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美军少尉从拍卖会上买了一箱上好的威士忌酒,海明威知道后,请求卖给他6瓶,多少钱都行。少尉想了想说:“这样吧,我用6瓶酒换你6堂课,教我成为一个作家。”海明威笑道:“我可是花好几年功夫才学会干这行的,你赚大便宜了。好吧,成交。”如愿以偿的少尉赶忙递上6瓶威士忌。
接下来的5天里,海明威如约给少尉讲了5堂课。少尉很得意,他用6瓶酒换得了美国著名作家的指点。海明威说:“你是个精明的生意人。现在我想知道,那箱酒你已经喝了多少瓶?”少尉回答:“一瓶也没喝,我留着开酒会呢。”
海明威有事要出远门了,少尉到机场送行。在飞机的轰鸣声中,海明威给他讲了第6堂课:“在写别人之前,自己先要成为一个善良和有修养的人。”少尉说:“这和写小说有什么相干?”海明威说:“这对做人至关重要,不论干什么事,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海明威一边走向飞机,一边大声地对少尉说:“在为你的酒会发请柬之前,最好把你的酒抽样检查一下。”回去后,少尉打开一瓶又一瓶威士忌,里面装的全是茶水。他这才明白,海明威早已知道实情,但只字未提,依然践约为他讲了6堂课。
伪善往往喋喋不休,而真善无需表白。面对恶意的伤害,表白是愚蠢的;面对无意的伤害,表白是多余的。海明威说得好,重要的是做人。智者知道何时沉默和如何沉默,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即使不说一句话,我们也能闻见人性的芬芳。
有一位仁慈的富翁,在建房时特意将屋檐修得很长,好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暂时在檐下遮阳避雨。房子建成后,果然有许多人聚集到大屋檐下面,他们打牌、喝酒,甚至摆起摊子做买卖,支起炉子生火煮饭。嘈杂的人声和刺鼻的油烟味使富翁的家人不堪其扰,经常与屋檐下的人发生争吵。有一年冬天,一个老人在大屋檐下面冻死了,大家纷纷指责富翁为富不仁。
一场罕见的飓风袭来,别人家的房子安然无恙,富翁家的房顶却被掀掉了,因为它的屋檐太长。于是,人们幸灾乐祸地说,恶有恶报。
富翁很伤心,但他心底的善念没有改变。重修房顶时,他把屋檐修得和别人家一样长,而用省下来的钱在别处盖了一间小房子,以容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尽管小房子所能荫庇的范围远远不如以前的大屋檐,但它四面有墙,是栋正式的房子。所有在那里逗留过的人,无不感念富翁的恩德。渐渐地,富翁成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
屋檐毕竟只是屋檐,与房子相比,它是不完整的,就像檐下人的尊严不完整一样。直接而强烈的对比,让屋檐下的人产生一种仰人鼻息的自卑感,由自卑而生敌意,善心被湮没了。助人是高尚的善行,但不要让被帮助的人感到在接受施舍。
一位老师给大一新生上了这样一堂课:
他拿出一只装满了沙子的大纸盒,一边展示给大家看,一边说:“这些沙子里搀杂着铁屑,请问你们能不能用眼睛和手指从中间把铁屑挑出来?”
大伙儿摇着头。
老师看着疑惑的孩子们,笑笑说:“我们无法用眼睛和手指从一堆沙子中间找到铁屑,就像我们很难从茫茫人海中找到我们的顾客一样。然而,有一种工具能帮助我们迅速地从沙子中间找到铁屑。大家可能都想到了,这种工具就是磁铁。”
说罢,他从包里掏出一块磁铁,把它放在沙子里面不停搅动,在磁铁的周围很快地聚集了箭镞似的铁屑。老师把那一团铁屑举给同学们看,他说:“这就是磁铁的魔力,我们用手和眼睛无法办到的事,它却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得很好。”
老师说:“如果说这一盒沙子就像我们面对的生活、挫折和枯燥的书本,那么,这块磁铁就是一颗充满爱的心。如果你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么,它会在你的书本里、在你的生活中寻找,从中找到许多有益身心的知识,就像磁铁能吸出铁屑一样。但是,一颗不懂善良的心却像你的手指,它在沙子里面找呀找,可怎么也找不到一点点铁屑。同学们,只要你有一颗善良的心灵,你就总是能够发现,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天都有积累,每一天都有值得高兴的事情。”
心在哪里,你的命运就在哪里——不论你们今后遇到怎样的困难、怎样的逆境、怎样的迷惘,都要相信这句至理名言。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就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到有用的资源、美好的事物以及幸福的生活。
倾听比倾吐更重要
要做一个善听人言者,这比任何一个雄辩者都要更吸引人,同时也是我们搞好人际关系,顺利办好事情最有效的手段。
因为,社会交往中,有时倾听对方比倾吐自己更重要。
在社会交往中,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既反映出一个人的礼仪修养,也是一种高超的办事方法。在社交场合,一个聚精会神的听众往往比一个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更受欢迎,他会使说话者感觉自己很重要。社交中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他人的尊重,有时还有助于事情的顺利解决。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人际关系》一书中,叙述了一个他亲身体验的小故事。一次,卡耐基同一位名人在晚餐会上交谈。席间,卡耐基自始至终只是充当了一个听名人讲话的角色。事后,名人却向晚餐会的主持者赞扬说“卡耐基是一个非常善于交谈的人”。得知此事后,卡耐基不禁大吃一惊说:“我只是很认真在听他讲话而已。”
富有魅力的人大多是善于倾听他人言谈的人。真正善听人言者比起善言者更能感动对方,更能唤起对方的亲近感。
平日我们也常听到有人抱怨,或者我们自己也一直在抱怨:“为什么表达自己是那样的难。我总是那么笨嘴笨舌的,不善言谈,所以无法很好地与别人相处,人际关系也就总处理不好。”我想还是请你仔细地品味一下卡耐基的这段小故事吧。
不善言谈的人,亦是不善倾听他人言谈的人。因为他在交往中过于在意自己的行为,总是不断地惦念着:一定不能让对方笑话自己,要把话说得漂亮些,否则就得不到对方的认同。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的说话达不到那种理想程度而感到十分苦闷。这样,当然也就不会聚精会神地倾听对方的说话了,免不了忽视了对方,很难真正在听别人讲话,而只是随便地点头附和,心不在焉地听听而已,有时甚至不等对方把一段话说完就迫不及待地自己说了起来。这是一种只要求对方听自己说话的单方面的交谈方式。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自我张扬的时代,即人人都想张扬自我的时代。假如人人都要张扬自我,自然就没有人会认真地倾听自己的言谈了。
日本长谷川町子先生画的著名漫画作品《恶老婆子》中,有这样一幅画。有一恶老婆子闯进别人家里进行偷盗。她先把那家的儿媳妇绑起来,然后手持菜刀威胁她说:“照我说的去做!”对此,内白则云:“我家的儿媳妇一点都不听我的话!”这幅画非常准确地把握了当今的社会状况。
实际上在今天,大多数人只知一味地张扬自我,而真心诚意地倾听对方陈述的人已很少见了。正因为如此,刚才提及的卡耐基那种善听人言的优点才是最值得称道的。
下面介绍一个在工作上成功地发挥善听人言的例子。M小姐在某保险公司从事外勤工作已近20年了,是个经验非常丰富的行家。就是在公司众多外勤人员中,她的成绩也一直是出类拔萃的。她在劝客户上保险时不采用劝说的方法,这正是与其他外勤人员的不同之处。后者通常的做法是在客户面前摆上好几本小册子,然后向他们说明到期时间和应收金额,并口若悬河地以一种非常熟练的语调反复地讲述客户在投保后,将能得到多大的好处。
而M小姐却与此相反,这样的话一句也不说。她总是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说起,稍许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无知和失败的体会。原对劝说投保一事而素存戒心的对方因为她谈的是自己喜欢的话题,这样便在无意中跟着她谈了起来。之后她总是听着,并为对方的讲述而感到钦佩和惊叹。对方却不知不觉地倾吐了内心的烦恼,谈了自己对将来的理想和希望。M小姐依然还是专心地听着。直到最后,自己才主动地说出投保的想法:“这么说,还需要适当地投保啊!”
毫无疑问,M小姐是一个通过善听人言而达成自己办事目的的高手。不过,在此可以断言的是:她并不是因为生意上的缘故而装出一副倾听对方言谈的样子的。与此相反,M小姐在这段时间里甚至忘记了工作,诚心诚意地极其认真地听对方讲话。也正因为如此,对方才会对她敞开心扉,吐露真情。即便在旁人看来,他们之间的对话像是单方面的,但实际上,二人其实正在进行着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倾听对方呢?
要专心。倾听时要精神集中,神情专注。为表示自己注意倾听,要多与对方交流目光,别人讲话时要适时点头,并发出“是”、“对”、“哦”等应答。但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也不要随便插话,若非插话不可,要先向对方表示抱歉,并征得对方同意,如“对不起,我可以提个问题吗?”或“请允许我打断一下。”
要虚心。交谈中要尊重对方的观点,即使你不同意别人的看法,也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如确有必要,需等人家讲完后再阐明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方还没有充分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的时候,不要轻易表态,乱下断语,也不要挑剔批评。否则会让人感到你有一种优越感,影响交谈的进行。
要耐心。交谈中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会因为对方过长的发言或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而感到厌烦,这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使之表露出来,要耐心听他把话讲完,这是对讲话人的尊重。特别是对方有意见的时候,要耐心倾听,给对方提供宣泄自己不满的机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理解是一缕精神阳光
在日常生活中办事情的时候,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不同见解和看法,而不同的见解会使人与人之间言行举止有异,这些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多些理解,就不会因他人与己见不同而生出隔阂,进而产生矛盾,影响事情树立进行和解决。
但是,实际生活中却往往少了许多理解,将他人与自己对事物见解的不同误认为是与自己过不去,小肚鸡肠地斤斤计较,没完没了地打“肚皮官司”,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与他人产生隔阂,渐渐由小至大,最终成为矛盾双方,水火不相容,最终导致事情进行不下去,更提不上解决了。
只要不是原则性极强的大是大非问题,理解就应成为对不同见解的最好诠释。有人这样说:“理解是一缕精神阳光,它可以照亮我们的心扉,敞开我们的胸怀,让我们在一生一世都受益匪浅。”对此,我是十分赞同的。试想,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见解存在,方使得我们这个世界有朝气,许多新生事物的诞生,正是由于在不同见解之中产生不同的结果。退一步说,个人与他人的不同见解存在,也才会使得自己去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自己固有的见解原本就是错的,不科学的。正是由于他人的不同见解使自己反省,从而纠正自己错误的认识与观点,并获得新的进步。因此,正确对待不同见解,不仅不是理亏,反而就是一种理智的态度。而要做到这点,所需要的就是“理解”。理解他人,理解环境,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方方面面;不固执,不偏激,不斤斤计较,更莫要为小事而跟他人打“肚皮官司”,弄得自己心神不安,伤神又伤心,而事情最终也得不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