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读孟子 > 第7章 离娄上(第2页)

第7章 离娄上(第2页)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诸侯国的兴衰存亡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天子不仁,不能够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够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够保住祖庙;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够保全身家性命。现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的事,这就好像既怕醉却又偏偏要拼命喝酒一样。”

[品评]

孟子为不同的人提出了同一个行为标准,那就是“仁”。他认为不同的人不行“仁义”会造成不同的后果,但这些后果对于本人而言却等于丧失全部。天子不仁,会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不仁,会失去他的国家;大夫不仁,则失去官职;普通人不仁,则会丢掉性命。凡是违背“仁”的原则,必然丧失一切。

4,求诸仁从自身找原因

能反省则身正天下归

[原文]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①;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注解]

①反:反躬自问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自己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自己便应该反躬自问:‘难道是我对别人的仁爱还不够吗?’自己管理别人,别人却不服从管理,自己便应该反躬自问:‘难道是我的智谋不够吗?’自己对别人很有礼貌,别人却不加理睬,自己便应该反躬自问:‘难道是我的恭敬还不够吗?’凡是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自身做对了,天下的人自然会归向自己。《诗经》里就说过这样的话:‘永远修德配天命,多福还得自己求。’”

[品评]

儒家尊师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儒家强调自我反省,孟子也不例外。孟子认为,人若寻求理想的实施,但却得不到认可,就要从自身找原因。看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仁”,如果没做到,就要努力去接近,从而达到“身正”,只要身正,必然天下归心。

5,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

己身者修身者之身躯

[原文]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注解]

①家:古代称卿大夫的采邑为“家”,常与诸侯的封地“国”连言。

[译文]

孟子说:“人们常说,都说是‘天下国家’。可见天下的根本在国,国的根本在家,家的根本则在于每个人本身。”

[品评]

孟子时代所说的“天下”概念和现代的天下概念略有不同,天下指的是天子统辖的区域,包含四海之内的所有诸侯国。“国”的概念和现代概念不同,指诸侯的统治区。“家”的概念和现代也不同,指大夫的领地。孟子认为天下的根本在国,各诸侯国都支持天子,并按照“礼”的行为规范行事,则天下太平。诸侯之下为大夫,大夫如果按照“礼”的规范行事,则诸侯安定无事。孟子从大范围缩小到小范围,说明天下是由具体的个体构成的,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如果每个人都修身养德,提高自身素质,则天下就会稳定。

孟子的天下、国、家、身思维引申一步,在现代仍然有积极意义。国家不是某一个人的国家,而是所有人的国家,如果每个国民的素质都提高了,则国家的素质必然提高。同样,勤于修身,能够修身的人才真正拥有其身,不修身的人必然“丧身”,虽然拥有其生命,不过是空有躯体的行尸走肉。

6,居室慕一国所慕者也

一国慕天下所慕者也

[原文]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①。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注解]

①巨室:这里指为国人所钦敬、仿效的贤卿大夫的家族。

[译文]

孟子说:“搞政治并不难,只要不得罪那些有影响的贤明的卿大夫就行了。因为他们所敬慕的,一国的人都会敬慕;一国人所敬慕的,天下的人都会敬慕:因此德教就可以浩浩荡荡地施行于天下。”

[品评]

孟子虽自命“仁政”的唯一衣钵传人,但却缺乏孔子那种“虽万人,吾独往矣”的气质。他认为要施行仁政并不难,只要不触及大贵族的利益就能完成。孔子当年在鲁国搞改革,试图瓦解掌控路过朝政的“三桓”贵族,提高鲁国国君的地位,但三桓根深蒂固,早已将国君架空,所以孔子的改革最终失败。孟子对此似乎有清醒的认识,因此提出不触及大贵族的利益。他认为居室(大贵族)所钦慕的必定是一国所钦慕的,一国所钦慕的必然是天下所钦慕的。其实不然,往往大贵族所钦慕,恰恰是老百姓所痛恨的,孟子的这一思想有极大的局限性。

7,师文王天命亦归小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