自性而断烦惑,出生死以证涅盘者,何可胜数。其绪余尚能移风易俗,胜残去杀,使民日迁善而不知所以为之者。故古今首出庶物之出格高人,莫不以此自行化他,以期天下太平,万国咸宁也。
自从佛法流传到东土,一千几百年,其中觉悟自性而断除烦惑,出离生死而证得涅盘的圣人,哪里数的完呢?他们遗留的德风还能够移风易俗,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使人民每天向善而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所以古今优秀杰出的高人,没有不是以佛法来自行化他,以希望天下太平,国家安宁。
及清咸同间,屡遭兵劫,法运遂衰。自后罢除举业,天姿高者,于各种科学外,兼研佛学,知为世间唯一无二之道。当此世道人心陷溺已极,欲为救援,舍昌明佛学,莫能为力,故咸以提倡佛学为急务。
到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多次遭到战争动乱,法运于是衰微。此后罢除科举,天姿高的人,在学习各种科学之外,又研读佛学,知道这是世间唯一无二的大道。在这世道人心沉溺到极点的时候,想要来救援,舍弃发扬光大佛学,就无能为力,所以大家都以提倡佛学当作紧急要务。
而研究会,居士林,随处建立。法不执一,随人之机,或禅或教,或显或密,而为修持,及与发挥。而又注重于净土法门,以期悟与未悟,同于现生出离生死轮回也。良以末法众生,自力微弱,匪仗佛力,决难即生解脱。
因而佛学研究会,居士林,到处建立起来。佛法不执着一个法门,随各人的根机,或者参禅,或者学教,或者显修,或者修密,而来修持,以及发挥。并且也注重于净土法门,以希望开悟与没有开悟的人,同在这一生出离生死轮回。实在因为末法众生,自己的力量微弱,不仗佛力,决定很难当生解脱生死。
华严会上,华藏海众,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况末世之学者乎。是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成始成终法门。
华严会上,华藏海众,等觉菩萨,尚且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极乐,何况末世的学人呢?所以要知道,净土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初始与最终的法门。
上海为全国枢要之地,其居士林诸居士,欲普布佛化,于讲经念佛外,季出林刊,以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