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大禹谟》记载:“舜帝从前在历山负罪隐居,一年后见到父亲,总是加倍孝敬谦恭。父亲也能接受。”是讲舜从前对待父亲十分恭敬,就连瞽哽那样最没仁慈的人也被舜感化了。
孔子说:“舜,实在称得上大孝了。他的道德高尚称得上圣人,他的品行尊贵高尚,可称为天子。”
古人云:“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可见,家庭对于社会的意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个人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有人将家庭比做避风的港湾,有人将家庭比做温暖的火炉,也有人将家庭比做温馨的摇篮。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人都关注家庭,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家,恰如其表,它就像一把保护伞,替我们挡风遮雨,祛暑避寒!俗话说:“妻贤夫兴旺,母慈儿孝敬,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抱拳力千斤。”所以,家庭和睦对一个人的顺利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古也罢,今也罢,大凡一个人生活的乐苦,心情的好坏,乃至事业的成败,都与家庭是否理想紧密相关。家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得之不易的。
家和才能万事兴,“和”是手段,“兴”是目标。我们的生活就是为了安康、幸福和美满。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和谐家庭是每个家庭的理想,是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新型文明家庭模式。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成千上万的和谐家庭构成整个和谐社会。人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每天无论在外边多么辛劳但一回到家就充满了温暖。家对于人不仅是栖身之所,也是灵魂的回归。夫妻恩爱,孝敬父母,与邻里和睦相处,为自己的
后代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其茁壮成长。家庭的破裂往往会引发悲剧的产生,血的事件频频发生,家庭造成的畸形被带到社会上,就会有更多人受到危害。因此,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中国有这样两句老话,一句是安居乐业,另一句是家和万事兴。
可见,自古人们便知道了家庭的安定对事业时兴旺是如何的重要。和谐家庭是一个人求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有了和谐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去迎接挑战,去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成就自我。
5。和而不同
原典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释义
孔子说:“君子与别人可以和睦相处。不互相猜疑算计,可以有共同的伟大目标,但他们个人可能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主张。小人则都是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却不能团结一致,成就大事。"
“和为贵”是中国人古往今来人际交往的传统美德。在孔子等先哲看来,“和"是办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只有大家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才能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否则,彼此争斗,相互不容,就只能把事情搞糟。这就是说,作为一个人,固然需要有个性且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但更需要有处理好人际关系、同他人精诚协作、一道工作的能力。因为人总是离不开群体生活的,既在群体之中,就必须能群,“人能群”正是先哲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同事、朋友相处也是如此,能“和”则存,不“和”则散。“和”是同事朋友关系存在的前提,一个与人不能“和”的人,是难以跟人相处共事的。
与同事、朋友能否达成“和"态,不仅关系到同事、朋友关系的保持,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它还关系到维护国家,民族公利的大事。因此,就要求人们必须以国家、天下大义为重,来处理好自己所面临的同事、朋友关系。这当然是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
但孔子也提出君子“和而不同”,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在这里,孔子区分了君子的“和”与小人的“同”。君子为人处世时与人和睦相处,但并不会无原则、盲目地附和别人(和而不流),也会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和而不同);小人只是盲目地附和别人,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孔子贵和思想的理论支点,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和,不是指相同东西的简单相加或同一,而是指不同东西的和合与统一。就是说:国与国、种族与种族、人与人之间有什么分歧,应该和平协商,化解争论,和平相处,不要采用战争和仇杀的方法。但“和”又不是彼此混合在一起,而失去了国家、种族和个人的独立地位,使多元并存、五彩缤纷的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和肤色的人完全一致,这既是违反人类发展的规律,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和”是解决彼此之间分歧而达到人类一家,人类群居生活中彼此和平共处避免战争的一种思想方法;“不同”则是保持国家、种族、文化和个人的特性与独立的地位。
晏婴说,和就像烹调一样,美味是不同配料互相调节的结果。政治也如此,君王认为可以的,但实际上存在不妥的因素,臣子应从相反角度将不妥处指陈出来;反之亦然,君王否定的,但实际上存在可取之处,臣子亦应指出。这就使君王更全面、更系统地看待问题,作出决策。这就可以从否定性意见中,得到补益,克服决策的偏见和局限,达到政平而无乱的效果。否则如果君可臣亦曰可,君否臣亦曰否,那就像以水济水,以盐济盐一样,不但调不出美味,甚而会将问题推向极端,使之达到崩溃的境地。那就是“同”的恶果。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婴将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引入处理君臣关系的政治活动中。他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其意思说,君王所肯定的政见,其中也有不可取的方面,大臣应该力陈这些不可取的方面因素,以促使君王持肯定的政见更成熟更全面。君王所否定的政见,其中亦有可取之处,大臣应该将这些可取之处给君王讲清楚,以奉劝君王放弃自己的成见。晏婴认为君臣的政见,应当是可否互补,臣下应当善于而且敢于提出君王的不足和错误,而不应唯唯诺诺,一味苟同。
“君子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t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和”,不是随波逐流,不是“一团和气”;相反,“和"是有原则的“和","和"有其鲜明的立场和严格的标准。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反之,t“同而不和”就必然导致纷争乃至战争。现在,人类拥有的核武器可以在瞬息之间毁灭地球和人类自身。如果只强求“同"而不谋求“和",矛盾冲突激化而导致核大战,那结果只能是共同毁灭,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6。和争相济
原典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信》
释义
拿射箭比赛来说,比赛双方要揖让上堂,射完后揖让下堂,获胜的人要揖让失败的人饮酒,这种争斗,才体现出有道德修养的人的风度。
历来人们总以为孔子“主和”、“贵和”,而反对竞争。其实不然,孔子贵和,但也并不是一味讲和,他曾说过:“勇者不惧"、“杀身以成仁”,就很有一点“拼命三郎”搏争的味道。只不过他是以和为主,以和制争罢了。换一句现代话来说,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讲“友谊”也就是讲“人和"。所以说,孔子是主张“和"“争”互补,“和”“争"相济的。
人和与竞争,是人际关系的两极,是社会人群之间相互作用的两种基本形态,两极相通相济,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
有一部分企业会认为,竞争对手就相当于自己的敌手。在市场竞争当中,没有人不想成功,这与战争中的很多地方极其的相似。说市场竞争的各企业是敌对的,是由于它们在彼此竞争中带有以下几个性质。其一是保密性。裴松之在《三国志?魏书》注解中指出:“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在一定阶段,竞争企业之间在一定情况下,都有其保密性。其二就是侦探性。竞争企业之间几乎都在彼此刺探对方的情报,以制定战胜对方的策略。其三是获利性。竞争双方都想成功,获取一定的利润,让自己的产品占领一定的市场。其四是克“敌”性。当市场不能全部容纳下所有竞争企业的时候,他们这时都想保存自己而“灭掉”对手,如果说市场能够容纳下竞争企业的时候,这时,他们便想己强“敌”弱。
可见,面对现实,只讲“人和”也是不对的,因为竞争也是一种客观现实。“和”而无“争”在战争问题上就会处于屈辱地位;在物种之间的生存竞争中就会被淘汰;社会发展就会停滞、倒退、解体。没有竞争的民族就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缺乏竞争意识的球队,无法在强手如林的球场赢得胜利。没有建立竞争机制的企业,就难以在竞争的环境中占领和开拓市场。没有竞争力的人,也无法生存于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