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明知这一战会碰上狄迈,可到了这个份上,他也不可能再在城里龟缩不出,就也同吴宗义一道出城,居于中军。
临行之前,他挑灯照着盔甲,在身上比量着,一夜未睡,不知当真见到狄迈时,会是怎样的光景。
自从他这次回到大同,就没再收到狄迈送来的消息,他自己也没再想过回葛逻禄的事。
可他不能不想到,往后还有无数的战事,两国要是再对峙个五年、十年,他们俩难道就一直这样下去么?
现在这样,算得什么?
幸好随后吴宗义打断了他。他顺势不再想了,跟在吴宗义身后出帐,见到已集结好的众将士,那一双双眼睛都瞧着自己,一时心中动容,暗道:旁人把性命都交给了我,岂能容我儿女情长,瞻前顾后?
正在这时,吴宗义高声起誓:“夏人猖獗,几度南侵,今日一战,非同小可。谁欲亡我之国,必与其死战到底,海不干,石不烂,此志不改!”这时候,他整个人好像翻然一变,说完,拔剑击向一旁木桩,“嗤”一声削去一截。
士卒齐声高喝,杀声震天。喊杀声中,刘绍微微仰头,忽地眉头一压,按住了腰间的剑柄。
第106章犹恐相逢是梦中(三)
狄迈拔出腰间佩刀,放在烛火前细细地看。
天已近破晓,他却全无睡意,忍不住地心潮翻涌。
明天他的大军就要开到大同城外。他已等了多年,雍国如何,没人比他看得更加清楚,此次倾二十万人南下,这一战他志在必得,绝不容许失败。
去年攻破雍人两座城池,曾有部将屠城,他一开始并未放在心上,可后来辛应乾跑来谏言,极言屠城有害无利。
他当时心中有气,闻言不在意道:“我葛逻禄人百年来就是如此,不这样,旁人如何肯服?”
他知道辛应乾为人谄媚,以为他不会再争,谁知他竟不肯退下,又道:“摄政王所言甚是,只是宰牛毕竟用不了杀鸡的刀。对那些个小部落,只要一战打服了他们,他们就再也不敢造次,自然收拾得越服帖越好。”
“可是中原幅员辽阔,若是不收拾人心,仍按老法子,攻下一城就要屠城,则大军所到之处,守城的军民人人都会拼死反抗。以我军将士之悍勇,一座两座城池可以夺下,几十、上百座城——怕就不易措手了。”
狄迈沉思片刻,也觉他此言有理,当即奖赏了他,又给众将下令,以后所到各地,均不许再有屠城之举。
后来有人犯令,被他以军法处置,枭首示众,从此便没人再敢屠城,再攻城时,遇到的抵抗果然弱于往日。
这一次他分两路南下,西路由元涅与狄庆统领,攻榆林,他自己亲率大军攻大同,另外又派了一小支人马,由狄申之子狄吾率领,绕过大同,直趋其后的朔州。
有大同这坚城在前,他不打算强攻朔州,狄吾的这支人马只为牵制住许宁远,让他无法北上救援,好给他多留些时间,把大同慢慢吃掉。
他听闻许宁远生性懦弱,估计他见到自己的人马兵临城下,定会龟缩不出,狄吾那一支应当没有同他短兵相接的机会,因此他给狄吾的都是些由其余各部混编而成的军队,能唬住许宁远,让他不敢出城就是,葛逻禄的精锐则由他自己亲领。
他一夜未睡,心如擂鼓,五味杂陈,几度出帐,眼望寥寥晨星,又南望那座他曾注视过无数次的巍巍长城,默然无语。
狄志的败报早已送来,他却并不如何在意,手搏一头长了牙的老虎,总比张弓射一只兔子让人兴奋。何况那老虎——
忽地筚篥一响,他心中一振——到时候了!当即挂上腰刀,大步而出,等候士卒集结。
吴宗义确有几分统兵之能,狄迈这些年与北地许多雍将都交过手,唯独对他算是高看一眼,今日远远瞧见他阵型严整,不由得暗暗点头,见他背水而战,心意甚坚,更加不敢轻视,亲身打马来到阵前。
他从十七岁从军,至今已十有三年,眼光极是毒辣,只消看上一眼,就能看出一军人数、军纪、战意如何,展眼略略一扫,转头对旁边的叱利兀道:“只要杀败此军,今后就可一马平川。”
叱利兀应道:“是!请摄政王下令!”
狄迈按住刀,正待拔出,忽然心中猛然一动,如有所感,不由得转一转头,向着一道高岗上望去。
然后,他就望见了刘绍。
霎时间,他心头一震,两耳当中嗡地一响,乍然出了一身热汗,不由自主,在马上轻轻摇晃了下。
一时风停鼓息,河水断流,旌旗不动,人马无声。中间隔着的那千军万马,无数旗帜、无数长枪、无数双含着痛恨的眼,一齐灰飞烟灭,再瞧不见。只剩下一个刘绍骑在马上,也正远远地、无声地看着他。
已有四年了!
多少个白日,多少夜晚,多少怨愤,多少迷茫,多少的辗转反侧、摧心剖肝,齐涌上来,又一乍泻开。他忽地气冲血涌,不可自制,身上一绷,靴子无意识地在马腹上磕了一下,座下马向前迈出两步。
忽然,刘绍错开了眼。
于是天翻地覆地一变。风声、鼓声、河水声、人声、马声,还有旌旗猎猎的飐动声,一下猛灌进耳朵。两军十余万众,红缨银甲,长枪短刀,重又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