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孟子精读 > 第5章 滕文公上(第5页)

第5章 滕文公上(第5页)

“当唐尧在位的时候,天下还没有整治好,洪水乱流,到处泛滥成灾,草木生长茂盛,禽兽成倍地增长,谷物没有收成,恶禽猛兽危害人们,它们的足迹遍布于中原各地。尧独个儿对这种情况感到忧虑,所以选拔舜来分管治理工作。舜又派伯益充任火正官,伯益放火焚烧山林和草泽地带,禽兽无地藏身,只得往四处奔逃躲避。舜又派禹修浚九条河的河道,疏通济水漯水,让河水流入海中,开凿汝、汉、淮、泗等水的河道,把积水从适当的出口处排放出来,一并注入江中。然后中原地带的人们才有可能种上庄稼,得到饭吃。当这个时候,禹在外面奔忙了八年,三次经过家门都没空回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想耕种,又哪能成呢?

“后稷教导老百姓耕种收割,栽培粮食作物;粮食作物成熟了,百姓也就得到了养育。人们能够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适,但要是没有教育,那他们的生活状况就会接近于禽兽。圣人对此又深感忧虑,便派契做司徒官,教给人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父子之间得相亲爱,君臣之间得有礼义,夫妇之间得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得有尊卑次序,朋友之间得有信用。尧天天慰劳广大百姓,纠正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各得其所,遇到困难,又赈救他们,对他们施以恩德。圣人这样辛勤地为百姓操劳,还有空余时间去耕田吗?

“尧因为得不到舜而忧愁,舜因为找不到皋陶和大禹而烦恼。而那些仅仅因为一百亩土地不容易被耕种而担心的人,是普通农民罢了。把财物分给别人叫惠,教育别人干好事叫忠,为天下百姓寻求合适的管理人才叫仁。所以把天下大事交付给别人是件容易的事,但找一个贤明君子来接受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孔子说:‘尧当君主真是伟大啊!天是最伟大的,而尧正是遵循天意办事的。他那坦荡无私的品德,人民都找不出合适的语言来赞颂!舜真是位好君主啊!他那高尚无比的觉悟,以至于拥有整个天下但从不只为自己着想!’尧舜治理大下,难道没有付出极大的心血吗?他们也没有亲自参加耕种。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诸国的一切来改变落后国家的,没有听说过用落后国家的一切来改变中诸国的。陈良本是楚国的土著,却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到中国来学习,北方的读书人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的,他真是所谓豪杰之士啊!你们兄弟向他学习了几十年,他一死,你们竟完全背叛了他!从前,孔子去世后,他的门徒都给他守孝三年,三年之后,各人收拾行李准备回去,走进子贡住处作揖告别,相对而哭,都泣不成声,这才回去。子贡又回到墓地重新筑屋,独自住了三年,然后回去。不久后,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孔子,便想要用尊敬孔子之礼来尊敬他,想勉强曾子同意。

“曾子说:‘不行,譬如曾经用江汉之水洗濯过,曾经在夏日的太阳里曝晒过,真是洁白得无以复加了。’如今许行这南方蛮子,说话怪腔怪调,也来指责我们祖先圣王之道,你们却背叛你们的老师去向他学,那和曾子的态度便相反了。譬如鸟,我只听说过飞出深暗山沟迁往高大树木的,没有听说过离开高大树木飞进深暗山沟的。《鲁颂》说过,‘攻击戎狄,痛惩荆舒。’楚国这样的国家,周公还要攻击它,你却向他学,这简直是越变越坏了。”

陈相说:“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就可以使市面上物价一律,国中没有弄虚作假的;哪怕是身高不满五尺的孩子上街去买东西,也不会有谁欺骗他。棉布和丝绸长短一样,价钱也就差不多;麻线和丝绵的轻重相同,价钱也就差不多;各种谷物的多少一样,价钱也就差不多;鞋子大小相同,价钱也就差不多。”

孟子说:“各种货物的品种质量不一致,这是货物存在的客观情况;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到百倍,有的相差千倍到万倍。你把它们强拉在一起而等同起来,这是要造成天下混乱的。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细的鞋子卖同一价钱,人们难道会干这样的傻事吗?按照许行的办法去做,简直是带着人们一同去弄虚作假,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品评]

陈相认为滕文公有自己的宫殿,有自己的财产,不亲自搞生产,不是一位圣君。只有亲自参与劳动,自食其力,才算是圣君。孟子认为陈相的理解是错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做好自己的职业才是本分。即便国君亲自参加劳动解决了个人的生活,但老百姓的日子却很悲惨,这个国君仍然是昏君。国君就应该干国君的事,处理政务,为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制定新政策,提高经济发展。不专注于政务,却去种地织布,这是不务正业。同样的,农民就应该种地,陶工就应该制陶,织工就应该织布,然后用自己所有的东西换取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是正确的社会分工,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途。如果农民又种地,又织布,又烧陶,则他疲于奔命,什么也干不好。

孟子还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为现代人所诟病,认为这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统治理论。实际上这句话在具体的语境中并不荒谬。这里的“治于人”可以理解为“管理者”,“劳力者”则为“被管理者”,从分工的角度来说二者之间并无高下之分,更多时候还会发生身份的转换。

5,怀仁者故而能掩其亲

以德易墨者爱无差等

[原文]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①。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②,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③。其颡有泚④,睨而不视。夫訿也,非为人訿,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⑤。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注解]

①徐辟:孟子弟子。②赤子:刚生下的婴儿皮肤呈红色,故称。③蝇蚋姑嘬:蚋(ruì):蚊子。嘬(chuài):咬。④泚(cǐ):出汗的样子。⑤蘽梩(léilǐ):盛土的箕和挖土的锹。

[译文]

墨家学派弟子夷之通过徐辟的关系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是想接见他的,今天我有病,病好之后我亲自去看他,夷子就不必过来了。”

过了一些时候,夷子又要求来看孟子。孟子说:“现在可以相见了。不过,不说直话,真理表现不出,我姑且说说直话吧。我听说夷子是墨家信徒,墨家办理丧葬,以节俭为合理,夷子也想用薄葬来改革天下,自然是认为不薄葬是不足贵的;但是他自己埋葬他的父母却相当丰厚,那便是拿他所轻贱所否定的东西对待他的父母亲了。”

徐子把这话告诉了夷子。

夷子说:“儒家的学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对待老百姓就像爱抚初生的婴儿一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就认为爱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实施这种爱却应该从自己的父母开始。”

徐子把这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夷子确实以为人们亲近他哥哥的儿子和亲近他邻居的孩子是一样的吗?‘若保赤子’那句话是有所指的。譬如,婴儿伏在地上爬行将要掉到井里去,这不是婴儿的罪过呀。再说老天生长万物,是使它有一个根本,而夷子却把它看做是两个根本,所以才有爱无差等的说法。大概在上古之世曾经有不埋葬他的父母的人。他的父母死了,把他们都扔到深沟里去。过些日子从那里经过,狐狸在那里吃,苍蝇、蚊虫在叮啜吸食。他的额上渗出了汗水,斜着眼睛不敢正视。那渗出的汗水,不是因为别人而渗出的,是他内心的痛苦通过面部表达出来的。于是回去取了锹、土篮等工具回来掩埋了。掩埋起来确实是对的,所以孝子、仁人掩埋他的父母也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徐子把这话告诉了夷子。夷子茫然若失地过一会儿才说:“领教了。”

[品评]

孟子自名为儒家正统,因而坚决反对墨家思想。墨家提倡“兼爱”,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这与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思想是相悖的,故而孟子一再避而不见墨家弟子夷之。墨家认为爱无差等,不论是君主,父母,还是陌生人,都应同等对待,而这在儒家的眼里简直是无君无父,是大逆不道的。故而孟子饶了圈子教训了夷之,使夷之十分羞愧。不过,此说仅出于孟子弟子的记载,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考证。与儒家“君君臣臣”的伦理纲常思想相比,墨家思想拥有其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拥有大批的追随者和信仰者,未必会说“命之矣。”很可能是孟子弟子的春秋笔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