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虽然会有人夸我小聪明、鬼机灵什么的,但那时我就是不好好动脑筋学习,只是贪玩。每次把试卷拿回家让爸爸帮我分析时,总能发现很多题目是我本可以做对的,但因自己没有动脑筋深入地想,结果做错了。爸爸每次都替我惋惜,并耐心地对我说:“你这样不爱动脑筋很不好,现在不爱动脑筋,充其量是一两次考试的成绩不好,但如果养成不爱动脑筋的习惯,就有可能影响你的一生,你将来就可能一事无成。”可当时的我只是个贪玩的孩子,哪里懂得这些“大道理”,考试的时候照样犯同样的错误。
爸爸给我讲了好多次这样的道理,我依然充耳不闻,爸爸一时也拿我没辙。但他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改变我的好办法。
那时我常常闹着让爸爸给我买玩具。记得有一次,爸爸给我买了一支玩具枪,能够发出声音和光亮,我很喜欢,但只玩了半天,那支玩具枪就被我拆成一块一块的了。我想重新装好,却怎么也不成功,即便装好了也不能发声、发光。我向爸爸求救,爸爸说:“你喜欢这个玩具的话,就要自己动脑筋把它装好。”于是爸爸在旁边看着我装玩具,并不来帮我,他让我自己动手,只是在我不明白的时候讲解一下,或者让我这样试试,那样鼓捣鼓捣。花了很长时间,我终于把那支玩具枪装好了,当时自己特有成就感。
这件事之后,爸爸就经常买我喜欢的玩具,不但不阻止我拆卸它们,相反还鼓励我这样做,有时候还跟我一起这么玩,乐此不疲。时间长了,在装卸玩具的过程中,我学会并且喜欢动脑筋了。而且,由于爸爸经常陪我玩,我们父子关系也非常融洽。
其实我们可能都听过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小时候拆玩具的故事,都知道这是一种教育方法,或许是因为离自己太远,很多家长从来没有想过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试试。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恐怕没有一个不喜欢鼓捣玩具的,但大多数家长总是本能地提醒孩子“别把玩具弄坏了,很贵的”,就这样一句不经意的话,扼杀了孩子探求“奥秘”的天性。
孩子聪明,并不等于喜欢思考。因为动脑筋毕竟是一件辛苦事,能主动去吃这个“苦”的孩子其实不多。要让孩子变得爱动脑、好问,家长就应该开动脑筋,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首先,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培养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因此,明智的家长应该刻意训练孩子料理自己的生活琐事。
其次,家长应努力挖掘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孩子拆散了钟表或弄坏了玩具,家长不要予以惩罚和责骂,而是要引导孩子弄清楚这些器具的机械原理。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设计一些小东西,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让孩子通过自己动手而学到新知识。
再次,家长要小心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问题太过于荒谬,而嘲笑或批评他;相反的,对孩子超出常理的思考方式应该予以鼓励,这种非比寻常的思维很可能是今后科学创造的开端。独立思考意味着在思考问题时要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积极主动性。独立思考是科技发明、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为他们往后的成功打好基础,也有利于他们目前的学习。
创造精神是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成分。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良好的创造氛围,可以促使创造人才出现;不良的,甚至恶劣的环境,则会扼杀创造人才的出现。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创造者,他们只是喜欢思考。在科学的殿堂里,凡能拥有一席之地的,往往都是一些标新立异者。他们往往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任何新的理论刚提出时,都可能被人们嘲笑,提出者也可能被人们骂作是疯子,他们的成功都归功于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
时光会流逝,父母不可能永远跟着孩子,无法为孩子预约未来;社会在进步,事情不会一成不变,也不能为孩子设定方法;更何况孩子长大后所处的时代一定跟原来他小时候的年代不同,身为父母,自己能否完全适应现在这个社会都是未知数,倒不如让孩子在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孩子独自处理事情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样,孩子才能大胆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才能得到锻炼,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044“温室”中的孩子难独立
——不妨让孩子早接触社会
甜甜今年已经读小学四年级了,但她几乎没有真正接触过社会。在妈妈的呵护下快乐地成长,几乎没受过什么挫折。可是最近妈妈发现,甜甜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家里,甜甜只让妈妈说她好的地方,至于她做过的错事,只要妈妈一和别人说,甜甜就会大声说:“不能说,你闭嘴!”说着还用手使劲捂妈妈的嘴。
在学校的时候,甜甜也只能听到老师表扬自己。每当她做错事老师批评教育她的时候,她都会两眼发红,默不作声,快要哭的样子,仿佛受了很大的委屈,使得老师也不敢再说她了。后来老师就给甜甜的妈妈打电话,让妈妈和甜甜沟通一下。
可是当甜甜回到家,妈妈问起她的时候,她却双眼含泪,让妈妈也不知该怎么教育女儿。为了这件事,甜甜还绝食,甚至说过要自杀让老师“称心”。
有一次班里选三好学生,同学没选她,她就不高兴了,当场就拿着钢尺向同学的脸上划去,幸亏老师及时制才没酿成不良后果。
从甜甜的故事中,我们知道,甜甜之所以会有今天的结果,和父母的教育不无关系。父母不能只让孩子在温室中无忧无虑地成长,而应该让孩子接触一些社会的磨炼,让他在社会这个练兵场中学习生存的本领。
让我们一起看看付华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吧。
付华的妈妈经常听到别的家长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只能待在家里,不能出去玩”等,妈妈觉得这样的教育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把孩子限制在一定的生活范围之内,孩子成长的方向也会出现偏差。
有一天,付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名陌生人向他求救,想借5元钱坐车回家。付华看那个人很可怜的样子,就把身上仅有的5元钱给了他,那是他第二天的早餐费。可是过了一会儿,付华看到刚才那个人却在肯德基店里吃汉堡。付华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他很懊恼,回到家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
妈妈告诉他说:“生活并不总是美好的,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欺骗,人都是从挫折磨炼中走向成功的。妈妈相信有了这一次的教训,你能提高警惕,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再上骗子的当。”说完,妈妈又给了她5元钱作为第二天的早餐费。
父母们要想像付华的妈妈那样,让孩子早接触社会,就要打开孩子封闭的生活空间。即使孩子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吃点亏,父母们也不要阻止孩子去接触社会。
父母们都知道,孩子成长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试想,父母现在为孩子铺平了道路,让孩子目前的路走得顺畅,但是孩子以后步入社会,面对社会中的挫折和困难,孩子还能够勇敢面对吗?
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父母由于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让孩子基本上与社会隔离,往往致使孩子对社会现象做出片面、简单,甚至错误的判断和认识。事实证明,父母这样的教育对孩子身心的成长没有多大的好处。
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竞争很激烈,也很复杂,既然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那么父母就有责任让他们早接触社会,早认识真正的生活。父母要让孩子多接触家庭以外的世界,既要让孩子看到社会中美好的一面,又要让孩子了解社会中的丑恶。父母要做的就是要合理地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地看待社会生活。
孩子不可能一生都在父母的护翼之下成长,他们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独立面对人生。既然如此,父母就应该让孩子早些接触社会,让孩子面对真实的生活。让孩子早一点接触社会,可以让孩子早一点学会独立,早一点丰富生活阅历,早一点得到更多的人生经验,从而有助于孩子早一点打开成功的大门。
第一,让孩子面对真实的生活。孩子眼中的生活,大都是经过父母过滤了的。为了给孩子一个纯洁的世界,让孩子更多地看到人生中美好的一面,父母总是为孩子描绘着一个和谐的、美好的、善良的社会,而把真实生活中丑陋的现象都屏蔽了。但是现实生活中善恶美丑是相互交织的,家庭教育不能和社会现实有太大的反差,否则进入真正的社会后,孩子会感到手足无措,心理的防线就会崩溃,一时之间,孩子也不能适应社会。
第二,不要封闭孩子的生活空间。很多父母在接触了社会的阴暗面之后,常怕孩子受到伤害而封闭了孩子的生活空间,把孩子“圈养”在家中。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父母这种教育方法很容易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堪一击的。因此,父母不要把孩子关在狭窄的空间里,应该打开孩子的生活空间,让孩子早接触社会,为孩子以后真正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第三,父母不要把自己对社会的消极看法传达给孩子。有些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对社会的消极看法传达给孩子,告诉孩子社会多么险恶,一定要小心等等。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变得多疑,总怕自己被骗,从而对社会形成错误的认识。我们不能否认社会中存在着很多消极的现象,但父母是在教育孩子提高警惕、防止被伤害,而不是让孩子仇视社会。因此,父母一定要理性地、客观地教育孩子,让孩子了解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引导孩子对社会有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社会中的美好而忽视危险的存在,也不会因社会中的丑恶现象而对生活失望,这样孩子以后才能从容地面对社会。
总之,为了培养孩子,父母要让孩子及早地接触社会,更多地了解社会,为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