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质控制工作中,对可疑的不合格品或生产批,必须认真加以鉴别。对确定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必须确定为不合格品。
对品质的鉴别有两种标准:一种是符合性标准,即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这种鉴别有明确的标准可以对照,是品质检验人员机构的经常性工作。另一种是适用性标准,即产品是否符合用户要求。用户要求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较多个性而较少共性,因此,产品品质的适用性标准可能会超出品质鉴定的范畴。从现代品质观来看,产品品质符合性标准和适用性标准在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标准未必总能合拍。一个完全符合品质标准的产品对某些用户来说可能会觉得并不称心如意;而一个不完全符合品质标准的产品对某些用户反觉得其性能和品质正合心意。但是,不管怎样,为了真正发挥品质检验的把关和预防职能,任何情况下都应坚持品质检验的“三不放过”原则,即“不查清不合格原因不放过,不查清责任者不放过,不落实改进措施不放过”。
2。不合格品的管理
不合格品的管理不但包括对不合格品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岀现不合格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管理。
当生产过程的某个阶段出现不合格品时,决不允许对其作进一步加工。同时,根据“三不放过”的原则,应立即查明原因。如系生产过程失控造成,则在釆取纠正措施前,应暂停生产过程,以免产生更多的不合格品。根据产品和品质缺陷的性质,可能还需对已生产的本批次产品进行全部复检。
对于不合格品本身,应根据不合格品管理程序及时进行标识、记录、评价、隔离和处置。
所谓对不合格品的标识和记录,应按产品特点和品质体系程序文件的规定进行。对不合格品的标识应当醒目清楚,并应釆用不能消除或更改的标识方法。对不合格品及其标识必须按统一格式认真做好记录。
对已作了标识和记录的不合格品,供方应在等候评审和最终处置期间将其放置在特定的隔离区,并实行严格控制,以防在此之前被动用。
3。不合格品的处理
对不合格品应通过指定机构负责评审。经过评审,对不合格品可以作出如下处置:
(1)返工
可以通过再加工或其他补救措施使不合格品完全符合规定要求。如机轴直径偏大,可以通过机械加工使其直径符合公差范围成为合格品。返工后必须经过检验人员的复验确认。
(2)返修
对其釆取补救措施后,仍不能完全符合品质要求,但能基本满足使用要求,判为让步回用品。合同环境下,修复程序应得到需方的同意。修复后,必须经过复验确认。
(3)原样使用
不合格程度轻微,不需釆取返修补救措施,仍能满足预期使用要求,而被直接让步接收回用。这种情况必须有严格的申请审批制度,并得到用户的同意。
(4)降级使用
根据实际品质降低不合格品的产品品质等级或作为处理品降价出售。
(5)报废处理
如不能采取上述几种方法处置时,只能报废。报废时,应按规定开出废品报告。
【采购感悟】
妥善处理不合格品,可以减少企业损失。
库存管理中常用的分类方法
1。库存的优缺点
(1)保证一定数量库存可以使生产的批量加大、批次减少、运作水平提高,因而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由于库存在供求之间起着缓冲器的作用,可以消除需求波动对产出的影响。
(2)保证一定数量的库存有助于实现采购和运输中的成本节约。采购部门的购买量可以超过企业的即时需求量以争取价格一数量折扣。保有额外库存带来的成本可以被价格降低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与之类似,企业常常可以通过增加运输批量、减少单位装卸成本来降低运输成本。运输成本的节约也可以抵消库存持有成本的上升。
(3)先期购买,可以在当前交易的低价购买额外数量的产品,当将来价格抬高时再减少购买数量。这样,购买的数量比即期需求量更多,比按接近即期需求的数量购买导致的库存也多。但是,如果预期未来价格会上涨,那么先期购买产生库存也是有道理的。
(4)整个运作渠道中生产和运输时间的波动也会造成不确定性,同样会影响运作成本和客户服务水平。为抵消波动的影响,企业常常在运作渠道中的多个点保有库存以缓冲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生产运作更加平稳。
(5)库存持有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机会成本,因此在正常的财务报告中根本反映不出来。如果库存水平过高,超过支持运作的合理要求,那就会占用企业过多的资金。
(6)库存可能造成浪费。库存耗费了那些可以有更好用途的资本,比如可以用于提高生产率或竞争力。同时,库存虽然储存价值,但不能对企业产品的直接价值做贡献。
(7)库存可能掩盖质量问题。当质量问题浮现岀来,人们倾向于清理已有的库存,以保护所投入的资本。纠正质量问题的努力可能会延缓下来。
2。库存管理的分类方法
要想对库存进行有效的管理,就要对存货进行分类。常用的存货分类方法有ABC分类和CVA分类法。
(1)ABC分类法
ABC分类法又称重点管理法。它是一种从名目众多、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或经济现象中,通过分析,找出主次,分类排队,并根据其不同情况分别加以管理的方法。该方法是根据帕累特曲线所揭示的关键和少数和次要的多库存总数的15%,但用于它们的库存成本却占到总数的70%~80%。B类是年度货币量中等的库存,这些品种占全部库存的30%,占总价值的15%-25%。那些年度货币量较低的为C类库存品种,它们只占全部年度货币量的5%,但却占库存总数的55%。除货币量指标外,企业还可以按照销售量、销售额、订货提前期、缺货成本等指标将库存进行分类。通过分类,管理者就能为每一类的库存品种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实施不同的控制。
通过ABC方法将成千上万的物料分为三类,轻重各有不同,A类物料数量少但价值大,对于此类物料的采购计划要非常精确,花费在购买A类库存的资金应大大多于花在C类库存上,对A类库存的现场管理应更严格,它们应存放在更安全的地方,而且为保证它们的记录准确性,更应对它们频繁地进行检验。
(2)CVA管理法
在ABC分类法中,由于对C类物资重视不够,往往会导致整个装配线的停工。因此,有些企业在库存管理中引入了关键因素分析法CVA,其基本思想是把存货按照关键性分成3~5类。
①最高优先级。这是经营的关键性物资,不允许缺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