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说:“我不喜欢他那副‘长相’!”
朋友惊道:“什么?那你也未免太严厉了,‘长相’是父母给的,也怨不得他呀!”
林肯说:“不,一个人超过40岁就应该对他那副‘长相’负责了。”
朋友当即听出了林肯的话中话,再也没有说什么。
很显然,这里林肯所说的“长相”和他朋友所说的“长相”,根本不是一回事。林肯巧妙地利用词语的多义性,道出了“这个人品行道德差,我不同意他做阁员”这句大实话,既维护了朋友的面子,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一种苦味的药丸外面裹着糖衣,使人先感到甜味,就容易吞下肚子。之后药物进入胃肠,药性发生效用,疾病也就好了。我们要对人说规劝的话,尝试一下委婉的说法,人家就容易接受了。很多时候,有些人吃亏就是因为没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上海有家理发店,一天,有位高个子的姑娘走进店来,要理发师给她理一个像日本电影《生死恋》中的女主人公夏子那样的发式。
女理发师发现这位姑娘长得俊俏,只是脖子很长,如果像夏子那样把头发盘上去,势必把脖子全部暴露出来,未必好看,但要直说,又怕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她想了一下,温和地说:“小姐,听你口音不是上海人吧?”
“我是东北人,到上海好几年了。”
“怪不得,你长得比较高。其实,高才好看,身材苗条,穿裙子也漂亮。”
几句话,把对方说得心里甜丝丝的,双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对方还没开腔,女理发师又说:“现在秋天已经到了,头发盘上去,脖子会不会有些凉?”一句话,提醒了对方,姑娘连忙说:“那让我再考虑考虑。”
女理发师忙说:“我也正想和你商量,不如剪个‘波浪式’,发脚刚好披在肩上,下部卷曲,中间起伏,上面收拢,配上你这身段,一定很好看。”姑娘听后想了想,满意地点了点头。
如果女理发师直接说:“你的脖子这么长,理这种发式太难看。”对方一定会被气走。要使对方明白“长脖子不宜盘头”这个道理,又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那就应该采取间接规劝的办法。女理发师以拉家常的方式闲谈,先从籍贯谈起,毫不涉及“长脖子”的问题。当对方说出是东北人时,女理发师立即联想到北方人个子高,于是抓住这个契机,将话题引到身材上去,几句话就把对方说得心花怒放。当双方有了进一步谈话的感情基础后,女理发师又不失时机地点到“脖子”这个要害,但又不像是故意揭对方的“短儿”,并没有引起对方的反感,却提醒了对方要注意的问题。
女理发师用委婉暗示的间接战术,使对方自省自悟,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办公室文员刘菲就是一个说话不会委婉的人,她性格非常内向,平时不太爱说话。当有人就某件事情征求她的意见时,她突然间说出来的话往往会很“刺”人,而且她的话总是在揭别人的“短儿”。
一次,一位女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其他人都称赞“漂亮”“合适”之类的话。问及刘菲时,她不假思索地说:“一般!我觉得这种颜色你穿有点艳。还有,你太胖了,看起来有点儿紧。”
当事人很生气,而且其他大赞衣服“怎样怎样好”的人也很尴尬。这完全是由于刘菲不懂体会对方的心理感受,说的话“太真实”。虽然有时刘菲会为自己说出的话后悔,可在发表意见时,她仍然管不住自己,总是把别人最不爱听的话突然间说出来,让人不好接受。时间一久,同事们便把她排除在集体之外,都不愿意和她说话,结果公司里几乎无人主动搭理她。
人,都希望别人能对自己诚实,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如顾及面子、自尊,以及出于保密等,实话实说往往会令人尴尬,伤及自尊。所以,做人得学会把话说到别人的心里去,这样在交际场上才能百胜不殆。
11。该说“不”时就说“不”
生活中,别人如果请求你的帮助而你又无能为力时,如何去面对?答案很简单,只要鼓起勇气,不顾面子地说“不”,你就能轻松过关了。
有些爱面子的人总认为受人之托,如果不能忠人之事,实在是对不起人,所以总不好意思拒绝,但又实在办不到。这时,千万不能勉强答应,否则不仅不能助人,还可能好心办坏事。
事实上,那些顾面子不敢说“不”的人,其实是自己意志不坚强。这些人,通常认为断然拒绝对方的请求未免显得太过无情;而在答应后方觉不妥,且又力不从心难以履行诺言,再改变态度拒绝对方,显然已经太迟。因为,等到无法完成允诺的事情,再提出拒绝,给人的印象将更糟,甚至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去弥补缺失或兑现承诺。如果这件事只限于个人的烦恼,还称得上不幸中的大幸。若因此事而与要求帮忙的对方发生不愉快的情形,甚至产生怨恨、敌视,演变成双方人际关系上的对立与冲突,岂不更得不偿失?
生活中,对于别人拜托于你而你又无能为力的事,究竟该如何面对呢?简单地说,只要有点勇气和智慧,不顾忌脸面,该说“不”时就说不,你就能够轻松过关了。
固然,一开始即斩钉截铁地说“不”,委实不妥,然而不要因此而放弃表示拒绝的权利。在某些情况下,说“不”就等于完全要与人决裂。这是因为人们在说“不”的时候常常带着很大的火气,有时是完全持否定的态度,从而给人以不快,造成不良的后果。但是,有的时候你大胆地说出“不”字,不但不会落下不良的后果,反而会给你带来极大的喜悦。
俄国十月革命前的某一天,植物育种家米丘林正在植物园里工作。忽然,他家里的人跑来说:“有位市长先生想要见见您。”米丘林头也不抬,仍在工作。家里人又大声地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米丘林摆摆手。接近米丘林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在他眼里,一分一秒都是宝贵的。他常常把工具随时放在身边,为的是用的时候不必到处找,节省时间;他的手杖上有尺寸,为的是散步时也能测量树木的高矮,一物多用,节省时间。“您知道,这可是一位市长……”家里人强调说。“我一分钟都不愿意白白度过!”说完,米丘林又忙着去修理一棵果树了。
也许米丘林的处世方式值得商榷,但他珍惜时间的思想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生活中有许多整天“瞎忙”的人,恰恰就是因为不懂得自己有权“拒绝别人”,不知道该如何说“不”。
英国作家毛姆在小说《啼笑皆非》中讲过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位小人物一举成为名作家了,新朋老友纷纷向他道贺,成名前的门可罗雀同成名后的门庭若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毛姆为我们描写了这样一个场面:
一位早已疏远的老朋友找上门来,向你道贺,怎么办呢?是接待他还是不接待他?按照本意,自己实在无心见他,因为一无共同语言,二来浪费时间;可是人家好心好意来看你,闭门不见似乎说不过去,于是只好见他了。见面后,对方又非得邀请你改日到他家去吃饭。尽管你内心一百个不乐意,但盛情难却,你不得不佯装愉悦地应允了。在饭桌上,尽管你没有叙旧之情,可是又怕冷场,于是又得强迫自己无话找话。这种窘迫相可想而知……来而不往非礼也,虽然你不再愿意同这位朋友打交道,但你还是不得不提出要回请朋友一顿。你还得苦心盘算:究竟请这位朋友到哪家饭店合适呢?去第一流的大酒店吧,你担心你的朋友会疑心你是要在他面前摆阔;找个二流的吧,你又担心朋友会觉得你过于吝啬……
前几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也曾演出过这样一个小品:一个人为了避免别人瞧不起自己,假装自己手眼通天,别人求他办事,不管有多大困难一概来者不拒。为了帮别人买两张卧铺票,不惜自己通宵排队,结果闹出了笑话。
艺术是有所夸张的,但生活中的确不乏与故事和小品中类似的人物。他们不善于拒绝别人,认为拒绝别人会伤害彼此友谊,于是经常违心地答应别人的要求,结果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自己也经常觉得不自在。
学会拒绝别人,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诚然,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是重要的。尤其是主动的帮忙更会受到欢迎。但是,如果您是被某种心理压力所迫,对一切都点头答应,实际上就是在屈服于另一种性质的某些动机。例如需要得到别人接受或赞扬,害怕给别人带来不快和麻烦。希望别人对您感恩,有朝一日得到报答,等等。懂得珍惜时间,就应该学会说“不”。这里就有必要提醒大家:当自己不是心甘情愿时,别害怕讲“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