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一切都是暂时,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的变为可爱。”居里夫人的一次“幸运失去”就是最好的说明。1883年,天真烂漫的玛丽亚(居里夫人)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钱去巴黎上大学,只好到一个乡绅家里去当家庭教师。她与乡绅的大儿子卡西密尔相爱,在他俩计划结婚时,却遭到卡西密尔父母的反对。这两位老人深知玛丽亚生性聪明,品德端正,但是,贫穷的女教师怎么能与自己家庭的钱财和身份相匹配?父亲大发雷霆,母亲几乎晕了过去,卡西密尔屈从了父母的意志。
失恋的痛苦折磨着玛丽亚,她曾有过“向尘世告别”的念头。玛丽亚毕竟不是平凡的女人,她除了个人的爱恋,还爱科学和自己的亲人。于是,她放下情缘,刻苦自学,并帮助当地贫苦农民的孩子学习。几年后,她又与卡西密尔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卡西密尔还是那样优柔寡断,她终于砍断了这根爱恋的绳索,去巴黎求学。这一次“幸运的失恋”,就是一次失去。如果没有这次失去,她的历史将会是另一种写法,世界上就会少了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
学会习惯于“失去”,往往能从“失去”中“获得”。得其精髓者,人生则少有挫折,多有收获;人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贪婪走向博大。
对善于享受愉悦心情的人来说,人生的艺术只在于进退适时,取舍得当。因为生活本身即是一种悖论:一方面,它让我们依恋生活的馈赠;另一方面,又注定要我们对这些礼物最终的弃绝。正如先师们所说:人生在世,紧握着拳而来,平摊两手而去。
执著地对待生活,紧紧地把握生活,但又不能抓得过死,松不开手。人生这枚硬币,其反面正是那悖论的另一要旨:我们必须接受“失去”,学会怎样松开手。
生活的这种教诲确是不易接受的,尤其当我们正年轻的时候,满以为这个世界将会听从我们的使唤,满以为我们用全身心的投入所追求的事业都一定会成功。而生活的现实仍是按部就班地走到我们的面前,于是,这第二条真理虽是缓慢的,但也是确凿无疑地显现出来。
我们在经受“失去”中逐渐成长,在“失去”中经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只是在失去娘胎的保护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后又要进入一系列的学校学习,离开父母和充满童年回忆的家庭;结了婚,有了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又只能看着他们远走高飞。我们要面临双亲的谢世和配偶的亡故;面对自己精力逐渐地衰退;最后,我们必须面对不可避免的自身死亡,我们过去的一切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梦都将化为乌有!
但是,我们为何要臣服于生活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要求呢?明明知道不能将美好永久保持,可我们为何还要去造就美好的事物?我们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早已不可企及,可为何还要使自己的心充满爱恋?
要解开这个悖论,必须寻求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透过通往永恒的窗口来审度我们的人生。一旦如此,我们即可醒悟:尽管生命有限,而我们在世界上的“作为”却为之织就了永恒的图景。
人生绝不仅仅是一种作为生物的存活,它是一些莫测的变幻,也是一股不息的奔流。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而生存下来,我们也通过自己的孩子而生存下去。我们建造的东西将会留存久远,我们自身也将通过它们得以久远的生存。我们所造就的美,并不会随我们的湮没而泯灭。我们的双手会枯萎,我们的肉体会消亡,然而我们所创造的真、善、美则将与时俱在,永存而不朽。
心灵小贴士:
人生绝不仅仅是一种作为生物的存活,它是一些莫测的变幻,也是一股不息的奔流,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接受“失去”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去,我们将获得别样的拥有。
不为已失去的烦恼
一个人坐在轮船的甲板上看报纸,突然一阵大风把他新买的帽子刮落大海中,只见他用手摸了一下头,看看正在飘落的帽子,又继续看起报纸来。另一个人大惑不解:“先生,你的帽子被刮入大海了!”“知道了,谢谢!”他仍然继续读报。“那帽子估计值几十美元呢!”“是的,我正在考虑怎样省钱再买一顶呢!帽子丢了,我很心疼,可它还能回来吗?”说完那人又继续看起报纸。的确,失去的已经失去,既然已经无法挽回又何必为之大惊小怪或耿耿于怀呢?
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下了一只,周围的人备感惋惜。不料那老人又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更让人大吃一惊。“是这样!”老人解释道,“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都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还能穿呢!”
显然,老人的行为已经有了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有时事物的价值不在于谁占有,而是在于如何占有。
许多人都有过丢失某种重要或心爱之物的经历。比如不小心丢失了刚发的工资,最喜爱的自行车被盗了,相处了好几年的恋人拂袖而去了等等,这些大都会在我们的心理上投下阴影,有时甚至因此而备受折磨。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调整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只沉湎于已不存在的东西,而没有想到去创造新的东西。人们安慰丢东西的人时常会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其实事实正是如此,与其为失去的自行车懊悔,不如考虑怎样才能再买一辆新的;与其对恋人向你“拜拜”而痛不欲生,不如振作起来,重新开始,去赢得新的爱情……
有两个朋友曾结伴出门旅游,在即将返回的时候他们发现钱包不见了。其中一个人把自己去过的地方寻了个遍,询问了许多人,还到派出所报了案,结果一无所获。而另一个朋友在发现丢了钱包之后,不是一味地懊悔,而是积极想办法,考虑如何才能挣到回家的路费。他走进一家饭店,向老板讲明了自己的情况后,用给饭店洗菜的办法为自己和同行的朋友挣得回家的路费。直到现在,一提起这件事他也总是说:“旅游的时间那么短,有趣的事那么多,为了丢失钱包而一直烦恼下去很不值得。”人生有许多事情要做,为什么要为一时的失去而一直伤心呢?
每个人都有过失去,但对其所持的心态却不同。有的人总是向别人反复表明他失去的东西有多么好,有多么的珍贵,这是很没必要的。但是有些人却表现不同,比如,他们在失去了原有的工作之后,不是一味地伤感,而是主动寻找新的工作;他们相信,失去并不意味着失败,失去后还可以重新拥有。而这才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心态。
普希金的抒情诗《如果生命欺骗了你》最后有两句话是:“一切都如烟云,一切都会消失;让失去的变得可爱”。显然,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失去不一定是损失,也可能是奉献。只要我们有着积极进取的心态,失去也会变得可爱!
心灵小贴士:
失去并不意味着失败,失去也并不意味着从此你变得一无所有。在生活中,失去永远是一种历练,一种暂时的迷茫,而失去后我们还可以重新拥有。
洒脱才会获得愉悦
“鲜花开了还会败,大树老了也会衰;没有一世的晴空,没有终生的畅快。总是艳阳过后有乌云,总是平坦之末有歧路;总是有笑又有哭,总是无邪过去是无奈。”我们又何必整天忧心忡忡的煌煌度日呢?
牐犘腋;故峭纯啵都凭你的感受。俗话说:“想开一点!”那我们又何必不真的想开一点,学点洒脱,潇潇洒洒的奔自己的前程呢?
牐犎魍鸭瓤梢运凳且恢滞庠谛形方式,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
有这样一个人,他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
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头等他。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觉得越来越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每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觉。”
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
哲人问:“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
那人不语。
哲人说:“我们每个人的篓子里装的不仅仅是从这个世界上精心寻找来的东西,还有责任,当你感到沉重时,也许你应该庆幸自己不是总统,因为他的篓子比你的大多了,也沉多了。”
算起来,人最轻松的时候,一是出生时,一是死亡时。出生时赤条条而来,背的是空篓子;死亡时,则要把篓子里的东西倒得干干净净,又是赤条条而去。除此之外,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往自己的篓子里放东西的过程。得了金钱,又要美女;得了豪宅,又要名车;得了地位,还要名声。生怕自己篓子里的东西比别人放得少,哪怕是如牛负重,心为形役。这又岂能不累?要想真不累,其实也容易得很,只消把背篓里的东西扔出去几样。可每往篓子外扔一件东西,我们都会心疼得流血。那就干脆换个思路,给自己找心理平衡。那么,当你感到生活篓子里的东西太重因而步履蹒跚的时候,你不妨再看看左邻右舍羡慕的眼光,看看他们同样也在拼命地往篓子里捡东西;你就得安慰自己,你装的东西多,是你的本事大,别人想装还装不进来呢。
你还得明白,生活篓子里的东西越多,你的责任就越大。譬如说吧,你打算娶一个美女为妻,也就是说往篓子里放一件人人羡慕的宝贝,那么你在获得美女爱情的时候,责任也就来了:美女的花费肯定比一般女人要高,脾气要更怪,被人觊觎、受人勾引的几率也更大,你可能要经常处在猜忌、恐慌、羞耻、愤慨的情绪中,但你与漂亮太太走在街头换来的无数羡慕的眼光,或许就是对你的弥补。
生活就是这样,你要想在篓子里多装东西,就得比别人更辛苦。既然样样都难以割舍,那就不要想背负的沉重,而去想拥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