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大师讲中医 > 第15部分(第2页)

第15部分(第2页)

第四十二章 误读中医

弟子:中医让人误解的时候比较多,原因在哪里?

先生:其实不全是误读,是接受的人只能理解到那么多,比如把五行概念引伸成宇宙中的五种元素,等到解释不了就强词夺理,又比如直接把五行解读成“木、火、土、金、水”五种单体物质。

还有些观念是出自爱护中医的意思,但理解没有到位,这些包括:中医是调人的医学,不是治病的医学,中医是经验医学不是实证医学、中医的技术不如西医等等;因为对于中医把握不准确导致对比起来生拉硬扯,感觉中医总是不在理,实际上是对比错位,中医理论没有学习好,掌握不到位。

弟子:我感觉您举的例子都没错,怎么说是误解?

先生:看起来没错,不值得严密推敲,都有片面性,有些中医生也跟着这么解释,中医教材也这样写,那些真正搞科学的人就说中医不科学,看不起中医。

中医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但怎样走向世界值得细致推敲,针灸能走出去,异议越来越少靠的是什么?就是对于经络的解释比较到位,穴位的把握十分准确,其他的很难推广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医没有把握好根本理论,或者说理论掌握的有偏性,支持系统不到位!

弟子:我想知道五行概念的真正含义,让我学到正宗的中医。

先生:中医里面都是活的东西,如果把中医学死了,那就不叫中医!这些在后面有讲,一点就透的东西,何必浪费时间呢?我的父亲是西医,有段时间开始关注中医,有一天他突然叫住我传授给我一个小故事:“阿是穴的来历”,他认为中医很有趣味,但当我搞明白之后,我觉着中医很悲哀,原因是中医理论没有明示。

弟子:“阿是穴”?我知道呀,点到哪里,哪儿就痛,痛了就叫“阿、阿”、“是”,就是“阿是穴”。

先生:中医理论很严谨,哪里痛就叫那里是“阿是穴”,你认为严谨吗?人体穴位布局有着十分严谨的周密性,这样找阿是穴很可能造成找错穴位!

弟子:那应该怎样找?

先生:循经找穴才是最科学严谨的态度,跨越过去经络寻找穴位的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古人给出了一定灵活性,但很多人继承不好;

现代中医在古人发现穴位的基础上,也命名了一些新的穴位,有许多是像西医性质一样的循症穴位,而不是循经穴位,误读了中医理论,会影响到治疗效果。

弟子:我在中医里发现有一个“同身寸”的概念,中医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概念,有什么意义?

先生:这正是中医科学的属性之一,现代科学统一使用标准的计量单位,厘米、毫米相当的标准和准确,中医却弃之不用,难道是中医错了?

弟子:对呀,百思不得其解?

先生:虽然是个很小的概念却体现出中医治学的严谨性,因为对于每一个充满生机的个体而言,形体胖瘦大小都有差异,以固定的尺寸去量不同的人,看似科学实际量不准正确的位置,还会闹出许多笑话,所以中医用自己手指的尺寸去量自己,这样的处理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既简单实用又严谨科学。

弟子:针灸麻醉是怎么回事?

先生:针灸在局部可以做到麻醉,包括点穴,但这些都无法做到全面的推广和普及,只能做小手术,不能做大手术;有时候大家想让中医露脸,但采取的方法有问题。在中医的理论中,没有让针灸担当麻醉的任务,它有这方面的功能,但很难控制和驾驭;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很清楚她能够做的一切,而且知道物质化的人类将会带来的技能效果,那就是将有像西医这样的技术发展起来,这是物质世界必然要走的路,但最后都要走到形神医学领域里来,这就叫异途同归,一树两枝。

弟子:对于经方您怎样看?我对中医“知天、知地、知人”这样的概念很困惑?

先生: 因为中医理论的工作不到位,导致经方派担任起拓展中医的重担,没有经方派就没有真正意义的中医。

弟子:经方派这么重要,原因在哪里?

先生:很简单,搞经方必须钻研经典理论,他们都是一些有知识的人,相对钻研的深,掌握的比较多,因此治疗效果好。

在中医里和中医理论走得最近的医术只有导引和经方,正好对应人体形神两个层次,导引的功用归根结底都在调心,就是调神,引导人们建立平常心,放弃导致疾病的一切因素,有些重大疾病因此而愈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经方的作用主要调人的气和血,落实到人体主要表现在治疗形神错位、脏腑失调、经络闭塞、病症传移等等诸多问题;另外的医术除了针灸外诸如按摩、刮痧、拔罐儿、药浴等都是让拿起来就用的东西,一般担当不起来解释中医理论的艰巨任务,其中的多数和经络理论联系紧密。

中医在对待生命的任何问题上都不做无用功,但有人讥笑中医说:你连人体解剖都不懂还奢望谈什么天地人?谈什么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眼下之意中医吹牛的成分比较多;很多中医人不知道该从哪方面下手解决这些问题,只是拿出:中医很古老,祖宗很正确,顾盼左右而言它,始终难以做到让人信服。

弟子:也有不是经方派,治疗效果也很好?

先生:中医本身分成派别不是好事,分成派别的原因大家一直搞不清楚,实际上在无形之间区分开了掌握理论的精深程度;

不是经方派治疗效果也很好的原因,是因为中医经典里充满了医学宝藏,靠继承药方、偏方也能解决疾患的实际问题,正是这个倾向导致中医不好学,大家都去继承方药而不认真钻研理论,而方药配伍的基础非得建立在中医理论上不可,如此学习继承方药的方法显得十分笨拙,并可能导致疗效不确定,因此也为一些人指责中医留下了借口!

弟子:所以学习中医就必须学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书籍,否则不知道经方怎么来,药方如何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