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有的旧贵达官和名流豪富眼见大势已去,便四处逃匿,隐姓埋名,有的甚至挟余威招兵买马,聚集力量,妄图东山再起,重整河山。韩、赵、魏被灭后,“三晋大夫,皆不使秦,而在阿、鄄之间者百数”;韩国旧贵族张良,先祖“五世相韩”;韩亡以后,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楚亡以后,大夫“不欲为秦”,逃逸者达百数,甚至在相当长时间内,楚国还盛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谣。如何防范六国旧贵的复辟阴谋,始终是秦皇朝的心腹大患。
针对这种情势,秦朝除悬赏缉捕逃亡旧贵以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强制迁徙的措施。其特点是次数多,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记载达十二条之多。其中一次迁徙达三万户以上的大规模移民至少有五六次之多:
(1)秦始皇六年(前241),秦击败韩、魏、赵、卫、楚联军,攻克卫国。秦将卫国居民大量迁徙,“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类似的移民很多。
(2)秦始皇八年(前239),王弟长安君成蠕叛变,“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
(3)秦始皇九年(前238),谬毒叛乱,其部属“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后来秦始皇又准许这些人回迁。
(4)秦始皇十二年(前235),宾客数千人窃葬吕不韦,“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
(5)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6)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
(7)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据说当时共有五十万人戍守岭南地区。后来秦始皇又将数以万计的妇女迁往这些地区。
(8)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在从匈奴手中夺回的地方设置一批郡县,并徙大批有罪者谪戍,“实之初县”。
(9)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秦始割各一批“治狱吏不直者”迁居边疆,令他们“筑城及南越地”。
(10)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在骊山一带修筑陵墓、离宫,“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11)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秦始皇“益发谪徙边”。
(12)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秦始皇“迁北河榆中三万家”。
此外还有许多没有见于具体记载的迁移,如《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批富豪曾被迁往各地。根据上述记载估算,秦始皇下令迁徙人口数以百万计,甚至很可能达二三百万人以上。这些豪富在新居地区经营工商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秦朝税收的增加,巩固了秦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3世纪,罗马将意大利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罗马征服意大利之后采取的是”分而治之”的统治办法,即先将被征服地区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享有罗马公民权的拉丁自治市、有城市内部自治权的非拉丁城市、拉丁殖民地、”同盟者”、”臣属”等等,再对不同类型的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从而使被统治地区不易于团结起来共同反对罗马。罗马人在征服意大利的过程中,没收了大量的土地,将其变成罗马国家的”公地”。统治者将这些土地的一部分分配给破产公民,从而缓和了内部矛盾,又达到监视被征服地区的目的。
延伸阅读
秦皇朝将这些豪富、旧贵远道迁徙,究竟有何意图呢?
其一,充实边疆地区。
秦始皇大规模移民的主要方向是边疆地区,移民路线指向北边、巴蜀、东越、南粤,其中向北方边地迁徙的人口数量最多。这些地区地处边疆,又都属于新占领的地区,向这里移民的主要目的是充实边防,巩固秦朝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其二,直接控制豪强大族。
秦始皇统一天下不久,就下令迁徙各国贵族、天下豪强十二万家于咸阳地区。这些人都是六国的旧贵族和富商大贾。他们称霸一方,武断乡曲,兼并土地,盘剥小民,有些人还积极策划危害秦朝政权和国家统一的政治活动。秦始皇将他们迁徙到国都周边地区,既可以割断这些富豪之家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基础和联系,使之失去昔日的威势,又可以加强中央政府对他们的直接控制,消除鞭长莫及、无力统驭之虞。这种迁徙大量的财富、人口和智能向关中汇集,还可以充实京畿地区。
其三,惩罚反叛、罪人。
各种政治罪犯及其他罪犯、贱民是历次移民的重要对象。这种迁徙具有强制性,有的属于“谪徙”,是—种刑罚或惩罚。应当指出的是,秦朝对其中一些强制性的移民有所照顾,采取了某些鼓励措施。有些迁徙边疆的移民得到晋升爵位和免除赋役等待遇。
6.销毁兵器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秦始皇
齐王建的不战而降,标志着秦灭六国的战略目标已全部实现。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空前统—的大帝国,秦王政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特别是防止六国诸侯残余势力的死灰复燃。而收缴六国兵器便是秦王政在统一天下之后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首先采取的一大措施。
秦王政是凭借着手持兵器的秦军将土统一六国的。在兼并战争中,六国庞大的军队都逐一瓦解了,但却留下了大量的兵器。秦王政是凭借武士夺得天下的,他怎能听任六国军队留下的兵器散落民间,酿成后患?因而在翦灭六国的战争中,对于瓦解了的六国军队所使用过的兵器,严令全部收缴,有敢私藏者严惩不贷。对于收缴上来的六国兵器,除部分补充继续作战需用外,大部分随即从六国故地运回秦都咸阳。待到战争完成之时,运至咸阳的六国兵器已经堆积如山。
群雄的逐一被翦灭,堆积如山的六国兵器已失去它原有的价值。在秦王政看来,他不再需要动用这些兵器去为他完成什么使命,更不会允许有什么其他人动用这些兵器来危害自己的江山社稷。如何处理这些堆积如山的兵器呢?
在谋士们的参议下,终于拟定了处理六国残留兵器的方案,即将这些兵器全部熔铸。六国兵器除楚兵器中有相当数量的铁制兵器外,其余多数为铜制兵器。铁制兵器熔铸后可制作各种农具(秦国各级官府中很早就有大量的各种铁农具租给农户使用),而堆积如山的铜兵器熔铸后却一时派不上用场。于是有人提出建议,将铜兵器熔铸成巨型铜人像,立于正在修建中的阿房宫前殿的宫门两旁,既可以使天下的人再也得不到兵器,又可以壮天子宫殿之威,同时又可以向天下人宣示兵戈永不再用,永享天下太平。秦王政欣然地批准了这一建议。至于所铸铜人的人数,由于秦王朝是“度以六为名”,任何器物的复数,均要与“六”相配合,而所铸的铜人像要立于宫门前通道的两侧,那么当然是要铸成十二个铜人了。
公元前221年,即在秦统一天下的这一年,秦始皇正式下达了销毁六国兵器、熔铸12铜人的命令,工作随即开始。
熔铸12铜人,这在当时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文献中亦不乏记载。
《汉书·五行志》载:
史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今甘肃省岷县)。
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秦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