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十万字的书非常少,崔莺莺读的书也算多了,据她所知,十万以上的书屈指可数,左传、战国策、韩非子、淮南子,好像她数不出第五本了。
墨子七万多,荀子九万多,礼记也才九万九,庄子八万。。。。。。
大小九经,《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易》《书》《诗》,一起,也才四十八万九十字。
这年月,能写出一本几千字的书,都很了不起了,著写一部万字书,相当厉害。而丈夫居然要写本十万字的书?
张超倒不觉得十万字有多了不起,他以前可是网络写手啊,有时读者催更,他一天能爆发三万字。做一个网络写手,你一年不写个三五百万的,好意思在这行混饭吃?
十万字的上下三千年,已经是他打算尽量简写了。他电脑里的那套少年儿童出版的林汉达等编著的上下五千年电子版,可是足有七十五万字。
十万,那是最少了,再少,这三千年历史怎么编。
司马迁的史记,可也有五十多万字的。
崔莺莺却没想那么多,她只知道丈夫要编史书,还是一本十万字的上下三千年。编史啊,只有那些名儒大家,才有这样的能力。
张超穿好衣服,抓抓头,“娘子,快帮我把头发梳一下,我今天准备正式开始给书院里学生们开讲上下三千年呢!”(未完待续。)
第218章 入学赞助费(第四更!)
第四更,4400均加更,还差十票2200票,还有没有票了?到了就加更,说到做到啊!求订阅!
白鹿书院里的朗朗读书声,张家沟的村民们没有嫌弃的,庄户人家起的比学生们还早。而且这读书声就是好听,早上田里转一圈回来,听着那读书声,提精神呢。
特别是那些家里头有送进书院读书的人家,父母一天得在学校边上转上十几遍,要不是张超规定了外人不得进入书院,估计他们都得天天进学校去看孩子了。
就算如此,可现在学校还没有食堂,等到早上他们晨读完去食堂吃饭的时候,这些家长们也总要送两个刚煮好的鸡蛋过去,对着孩子问这问那,问学了多少学问,还让他读给自己听,虽然才只学会了一两句,可听着就乐开颜啊。
等去了洗澡沟张家工地上出工干活的时候,都有劲的多,挖一天土、推一天独轮车也都不那么累了。
家里终于出了个读书人哩。
张超也发现,有了这个小学校,村里人的精气神都高涨了一大截。那些年纪不到的小孩子,现在最喜欢就的跑到学校外边,听里面的哥哥们读书,也还能跟着念上几句。
洗澡沟工地上又增加了许多人。
张家收回了许多地,但现在冬闲,地里也没什么活干,因此雇佣的长工也是到洗澡沟来干活。另外附近十里八乡的百姓现在都知道张家了得,纷纷赶来张家干活。不仅仅是为赚点钱粮,也想着能在张家这里混个脸熟,等以后自己孩子到了年龄,希望也能来张家读书。
能进白鹿书鹿读书还是非常不错的,寄宿制,本乡子弟可吃住免费,唯有外乡的子弟才要收些钱,但也只收住宿伙食费和书本纸笔费,学费也是不收的。
基本上外乡的子弟,想来入学,就得是家境较好的地主人家了,不收学费了但一学期开销也是很大的,还得通过入学考试,不管多聪明的孩子,外乡入学名额是有限制的。
许多小地主都挤破了头想来。
但张超只能跟他们说今年已经招满了,学校容纳不下更多学生。这些现在才带着孩子赶来的,都是附近几个县的,多数家里条件还不错,有些甚至是家有千亩地的中等地主了。他们倒不是没地方送孩子上学,而实在是白鹿书生和张文远现在的名气太大啊。
如今整个长安甚至整个京畿,有几个不知道张文远张三郎的,又有几个不知道白鹿书院的。书院开院,多少官宦士人前来啊,那些国公都不知道来了凡几,书院里到处都挂着许多高官文士们的墨宝。
到这样的学校里来读书,读的不仅仅是书,还有人脉啊。
有一个张三郎这样的老师,以后可是很有前途的。
一早起来,张超刚夹了一叠上下三千年的稿子往书院走去,结果门口又遇到一群赶来送子弟求学的地主员外们。
一见到三郎,远远的就拉着孩子跑过来,又是做揖又是拱手的。
“张山长,我是泾阳李家,鄙姓李名淑,家中排行第四,可以叫我李四。我这孩子打小聪明,都已经会从一数到百,还能认得一百多个字。求三郎,收下我这孩子入书院读书。若三郎肯收下他,我愿意付学费,另外我还给书院捐赠三千,不,捐赠五千钱!”
这个高瘦的汉子穿着身丝绸袍子,后面还跟着两长随,一看就是有些身家的。
“张山长,原来你家在泾阳也有几块地,其中一块还就在我家隔壁呢。”这人继续打着笑脸套近乎。
泾阳的那地,张超还从没去看过,后来更是直接拿着跟赵家置换了。对此,张超还真不知道泾阳有这样一个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