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⑩。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处,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
“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注解]
①神农:炎帝神农氏,据传他是上古时代发明农业和医药的圣人。许行:是孟子时研究神农学说的学者。②捆(kǔn):织。屦(jù):古时用麻、葛等织成的草鞋。③陈良:楚国的儒者。④泛滥:江河湖泊之溢出。⑤偪:古“逼”字。⑥瀹(yuè):疏通。漯(tà):水名,自河南浚县进山东。⑦后稷:名弃,周族的始祖。相传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担任过农官。稼穑:原指播种和收获,此泛指一般农事。⑧契(xiè):传说是商代的祖先,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司徒:当时掌管民事的官职。⑨放勋:帝尧的称号。⑩皋陶(yáo):虞舜时的司法官,传说是东夷族的首领。见于《论语·泰伯》,是孔子赞颂尧舜的话。倍:同“背”,是古字借用。鴃:即伯劳。《鲁颂》:引自《诗经·鲁颂·阂官》篇。这是一首赞颂鲁僖公功绩的诗歌。蓰(xǐ):五倍。
[译文]
有一位农学家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拜访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君王施行仁政,愿意领取一处廛舍来当您的百姓。”
文公给他一个住处。
他的弟子数十人,都穿粗布衣服,靠打草鞋,编席子维持生活。
陈良的弟子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扛着耒耜等农具从宋国来到了滕国,说:“听说君王施行圣人的政事,那也就是圣人呀。我愿意做圣人的老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所学而向他学习。
陈相拜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文公,倒真是一位好君主,虽然如此,仍是没有理解仁政的根本道理。贤德君主应该是与百姓一起劳动来获取食物,抽出早晚吃饭的时间来管理国家。现在,滕文公仍有自己的粮食府库,这就是剥削百姓而养活自己了,怎能算是贤德!”
孟子说:“许子一定是自己种粮食,然后才吃饭的吧?”
陈相回答说:“是的。”
“许子一定是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的吗?”
陈相回答说:“不是的。许子穿粗布衣服。”
“许子戴冠吗?”
陈相回答说:“戴冠。”
孟子问:“戴什么样的冠?”
陈相回答说:“戴素冠。”
孟子问:“自己织的吗?”
陈相答道:“不,用谷米换来的。”
孟子问:“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陈相答道:“因为妨碍庄稼活。”
孟子问:“许子也用锅甑做饭,用铁器耕田吗?”
陈相答道:“对。”
“自己做的吗?”
陈相答道:“不,用谷米换来的。”
“(农夫)用粮食换炊具和农具,不能算是损害泥瓦工和冶铁工;泥瓦工和冶铁工也用他们的炊具和农具换粮食,难道能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窑炼铁,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从家中取来用呢?为什么要这样忙碌地跟各种工匠去交换?为什么许子这样的不怕麻烦呢?”
陈相答道:“各种工匠的工作本来不是一边耕种一边能同时干得了的。”
孟子说:“那么,难道管理国家就能一边耕种一边又能同时干得了吗?有官吏的工作,有小民的工作。只要是一个人,各种工匠的成品对他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一件件东西都要亲自制造出来才去用它,这是让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我说,有的人干脑力劳动,有的人干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共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