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印光法师的 > 第15回印光法师下册(第4页)

第15回印光法师下册(第4页)

上海是全国的文化经济的中心,居士林的诸位居士,想要普遍流布佛的教化,在讲经念佛之外,每季出版居士林刊,希望加以推广。

今又继出佛学研究丛书,若起信论,楞严经指要。取深经奥论,以浅显之语言发挥之,俾初机之人,易于领会,庶无扞格不入之苦,悉获因指见月之益。

现今又接着出版了佛学研究丛书,像《大乘起信论》、《楞严经指要》。摘取深奥的经论,用浅显的语言加以发挥,使得初学之人,容易领会,才没有格格不入的辛苦,全都获得因为手指而见到自性明月的利益。

从兹相续刊布,以扬佛日之光,俾一切同人,同悟本具之天真佛性,庶不负如来出世之一大事因缘,而挽回世道人心,亦以是为根据。凡我同伦,各宜资助以期遍界流通云。

从此相续刊印流布,来发扬佛日之光,使得一切同人,同悟本具的天真佛性,才不辜负如来出世的一大事因缘,而挽回世道人心,也是以此作为根据。凡是我辈同人,每个人都应该资助财力,以希望这些书籍普遍流通。金刚经功德颂序

六度者,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要法也。然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五度无般若,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重要之法。然而前五度如盲人,般若度如引导。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度,不能够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

而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无五度,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若二者具足,则一一度皆可究竟到彼岸,皆得称为波罗蜜也。

而般若度如心,五度如身,般若度没有五度,也不能够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如果二者都具足,那么每一度都可以究竟到彼岸,都得以称为波罗蜜啊!

金刚一经,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遍修六度万行之轨范也。以经文简略,但举布施为例耳。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行布施等,故能度脱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之我,与所度之法,并受度之众生相。

《金刚经》,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遍修六度万行的轨范。因为经文简略,只是举出布施度作为例子罢了。因为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等度,所以能够度脱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之我,与所度之法,以及受度的众生相。

则四相不生,三心叵得,无所住而生心,无所得而作佛矣。以故受持四三二一句者,功德难宣,持全经者,又何待言。

那么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生,过去、未来、现在三心不得,无所住而生心,无所得而作佛啊!所以受持四、三、二、一句的《金刚经》,功德难以宣说,受持整部经的功德,就更不必说了。

是以自古至今,人多读诵,其顿悟自性,彻证唯心,生预圣流,没归安养者,何可胜数。其次则消除罪业,增长善根,转祸为福,即愚成智者,更加多多也。

所以从古至今,人们大多读诵这部经,其中顿悟自性,彻证唯心,在生预入圣流,亡后回归安养的人,哪里数的完。其次,消除罪业,增长善根,转祸为福,转愚成智的人,就更加多了。

许止净居士,取古今载籍中感应事迹,分类述颂,其友刘契净,又为之注。庶阅者咸知义理渊深,功德广大,生正信心,勉效前修,随其功行浅深,亦得种种利益也。

许止净居士,摘取古今记载在书籍中的感应事迹,分类编述颂文,他的朋友刘契净,又为颂文写了注解。使得阅读的人,知道义理渊深,功德广大,生起正信,勉力效仿前人来修行,随他们的功行浅深,也得到种种的利益。

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倘能发至诚恭敬心受持,便堕未来诸佛数中,愿各勉旃。

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倘若能够发起至诚恭敬心来受持这部经,就入未来诸佛的数目中了,愿各自勉励。儒释一贯序

儒释无二道,生佛无两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然复生佛迥殊,凡圣各异者,以因地之迷悟不同,修德之逆顺各别也。

儒教与佛教并非不同的路,众生与佛陀不是有着差别的心。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都是禀着真如佛性而得以建立的缘故。然而众生与佛迥然不同,凡夫与圣人,各自有异,这是因为,因地的迷惑与觉悟不同,修德的逆与顺各自有别啊!

由是儒释圣人,各出于世,为之倡导。俾一切众生,返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复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发挥虽有权实浅深,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体,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无二致也。

因此儒教与佛教的圣人,各自出现在世间,来加以提倡化导。使得一切众生,返迷归悟,返本溯源,以恢复他们本有的佛性罢了。二教的发挥虽然有权、实、浅、深,方便与究竟的不同,而二教所依据的理体,所修的工夫,主要部分却没有两样。

佛以觉为体,而觉有本觉,始觉,不觉。本觉者,即生佛同具之天真佛性,乃性德也。

佛教以觉为体,而觉有本觉、始觉、不觉之分。本觉:就是众生与佛陀同具的天真佛性,这是性德。

始觉者,依本觉理,起真实修,对治烦恼习气,令其消灭无余之妙智,乃修德也。

始觉:依着本觉之理,生起真实的修持,对治烦恼习气,令烦恼习气消灭无余的妙智,就是修德。

不觉者,迷背本觉,随境生着,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认苦为乐,以迷为德,承佛性力,造生死业,一切在迷众生,与不依正觉,错乱修习者,皆是也。

不觉:迷惑背离本觉,妄随尘境生起执着,起贪瞋痴三毒,造杀盗淫三业,认苦为乐,以迷为德,倚仗佛性之力,造生死之业,一切在迷惑中的众生,与不依止正觉之道,错乱修习的人,都是不觉啊。

本觉凡圣平等,无有高下。始觉工夫浅深不一,悟证地位各别,由名字以至分证,历外凡以至等觉,皆在始觉范围之内。

从本觉的角度来说:凡夫圣人平等,没有高下。对于始觉:工夫的浅深不一,悟证的地位各别,由名字佛以至分证佛,经历外凡位以至于等觉位,都在始觉的范围之内。

由等觉再破一分无明,则修德功极,性德圆彰,福慧具足,烦惑净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方为大觉世尊,方证始本合一之最上乘极致,方了修因证果之大丈夫事业。

由等觉位再破一分无明,就修德功极,性德圆彰,福慧具足,烦惑净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才成为大觉世尊,才证得始觉本觉合一的最上乘极致,才了结修因证果的大丈夫事业。

故华严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以《华严经》中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言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者,本觉理性也。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者,逆本觉而起惑造业,轮回六道也。离妄想则智慧现前者,顺本觉而修,渐至圆成佛果也。了此性修理致,则不肯自甘下愚,亦不敢以凡滥圣,而必以实修实悟,以期于实证而后已。

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这是本觉理性。“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这是背逆本觉而起惑造业,轮回六道。离妄想则智慧现前,这是随顺本觉的佛性而称性起修,渐渐到圆成佛果。了解这个性德修德的道理,就不会自己甘处下愚,也不敢以凡夫滥充圣人,而必定以实修实悟,以期望实证而后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