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听得呆了,早已沉醉于颜回描绘的美景中,非常感动。过了片刻,他才严肃地称赞说:“这是多么美好的前景、多么崇高的道德理想啊!”
在这个故事里,子路、子贡、颜回都表达出对国家的责任和他们的理想,孔子也都一一予以了肯定,但在这几个人的思想中,孔子最满意的还是颜回,因为只有他准确地困解了儒家的理论,这就是“仁”。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仁爱之人呢?
一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心修养。
孔子言“仁”从“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弟等内容,而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第六》)实行方法,这是值得当今人继承的。因为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仁爱的思想已经渐渐离人们远去,试看,当今世界上的国家中,有很多国家拥有核武器,这些核武器又足以给地球、给人类带来多少毁灭;再如,一些大国嘴上标榜人权主义,但却到处施行霸权,抵制其他国家的发
展,更在背后蓄意制造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他们所缺少的正是儒家所提倡的“仁爱"之心。
肖群忠教授在《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中写道:
仁爱与自爱是不同的,它是指向他人的,因而具有纯道德的性质。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意志、行动和义务,因为心中有了爱,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做奉献,尽义务,关心他,爱护他。如果没有爱的行动,那么,所谓“爱”就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词”了。因此,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义务,只是这种义务是出于爱之至诚、自觉与内发,因而,人们并没有感到为所爱的人所做的一切是一种义务,而只是一种爱情之自然流露与表现,这正好表现出了爱之义务的纯道德性质,有高度的自觉性,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只尽义务,不以获取权利为前提,这正是道德义务的特点及高尚之处,爱的义务是一种典型的道德义务。
仁者爱人,仁为“心之德,爱之理”。仁爱的感情,是对他人的一种喜欢、亲近、需要、关心和爱护。
所以,我们希望儒家的“仁爱"思想在神州亿万人民心中扎根,希望未来世界充满爱。
3。礼之用,和为贵
原典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释义
有子说:"在关于礼的运用上,和是最关键、最宝贵的了。周天子的所作所为之所以被大家公认为美,原因就是无论小事大事都有礼,都以和为贵。如果要说还有什么行不通的,那就是为了和而和,没有礼的节制和约束,这样当然是行不通的。”
关于儒家所倡导的“和",曾看到过这样一篇关于“礼"与“和”的解读:
“和为贵”是对“礼之用”的陈述。显然,撇开“礼”和“礼之用”,就不可能理解“和为贵",不可能把握这里所说的“和"的含义。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伶》)《论语》中的“礼”,是孔子所尊奉和维护的“周礼所谓“周礼”,就是以父系氏族血缘关系与王位继承及“授民授疆土”的分封制相结合的宗法等级制度以及体现这一制度的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其基本特征似“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即所谓“礼别异”,它是周天子用来“纲纪天下”的根本大法。“用”,注家或释为“作用”,或释为“施行”(《方言》:“用,行也。”《说文》:“用,可施行也。”)。两者皆可通;由作用而施行,通过施行发挥作用,故本文两义并用。据“不以礼节之”可知,“礼”的作用在于节制各等级身份及其行为,使行为符合礼的规定,既不“过”,也不“不及",即“中节",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刘宝楠《论语正义》明确指出:“有子此章之旨,所以发明夫子中庸之义也。”蔡尚思先生也认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是孔子的治国之道。”
可见,“和为贵”之“和”,按其本义是相对于“礼”而言的。在孔子看来,君臣父子,各有严格的等级身份,若能各安其位,各得其宜,使尊卑上下恰到好处,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和气所以朱熹说:“如天之生物,物物有个分别。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至君得其所以为君,臣得其所以为臣,父得其所以为父,子得其所以为子,各得其利,便是和”。显然,“礼”之“和”,与一般所理解的和气、和睦、和善、友好有别,是指“无相夺伦”,互不侵犯,也就是相安无事,谐而不乱,所以往往“和谐”连用。这是“礼”作为宗法等级制度应有之义,就是说,“和是礼中所有”,是“礼”之能“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内在的结构性功能。
的确,“和”不但要遵守原则,而且要遵守礼义(“礼”)。孔子说:“夫礼,所以制中也。”(《礼记?仲尼燕居》)正是“礼”,使人的言行合乎“中庸”的标准;如果不合乎“礼”,言行必然走向其反面,“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正因如此,孔子的学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即按照礼义来处理人际关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一致,这是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由此可以看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
可见,“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礼”指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维持这个政治秩序的稳定,是儒家政治思想的要义。“礼”固然要符合“和”的原则和精神,而“和”更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与“礼”一样,“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4。家和万事兴
原典
子曰:"何谓人情?尊、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何诅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明顺、君仁、臣忠,+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精,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呑。”
——《礼记?礼运》
释义
孔子说:“什么是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不学就会。什么是仁义?为父须慈,为子须孝,为兄须良,为弟须悌。为夫须义,为妇须听,为长须惠,为幼须顺,为君须仁,为臣须忠,这十种叫做
仁义;讲究诚实,重视亲睦,叫做人利;争夺而相互残杀,叫做人患。因而君子要协调好人们的七情、十义,讲究诚实,重视亲睦,推崇辞让,摒弃争夺。”
治家是儒学理想的一部分。在宗法观念下,个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曾国藩在治家方面也颇有心得。他说,家和则福自生。兄言弟从,弟请兄允,一家人融洽相处肯定会发达,相反兄弟阅墙,婆媳扯皮,夫妻计较,这样的家没有不败落的。要守得住“和”字才好。
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曾国藩作为长子,对待兄弟竭力爱护,而不是姑息纵容,在日常工作时他常常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以家族为重。他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曾国藩无论在京做官,还是戎马佳偲。总是在百忙中写信教导诸弟做人,督促他们的学业,尤其注重孝友耕读,绵延世泽。他说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二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务使祖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曾国藩兄弟五人有四人上了战场。曾国华战死三河镇,曾国葆病殁天京围,以曾国藩、曾国荃成就最大,曾国藩家书致曽国荃最多。曾国荃勇且狂,曾国藩既为之喜又为之惧,百般维护。为避猜忌,“晓得下塘,须要晓得上岸",曾国藩一度要自愿牺牲,退出仕途,以成全曾国荃的发展。另一个弟弟曾国潢则长期操持家事,解除兄弟们治军从政的后顾之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于仁义基础之上,夫仁妻义,父慈子孝,兄爱弟悌。在家庭中,有长幼差别,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分工、责任、权力和义务。所有成员互相配合,组成团结协作的整体。但发表不同的意见是允许的。这也有矛盾的时候,是需要协调的。协调得好,一团和气,大家都能心情舒畅,此所
谓“家和万事兴”。
舜是我国古时的皇帝之一,他的父亲为后妻所迷惑,溺爱小儿子象,曾准备杀了舜。孟子说:“舜的父亲叫他去修理谷仓,待舜上了仓顶,便抽去梯子,他父亲放火烧谷仓。后来又要舜去打井,等舜下井以后,父亲,参与象一起将井口填了,不料舜却从旁边的井眼中出来了。所说的这些事,表明瞽哽太不仁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