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好好活着1-cut > 第10章 忍耐成就人生(第2页)

第10章 忍耐成就人生(第2页)

喜怒不形于色,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忍得一时之气,才做得人上之人”,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正如洪应明的观点,在遇到被人欺骗侮辱时,要审时度势,不动声色,不吃眼前亏,才能保存自己,以谋他日之图。

心灵小贴士:

发觉被人欺骗不要立刻说出来,受人侮辱也不要立刻生气,一个人有吃亏忍辱的胸襟,在人生旅途上自然有无穷妙处,对前途事业也一生受用不尽。

忍辱负重成大业

忍,乃人的一大智慧,它有助于人们在攀登理想境界的征途中,消除情感世界不可避免的潜在危机。因而,对于一个成功的开拓者来说,它既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又是取得更大成功的起点。

忍,是一种等待,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忍之有道。这种忍,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含泪度日之举,而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

自古以来,评价人的标准,只要看一个人的涵养和行事的风格,就知是否可以成为可塑之才,是否有大将之风。因此要成为非凡的人,除了常识与能力之外,还视其能否将情绪操控得当。一个人的涵养来源于他的修养,有修养之人都懂得控制情绪。遇事不能冷静,并且以某种极端手段处之的人,绝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能顾全大局,只在小事上争长论短的人,绝不是一个能成大器的人。

三国时的诸葛亮辅佐刘备,立志要收复中原。他六出祁山,攻打魏国。但是魏国大都督司马懿总是避其锋芒,等待时机以逸待劳。诸葛亮用尽了各种手段来羞辱司马懿,但是司马懿总是置之不理,时常是他的部下都难以忍受了,他却依然装作两耳不闻,令诸葛亮无可奈何,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最后还让诸葛亮累死在第六次北伐的途中。后来,唐朝的大诗人杜甫也为他惋惜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司马懿能够忍,所以在国家大计上,没有被一代儒将诸葛亮打败。

生活中,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手,有时候采用何种手段已不太关键,而如何保持好自己的情绪才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而情绪是一种很滑溜的东西,有时滑溜得让人捉摸不到,但是,不管怎么滑溜,你都要想办法将它捏得紧紧的。因为这关系到你能否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地生存。

有许多人能把情绪收放自如,这个时候,情绪已不仅是一种感情上的表达,而且成了攻防中使用的武器。有时候,掌控不住情绪,不管三七二十一发泄一通,结果搞得场面十分难堪。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碰到这种擦枪走火的状况。但是,聪明人有将不良的情绪马上收回的本事。情绪处理得好,可以将阻力化为助力,可以帮你解危化险。

韩信在投奔刘邦之前非常潦倒,常常是寄人篱下,甚至乞讨为生。有一天他身配长剑来到一个集市,突然有一群青年拦阻了他的去路,其中一人对韩信说:“我看你长得人高马大,还佩戴长剑,好像是个英雄好汉,其实你只是一个胆小鬼而已。”众人听了哈哈大笑,那人更加来劲了,缠住韩信不让他走,还坚持说:“你相信不相信我说的话?不相信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杀了谁,如果你胆小不想和我比武又不想死,就从我裤档下爬过去。”韩信注视着那人,心想,我要杀了他,简直易如反掌,但是杀这样一个无赖不但不能证明我的才能,反而有损我的清白,而且一旦杀了他,他的同伙肯定要缠住我不放,万一再被官府抓起来,那么这一辈子就完了,我不能和他一般见识,和他斗这口气。想到这里,就伏下身从那人裤档下爬过去了。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韩信受“跨下之辱”的传说。

对一般人来说,忍耐是一种美德,对成功者来说,忍耐却是必须具备的品格。

电话大王吴瑞林(侨兴老板)当初创业失败,“走在路上,平时笑脸相迎的乡邻竟然一夜之间形同陌路,不断有人在我身后指指点点。没多久,孩子们就哭着回家告诉我,老师把他们的位子从第一排调到最后一排去了,学校里的同学也不和他们玩了。”吴瑞林不得不带着家人,“选择了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悄悄离开”,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指甲钳大王梁伯强一次次创业,一次次辛苦累积财富,而每一次点滴积累的财富最后总是被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原因”剥夺,如果一般人遭受了这样的境遇早发疯了,可梁伯强都忍下了。现在他成功了。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评论楚汉之争时就曾说:“汉高祖刘邦所以能胜,楚霸王项羽所以失败,关键在于能忍不能忍。项羽不能忍,白白浪费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刘邦能忍,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要害,最后夺取胜利。刘项之争,从多方面说明了这一点。刘邦之所以成大业是他懂得忍下人之言,忍个人享乐,忍一时失败,忍个人意气;而项羽气大,什么都难忍难容,不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大业未成身先亡,可悲可叹!”

心灵小贴士:

忍辱负重,是忍受屈辱、承担重任的意思。忍辱负重是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在各种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负重拼搏更是一种本领。

君子不计小人过

我们所说的君子,指的是那些品行高尚的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他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种博大的胸怀,这种胸怀可以容纳任何小人对他所造成的伤害,可以使他更顺利地走上成功之路。

在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在工作中,有不少人往往为了非原则问题、小小皮毛问题争得不亦乐乎,谁也不甘拜下风。有时说着论着就较起真来,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甚至大打出手,或者闹个不欢而散,影响了团结,这是不可取的。

当自己遇到与人发生矛盾冲突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因为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别人,而应该以一种豁达的心胸、以君子般的坦然姿态原谅别人的过错。所谓君子不计小人过。

生活中也确实有不少“君子不计小人过”的事例,在文人宋缍辑录的《硕辅宝鉴》中,就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很耐人寻味:

唐高宗时,狄仁杰曾经先后是大理丞、豫州刺史、洛州司马等官。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他做了宰相。有一天,武则天对他说:“你在汝南有善政,然而也有人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吗?狄仁杰说:“陛下认为他说得对,臣当改正;认为臣没有那样的过错,那是臣之幸也。至于是谁说臣的坏话,臣不愿意知道。”武则天听了很高兴,称赞狄仁杰是一个宽宏大量的长者。

这种宽厚与容忍绝对不是争斗的小人所能够做到的,明知对方错了,却不争不斗反而认输,虽然自己吃点小亏,但使别人不受损。不争表面形式的输赢,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准的高低,这样的人其实活得很潇洒。狄仁杰由于能不计小人过,不但没有丝毫损害自己的名声,反而更受到大家的称道。

如果对事物的观察太敏锐,对人生太苛求完美,就会觉得他人满是缺点,不值得与之交往;另一方面,别人也会对这种过分挑剔感到难以忍受,而不愿意在他左右。

所以说,君子要有宽宏的度量,不要为了一点小小的矛盾就耿耿于怀,揪住不放,也不要自命清高,要能够忍让,能够接纳世俗乃至丑恶的事物,这就是“君子不计小人过”的实质。

心灵小贴士: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对于个人而言,能“君子不计小人过”,既能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自己也能生活得轻松、愉快。

冤家宜解不宜结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了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戈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赠与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臣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国矣。”中山国君因为一杯羊肉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

这段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尚不至于发此大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损害.就无法预测他的行为了。金钱上的损失犹可补偿,而心灵受到伤害,却非轻易就可弥补的:有时候,本身并无存心伤人之意,可是却会因为一句无意的话伤害别人,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甚至可能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

夏雨是一所学校的老师,一天一个学生因乱停车而堵住了一个学院的入口。夏雨冲进教室,以一种非常凶悍的口吻问道:“是谁的车堵住了车道?”当车主回答时,夏雨吼道:“你马上给我开走,否则我就把车绑上铁链拖走。”

虽然这位学生不应该把车停在那儿。但是夏雨的做法未免伤人自尊。但从那一次起,不光是这位学生对夏雨的举止感到愤怒,全班的学生都地做些事情以造成他的不便,使得他的工作更加不愉快。夏雨原本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处理这件事的。假如他以友善或建议性的口吻来劝说他,也许这位学生一定会很乐意地把它开走,而且他和他的同学也就不会那么生气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