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培养孩子正确的挫折观。正确地认识挫折,是让孩子对挫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使他们在面临挫折时不至于过于不安与惊慌。例如,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多引用名人名言来告诉孩子,挫折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没有人能够避开它;挫折的产生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外在原因;挫折会使人产生负面情绪,但是这些负面情绪的程度以及影响时间却是因人而异的。
第二,让孩子认识各类挫析。挫折既包括各类天灾,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也包括社会大环境引起的挫折,如孩子参加班干部竞选失败等,还包括个体期望与成就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挫折,如学习成绩不如意等。指导孩子正确认识各类挫折,并教给孩子应对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面对和超越挫折。
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认识各类挫折,并且指导他们在行动上和心理上克服这些挫折,例如地震等自然灾害,父母可以教他们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逃生技能,并且培养他们坚定的信念以及乐观的心态。
第三,适当为孩子创设“挫折情境”。有研究显示,早年的挫折经验,有助于孩子成年后更好地适应环境。“逆境成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可以适当地为孩子提供“挫折情境”,让他们体验、克服挫折。父母应该及早为孩子提供体验挫折的机会,例如鼓励孩子去参加远足、野营、登山和义工活动,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意志,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受挫能力。
第四,为孩子树立一个超越挫折的榜样。榜样的力量,就像黑夜航程中的渔灯,能够给迷路的孩子以精神和行为的指引和启发,因此,父母可以从小多给孩子讲讲榜样的故事,让他从中得到启发与激励。例如,父母可以给孩子讲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与海伦·凯勒如何战胜身体的残疾及内心的失意,成长为优秀的文学家和教育家的故事;还有不被穷苦生活所折服的华罗庚,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辍学后仍然学习数学,终于成为一代数学大师的故事等。受到这些故事的启发,孩子在面临挫折时,便不会一味地消沉退缩了。
世上没有一条笔直、平坦的路,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能够以平和心态面对并战胜困难,是生活的强者;然而能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并将它转化为生活中的硕果,才是生活的智者。明智的父母不会为孩子扫平一切障碍,而是帮助孩子,让他自己去克服困难、历练成长,并将困难变为生命中的光环,让孩子不仅成为生活的强者,更成为生活的智者。
042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生活中,有的人责任心很强,而有的人却缺乏责任心。这就涉及父母从小的教育问题。因为,责任心其实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它对人的一生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它是应该从小就注意培养的。
关于责任心的问题,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经讲过自己在瑞士访问时碰到的一件事。
一次,龙永图在上洗手间的时候,隐约听到隔壁小间里有一些奇特的响动,而且响了很长的时间,这不禁引起了龙永图的兴趣,他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隔壁小间的门缝向里探望。结果看见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很费力地修理马桶。后来,通过询问,龙永图才知道,这个男孩上完厕所之后,冲水的时候,发现马桶的冲刷设备出了问题,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如果是别人,可能就不会在意而扬长而去。但是小男孩没有离开,而是蹲下来,想方设法地希望自己能够动手修复这个冲刷设备。而且,小男孩这样做并不是别人指导的,因为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这件事让龙永图感到十分惊讶和感慨,一个年纪这么小的男孩,就拥有这么强烈的责任心,而且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是值得学习和敬佩的。
责任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所必须拥有的素质。因为不管是做什么事情,责任心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责任心,能力再强,也可能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况且,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也特别注重这一点,因为有责任心,才会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才能将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不是轻易放弃,或者推脱给别人。
而在现代的教育中,有些父母往往把这点忽略了,只重视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放松了品德的培养,甚至并不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而且,生活中,一旦孩子遇到一些为难的事,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的事,需要承担责任的事,父母总是大包大揽,全部替孩子完成,目的就是为了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去学习。其实,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责任心却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认真去做事,那么对于学习也就不会有认真的态度,对学习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与促进孩子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不可重此轻彼。
责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因为有责任心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否则他也不可能对事情负责任。责任心也是做事情的标准之一,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认真去做事。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呢?
第一,言传身教。孩子的责任心需要父母言传身教从小培养。教育家陶行知说:“我要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同样,要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事业心,家长要敬业爱岗,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因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启蒙教师。
订立责任合同,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将会受到哪些惩罚。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楚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且与处罚联系在一起。如把洗青菜的家务活承包给孩子,要是没做好,便不能吃所有的菜。这样,孩子才知道一个人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第二,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包办行为会使孩子失去责任心,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就要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纠正他的不良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中要有明确的分工,父母应该分配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当然在刚开始的时候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检查和监督。特别是要明确地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目的就是要克服孩子的依赖性,培养独立性,也就是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去处理自己应做的事。
第三,让孩子懂得自己行为的后果。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事实确实如此,只有让孩子懂得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什么后果,他才会对自己的行为去负责任。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要试着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项责任都放到他自己的身上,让孩子自己承担。比如,当孩子遇到麻烦的时候,你应该说:“这是你自己选择的,你想想为什么会这样?”而不要对孩子说:“你已经努力了,是爸爸没有帮助你。”虽然只是一句话,却反映出了观念的不同。如果你无意中帮助孩子推卸了责任,孩子将会认为自己无须承担责任,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是很不利的。
第四,让孩子体验成功。当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家长要给予积极肯定,因为任何成绩都是在克服困难的基础上取得的。家长的表扬与肯定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增强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自己应该做很多事并且能做得很好。
同时,父母要教育孩子帮助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孩子有麻烦的时候,往往需要他人的帮助,同样,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也需要孩子伸出援手,提供帮助。当孩子感受到被帮助人的感激之情时,孩子会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提高责任感。
043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
——勿忽视对孩子思考能力的教导
现在的父母保护欲都很强,无论孩子的年龄是大是小,在父母的眼中,永远是需要被保护的,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孩子总是无法独立,直到踏入社会工作,还是缺少了应有的肩膀,无法承担责任。这种环境,间接使得孩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凡事都有父母或师长的指示,自己怎么想,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反正,他们说的一定是对的,听父母的应该不会错。直到长大后,才慢慢发现思考力是多么重要的能力,但是却已经错失培养的最佳时机了。
思考应用最多的符号是语言文字。孩子们的思考,就是应用文字符号的逻辑来处理所接触事物的过程。
例如,当你抱着咿呀学语的孩子观赏一朵花,你指着花说那是“一朵花”,这时“一朵花”的语词与花的形象发生联结,如果重复说几次,孩子听到“一朵花”这个声音,脑子里就会浮现一朵花的影像。这就是记忆,是孩子们赖以不断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运作。
很多人对小孩子的教导,往往停留在这个记忆的阶段,未做深一层次的启发与指导。比如一朵花的性质很多,包括形状、颜色、香味等等,如果不从分辨与归纳中教孩子思考,他的学习活动就没有机会从记忆提升到对事物的分辨、整理与分析。
人本来就有思考的潜能。就是父母亲不教孩子思考和处理所接触的事物,他也能从记忆、认识、分辨和整理中自行学会思考。但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里,如果一切由他自己去尝试摸索,他在整个求学过程中,很可能会落后。
通过对日常生活事物的分辨、归纳和整理分析,孩子的思考能力开始进步,处理资料的方式和过程愈来愈精细熟练,愈来愈合逻辑。这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过程。很多孩子在学校里的功课不及别人,不是由于天赋不如别人,而是思考能力缺乏有效的教导。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可是我们却很少去思考: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我们的孩子将会失去什么?
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只是把目光放在孩子的课业成绩上。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就可以满足他的任何愿望,却疏忽了对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家长们千万要记住: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才能有意识地去独立做事、独立做人际交往,别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机会。
每当学校举办户外活动,我们的老师总是对孩子嘱咐再三,像注意安全啦,要遵守秩序啦,不要乱跑啦,队伍排整齐啦……然而外国的老师却只说六个字:“按时回来,去吧!”我们的孩子在自己的地方被绑手绑脚,而外国的孩子在他们的地方却能玩得尽情尽兴。
中国的家长和老师都有一个通病,唯恐孩子发生意外,不仅不敢像国外的家长一样让孩子走向大自然探险,就连孩子上下学的路上也担心被车碰撞到、遇到坏人等。我们不是常见到行色匆匆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候围在校门口焦急等待的家长吗?总觉得孩子长大后就能放手了,然而却因为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心态,总让孩子生活在大人的保护下,却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孩子的不同源自于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外国的孩子来说,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他们的文化熏陶及所接受的教育与我们的也就不同。因此外国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具有相对独立的思考;相较而言,中国的孩子,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其所接受的大多是传统式教育,结果独立思想缺失,创新思维匮乏,与西方的孩子相比,竞争力就要稍逊一筹。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比如单独活动、自行购物、与小朋友交往、独立完成作业等,越是有一定的困难度,越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只有让孩子经常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他才能够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并变得坚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