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老板这样“哦”了一声,可能便决定了会谈的失败,轻者则影响会谈的效果。这样在未见面之前便让别人对你带着一种看法,给对方一个不好的印象。
礼貌待人,这个道理许多人都很清楚,也很明白,也时常这样来要求别人,可自己做起来却并不一定就完美、轻松。这是一个习惯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加强修养,同时更重要的是小心谨慎地来培养好的习惯。
有的人时常或不小心“嘭”地一声把门推开或关上,发出大的响声,给人的印象不是开门或关门而是在撞门,这是极不礼貌的人。所以开关门用力要轻些,用力过猛便会使房门碰撞墙壁发出大的声响。但也不能用力过小,半天开不开,而给人一种畏畏缩缩、鬼鬼祟祟的不良印象。因此,对开门关门动作的轻重,可以看出一个人修养、内涵和水平来,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对方对自己的印象好坏,所以要格外注意。下面的一些小细节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1)不要当众搔痒
大家都知道搔痒的举止不雅。搔痒的原因通常多是由于皮肤发痒而引起的。其中有些属于病理的原因,例如体质过敏,皮肤好起疹,有时奇痒难忍;有些属于生理的原因,如老年人因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干燥,也容易产生搔痒。在出现这类情况时,当事者要按所处的场所来灵活掌握。如处在极严肃的场合,就应稍加忍耐;如实在忍无可忍,则只有离席到较隐蔽的地方去搔一下,然后赶紧回来。因为不管你怎样注意,搔痒的动作总是猥琐的,总以避人为好。尤其有些人爱搔痒纯粹是出于习惯且无意识,只要人稍一坐停就不断用手在身上东抓西挠,这些不好的细节,应尽量克服。
(2)要防止发自体内的各种声响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人,对发自别人体内的声响都不太欢迎,甚至很讨厌。诸如咳嗽、喷嚏、哈欠、打嗝、响腹、放屁等等。当然,这些声响有的只在人们犯病或身体不适时才有,例如打喷嚏,常常是在一个人患感冒的时候才发生。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正确的做法是用手帕掩住口鼻以减轻声响,并在打过喷嚏后向坐在近旁的人说声“对不起”以表示歉意。但是,有的却也是由于习惯所造成,主要是因本人不重视、不关心别人的感受所致。比如,有些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不断打哈欠或者连连放屁,竟然也不脸红。像这样就是很不好的习惯了,应当注意改正才是。
(3)不要将烟蒂到处乱丢
许多人都反对抽烟,究其原因,与不少抽烟者缺乏卫生习惯不无关系。有些吸烟者往往不注意吸烟对别人所造成的不便,他们不了解,不吸烟者除了害怕烟味会引起呛咳外,随风吹散的烟灰也使人感到不舒服,有时带有余烬的烟蒂还容易引起事故。这些都使不吸烟者有一种自发地抵制吸烟的情绪。所以,如果吸烟者随意处置吸剩的烟头,将它们丢在地上用脚踩灭,或随手在墙上甚至窗台上揿灭等,这些细节都是很令人讨厌的。对此,也必须自觉加以纠正。
(4)吐痰务必入盂
随地吐痰,也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坏习惯。有些人由于积疾较深,随意将痰到处乱吐。甚至在水泥和木头地板上也如此,这确实是种令人作呕的不文明行为。因为,随地吐痰之所以惹人厌恶,不仅由于痰是脏物,吐在地上会直接弄脏地面,而且还会间接污染环境,传播疾病,损害许多人的健康。所以,文明的做法应当是将痰吐入痰盂;如果周围没有痰盂,就应到厕所里去吐痰,吐后立即用水冲洗干净。
表示礼貌的举止当然不止这一些,这里提及的是其中比较常见的若干种。从根本上说,这些礼仪举止没有哪一种是我们所不能做到的,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一些,这些举止中所包含的各种思想感情已经明明白白地传送了出去,不仅说明了你是一个有礼貌的睿智者,更可以使你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顺畅自如。
11.用“我们”拉近距离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人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用“我们”代替“我”,可以缩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新婚燕尔,新娘对新郎说:“从此以后,就不能说‘你的’,‘我的’,要说‘我们的’。”新郎点头称是。一会儿,新娘问新郎:“亲爱的,我们今天去哪啊?”新郎说:“去我表姐家。”新娘就不乐意了,纠正说:“是去我们表姐家。”新郎去洗手间,很久了还不出来。新娘问:“亲爱的,你在里面干什么呢?”新郎答道:“我在刮我们的胡子。”
这虽然只是一则笑话,可是它体现了一个问题,即“我们”这个词可以造成彼此间的共同意识,拉近双方的距离,对促进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经常看到记者这样采访:“请问我们这项工作……”或者“请问我们厂……”,演讲者多使用:“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让我们……”这种表达方式。事实上,这样说话往往能使你觉得和对方的距离接近,听来和缓亲切。因为“我们”这个词,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
人的心理是十分微妙的,同样是与人交谈,但有的说话方式会令对方反感,有的说话方式却会令对方不由自主地产生妥协之心、亲近之情。如演讲时说“你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便增加了听众与演讲者的距离,使得听众无法与你产生共鸣。如果改为“我们最好再做更深一层的讨论”就会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达到共鸣的效果。因此,若想说服别人,不妨多使用“我们”的表达方式。
人心是很微妙的,同样是与人交谈,有的说话方式会令对方反感,而有的说话方式却会令对方不由自主地产生妥协之心。
事实上,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对方说“我”,“我认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将远不如他采用“我们”的说话,因为采用“我们”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
“我”在英文里是最小的字母,千万别把它变成你语汇中最大的字。
一次聚会,有位先生在讲话的前三分钟内,一共用了36个“我”,他不是说“我”,就是说“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园”等。随后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员工。”
那个人怔了怔说:“我失去了所有员工?没有呀,他们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难道你的这些员工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吗?”
享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下面的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尽量用“我们”代替“我”
很多情况下,你可以用“我们”一词代替“我”,这可以缩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例如:“我建议,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们……好吗?”
(2)这样说话时应用“我们”开头
在员工大会上,你想说:“我最近做过一项调查,我发现40%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的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
如果你将上面这段话的三个“我”字转化成“我们”,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说“我”有时只能代表你一个人,而说“我们”代表的是公司,代表的是大家,员工们自然容易接受。
(3)必须用“我”字时,以平缓的语调讲
不可避免地要讲到“我”时,你要做到语气平淡,既不把“我”读成重音,也不把语音拖长。同时,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洋洋,你要把表述的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听的人觉得你自认为高人一等,觉得你在吹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