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印光法师的 > 第15回印光法师下册(第2页)

第15回印光法师下册(第2页)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没有差别的心,虚灵洞彻,澄湛常恒,即寂即照,非有非空,断绝一切凡圣的名称,没有任何生灭的幻象。

离心缘相,故情识莫能测度,超文字关,故语言未可形容。然如来智慧广大,于法自在,善以语言,显示离言之道,而且广略适宜,各臻圆妙。是以大般若广约佛法众生法,以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

离开心识所缘之相,所以凡夫情识不能测度,超越文字,所以语言不能形容。然而如来智慧广大,于法自在,能善用语言,来显示离言之道,而且广说略说,适合恰当,各自圆满微妙。所以《大般若经》广泛以佛法、众生法,来显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

此经略约心法,以明佛法众生法。文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因果事理,无不毕具。以约摄博,了无遗义。若约而言之,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复为全经枢钮。

此《心经》是简略针对心法,来显明佛法、众生法。经文只有二百六十个字,而十法界的因果事理,没有不完全具备的。以简约收摄广博,没有一点漏遗之义。如果简略来说,那么“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二句,又是全经的枢纽中心。

再约而言之,只一照字,便可法法圆彰,法法圆泯,彰泯俱寂,一真彻露,观自在菩萨先得我心,我等可不随学乎。

如果还要再简略来说,只一个“照”字,就可以法法圆满彰显,法法圆满泯亡,彰显与泯亡全都寂灭,一真彻底显露,观自在菩萨先得此真心,我们难道不跟随学习吗?

诚可谓如来之心印,大藏之纲宗,九法界之指南,大般若之关键,义不可思议,功德亦不可思议。

实在可以说是如来的心印,大藏经的纲要宗旨,九法界的指南,《大般若经》的关键,经义不可思议,功德也不可思议。

故古今受持读诵者,遍于宇中,着述宏扬者,多难胜数也。然理虽甚深,词须逗机,否则契理而不契机矣。

所以古今受持读诵的人,周遍天下,着述宏扬的人,多的数不完。然而义理虽然很深,词句必须契合时机,否则就契理而不契机了。

季和骆居士,知见圆融,文字活泼,欲令初机易知,故为白话浅解,说理极其透彻,措词唯取通方。

季和骆居士,知见圆融,文字活泼,想使初学人容易了知,所以作了白话浅解,说理很是透彻,用词只取通俗易懂。

大云先载,悦可众心,书册续刊,永传遍界。光庸劣无能,曷胜景仰,谨为序引,以助流通云。

《大云》佛刊上先为登载,众人欢喜赞悦,这本《心经浅解》,永远流传,周遍法界。我平庸无能,不胜景仰,写个序文来帮助流通。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缘起序

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由时节因缘而为发起,故古德云,时节若至,其理自彰。诚然诚然。(光)以庸劣百无一能,寄食普陀山法雨寺三十二年。

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时节因缘而为发起,所以古德说:时节因缘如果成熟,真理自然彰显。确实如此,确实如此。我平庸卑劣,百无一能,挂单吃住在普陀山法雨寺三十二年。

昔阅普陀志,见其所载,皆属道场废兴,以及种种寻常等事。至于观音大士往劫本迹事理,以及此方感应因缘,悉皆阙略,不禁令人长叹。

过去阅读《普陀山志》,见到其中所记载的,都属于道场的废兴,以及种种平常的事情。至于观音大士过去劫中的本地垂迹事理,以及此方的感应因缘,全都没有记载,不禁令人长叹。

民国六年,王采臣,周孝怀,陈锡周,三居士来山见访。王周谓普陀为观音大士圣道场地,中外景仰,何可久撤讲筵,忍令法道寂寞乎。祈师发心讲经,我等当为筹备道粮,(光)以固陋力辞。

民国六年,王采臣,周孝怀,陈锡周,三位居士来普陀山拜访我。王采臣、周孝怀二位居士说:普陀山是观音大士的圣道场地,中外景仰,怎可长久撤去讲经弘法的场所,忍心使法道寂寞呢?祈盼师父发心讲经,我们来筹备办道的资粮,我以浅陋加以推辞。

锡周则曰,山志久未修,板已模糊,师若肯修,我当刊刻。(光)曰,此事颇不容易,若照旧例,则文人皆能为之。

陈锡周说:《普陀山志》很久没有修订了,书板已经模糊,师父如果肯修订,我来刊印刻板。我说:这件事不太容易,如果依照旧例,那么一般文人都能做到。

若将大士往劫本迹修证,及此方感应事迹,一一略叙大端。令阅者咸知大士恩周沙界,慈济无疆,从兹发起正信,身心归依,近获人天之福,远证菩提之果者,非遍阅大藏,备考群籍不可。

如果将大士往劫之中,本地垂迹的修证,以及此方感应的事迹,一一大略叙述出来。令阅读的人都知道大士之恩,周遍多如恒河沙数的世界,慈悲济度,无有疆界,从此发起正信,身心归依,近的来说,获得人天之福;远的来说,证得菩提之果的话,那非要遍阅大藏经,备考诸多典籍不可。

若不发挥大士本迹感应诸事理,则成遗主志宾,舍本逐末,与寻常山经水志何异。何以显普陀为大士应化道场,又何以显大士为法界众生之大慈悲父母,而与娑婆众生,因缘最深也。

如果不发挥大士本迹感应的诸多事理,就成为遗忘主人,志在宾客,舍本逐末,与平常的山经水志有什么不同呢?用什么来显示普陀山是大士的应化道场,又用什么来显示大士是法界众生的大慈悲父母,因而与娑婆世界众生,因缘最深呢?

然(光)以宿业,致令心无知识,目等盲瞽,尚须忏悔一二年,待其业消智朗,障尽目明时,当不惜身命,勉令成就。如其业重,不能感格,当往江西,求黎端甫居士,代为了此公案。

然而我因为宿业,致使心中没有知识,眼睛等同盲人,还须要忏悔一二年,等待业消智朗,障尽目明的时候,当会不惜身命,努力成就这件事。如果业深障重,不能有所感应,(你)应当前往江西,找黎端甫居士,代我来了结这桩事。

此公学贯儒释,笔超侪(chái)伍,必能发挥大士之慈悲心迹也。次年徐蔚如居士,以文钞印行,致不加详察者,谬谓之为知识,从兹信札来往,日不暇给。

黎居士修学贯通儒佛二教,文笔超群,必能发挥大士的慈悲心迹。次年,徐蔚如居士,因为《文钞》的印行,导致不加详察的人,错谬认我为善知识,从此信函来往,每天都忙不过来。

八年春间,端甫归西,先所发心,竟成空谈。十一年春,定海知事陶在东公来山,谓山志流通,令人由信向而改恶迁善,返妄归真,实为挽回世道人心之根本要务,急宜重修。

民国八年春天,黎端甫居士归西,先前所发的心,竟然成为空谈。民国十一年春天,浙江定海知县陶在东来普陀山,认为《普陀山志》的流通,可令人因信心所向,而改恶迁善,返妄归真,实在是挽回世道人心的根本要务,应该赶紧重修。

(光)以陶公护法心切,救世情殷,即令普济法雨两寺主人,恳请陶公亲任其事。陶公以公事无暇,乃托邑绅王雅三君任之。一切事宜,外有陶公,山有开如退居,商酌料理,(光)以无暇,绝不过问。

我因为陶在东居士护法之心迫切,救世之情殷切,就令普济寺,法雨寺两寺的主人,恳请陶在东居士亲自担任这件事。陶在东居士因为公事太忙,没有空闲,于是委托乡绅王雅三先生承办这件事。一切的事情,外面有陶在东居士,山中有开如老和尚,商量料理,我因为没有空闲,绝不过问。

次年陶公升于杭县,犹复鱼雁往还,商酌其事,若非宿受大士付嘱,其能如是也耶。初于修志议成之后,未及一月,江西彭泽许止净居士来访,一见即成莫逆。

第二年,陶在东居士升迁到杭州,还是(与我)书信往还,商量这件事,如果不是宿世曾受大士的付嘱,能够如此用心吗?在修订《普陀山志》商议完成之后,不到一个月,江西彭泽的许止净居士来访,一见之下,即成为莫逆之交。

(光)叙昔衷曲,遂以大士颂见托,彼即允许,若非大士冥垂加被,何有如此之际遇乎。许君乃备搜藏典,及诸群籍,时经二载,稿方告竣。述成颂文近二万言,而复逐联注其义意,俾阅者悉知所以,又节录各经,以为明证。

我叙述过去心中所想,于是将《观音大士本迹感应颂》的编纂委托给他,他立即答应了,如果不是大士在冥冥中垂慈加被,怎会有如此的遭遇呢?许止净居士于是周备搜集大藏经,以及诸多典籍,时间经过二年,书稿方才完成。编述成的颂文接近二万字,而又逐联注解其中的意义,使得阅读的人完全知道所以然,又节录各部经典,作为明证。

颂文三卷,经证一卷,共三百七十余页,于夏初寄来。颂中义意,许序已陈,兹不复赘。(光)昔本欲冠于山志之首,今以卷帙(zhi)繁多,特为别行,兼欲遍布天下后世,倘与志合行,则不易广播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