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百年糊涂大师智慧 > 第二章 认识自我了解他人与心理大师学智慧(第3页)

第二章 认识自我了解他人与心理大师学智慧(第3页)

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父,一招一式地将对方和他搏击的过程.再次演练给师父看,并请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招式中的破绽。他决心根据这些破绽,苦练出足以攻克对方的新招,决心在下次比赛时,打倒对方,夺回冠军奖杯。

师父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道线,要他在不能擦掉选道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搏击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有像师父所说的办法,能使地上的线变短呢,最后,他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思考,转向师父请教。

师父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比较,原先的那道线,看来变得短了许多。

师父开口道:“夺得冠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道线一样,也就在相比之下变得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你需要苦练的根本。”

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时,就可以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找到诱发这些行为的内外因素,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变这些因素的影响,实现自身行为的改造。

在夺取成功的道路上,有无数的坎坷与障碍,需要我们去跨越、去征服。那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一颗进取心,不能安于现状。

英国新闻界的风云人物、曾是伦敦《泰晤士报》的老板莱斯勒夫爵士,在刚进入该报时他不满足于90英镑周薪的待遇,也不满足于人人称羡的《伦敦晚报》,最后当《每日邮报》已为他所有的时候,他还妄想取得《泰晤士报》,不过最后他终于实现了他的目标。

他一直看不起生平无大志的人,他曾对一个服务刚满三个月的助理编辑说:“你满意你现在的职位吗?你满足你现在每周50英镑的周薪吗?”当那位职员踌躇满志,答复已觉得满意的时候,他马上把那人开除了,并很失望地说:“你应了解,我不希望我的手下以每周50英镑的薪金即已满足,而终止他前途的发展。”

平凡的人之所以平凡,就是因为他太容易满足而不求进取,一旦得到舒适安逸的位置,便混吃等死。这样,他一生只会盲目地工作,挣取勉强温饱的薪金,以静待死神的光临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怕因为不满足而感到痛苦,所以竭力抑制自己的欲望.

推卸自己的责任。

至于追求成功的人,那就绝不相同了,他会尽力寻求不满足的地方,以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作为改进的突破口。不文过饰非,不自炫己长,经常反省自己,绝不放纵,也绝不躲闪。不满足,是进步的先决条件,唯有不自我满足的人才能不故步自封,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成功的路。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鼓励大家:“应该勇敢去尝试,换换新的工作,过过不同的生活。”船停泊在港湾是安全的,但船的用途并不在于此。人如果躺在地上,就不会跌倒,但这也并非人活着的目的。有一首诗这么写着:“坟墓是幽静的地方,不受干扰;但我想,没有人愿意在那里休息。”人生在世,就是要不断的去完善自己,创造自己。人们通常要走两条路:

一条路是侧重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正如敏事中的那位搏击高手,欲找出对方的破绽,给予致命地一击,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技术或技巧,快速解决问题。

另一条路是全面增强自身实力。就是故事中那位师父所提供的方法,更注重在人格上、知识上、智慧上、实力上使自己成倍地成长,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强大,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5.是非分明,提高辨别力

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少校》中有场戏是这样的:产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斯泰芬,问他对做什么有爱好。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优点:会是非分明。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是非分明?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只把握了一些粗浅(且不说是荒谬)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定,结果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

对于美与丑,做到是非分明并不容易,而做到分寸适当就更为不容易了。对待小人的缺点和过失,我们常常心生憎恶,不去教育,那么小人依然还是小人,或者是连人带事一起批评,而不是从爱护的角度出发对事不对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伤害了小人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了改过自新的信心,所以,洪应明认为,与其批评一个人,还不如真正去爱一个人。而对待比自己地位、声誉高的人,一般人都会去以礼相待,在这种情况下,最难做到的是礼节有度,而不是恭敬过度,甚至流于奉承谄媚,所以,一件平凡的事也足以体现一个人的人格德行。

春秋时,楚王大宴群臣,名叫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员,宠姬妃嫔,统统出席,各要尽欢。席间奏乐歌舞,美酒佳肴,饮至黄昏,兴犹未尽。楚王命点烛继续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人敬酒。忽然一阵怪风,吹熄了所有蜡烛,漆黑一团,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断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座附耳对楚王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赶快叫人点起烛来看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楚王听了,忙命不要点烛,却大声向各人说:“寡人今晚,就要与诸位同醉,来,大家都把帽子除下来痛饮。”

于是各官除掉帽子,楚王命令点烛,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席散回宫,许姬怪楚王不给她出气,楚王笑说:“此次宴会,目的在狂欢,酒后狂态,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岂不是大煞风景,岂是宴会原意。”

许姬听说,方服了楚王装糊涂的用意。

后来楚王伐郑,有一健将独率数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逼郑的首都,使楚王声威大震,这位将军后来承认他就是当年摸许姬手的那个人。

凡事都要讲究适度,如果超过了度,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人们矫枉切勿过正。一个人很值得称道的优点也不免会随着不足,宅心仁厚的人可能会因为心肠太好而原则性不强,善于观察的人可能会因为明察秋毫而不轻易饶人,清廉正直的人可能会因为嫉恶如仇而流于偏激,只有在发挥自己优点的同时又能克服自己的弱点,才能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而取得预期的效果。

心理学家认为: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智慧,提高辨别力。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袁绍为盟主,袁术为督粮官,孙坚为先锋,曹操是联合讨伐董卓的发起人,在各路诸侯中也很有地位。刘备当时不过是个卑小的县令,关羽、张飞一个是马弓手,一个是步弓手,受诸侯之一、影响不大的公孙瓒之邀,也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行动。董卓部将华雄当先串精兵5万,迎战袁绍等人,众诸侯出师不利,接连受挫。华雄勇敢善战,先斩鲍信的弟弟鲍忠,攻破孙坚的营寨。接着又杀了袁术的骁将俞涉、韩馥的大将潘风,众诸大惊失色。袁绍说:“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话音刚落,关羽大呼而出:“小将愿往斩华排头,献于帐下尸袁绍问关羽现居何职,公孙瓒告诉他是刘备手下的马弓手。袁术大喝:“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忙出面:“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况:“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曹操说:“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经曹操苦劝,关羽才得以出战华雄。临行前,曹操命令赐热酒一杯为他壮行,关羽让暂且斟下,提刀上马。不多时,关羽回帐,把华雄的人头掷在地上,曹操所赐之酒尚温。这时,张飞不顾身份卑微,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吾赶出帐去!”曹操说:“得功者赏,何讣贵贱乎?”袁术说:“既然公等只重—县令,我当告退。”曹操怕闹翻,让公孙躜带刘备、关羽、张飞回寨,暗使人送酒肉抚慰三人。

世界之大,变幻莫测,人们定会遇到许许多多令自己“难堪”的情境,对此,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辨别力,区分开是非曲直。适当的“忍让”一下,不过于斤斤计较,暂时“吃点小亏”,作点“退却姿态”。这种“糊涂”,可以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人生,具有“保护自己”的功能。

6.打破常规,发挥创造力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进行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盘几英寸以外的地方放了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由于毛毛虫天生就有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绕着花盆一圈圈地爬行。这群毛毛虫就这样一小时、一天、两天地兜圈子,连续七天七夜后,终于筋疲力尽而饿死。

法伯在自己的试验总结中写道:在那么多毛毛虫中,如果有一只与众不同,那么它就能改变命运。

世上的事情有时就这么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规,等待你的只有失败;相反,如果你稍微动一下脑筋,逆转一下正常的思路,从反面或侧面想问题,则往往能得出一些创新性的设想,就能获得成功。

同样的道理,想要在生意场上战胜敌人就要会与众不同。跟随者只能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没有往前的意识,没有创新的脚步。这是一个讲究创造意识的社会,缺乏创造力就只能当别人的跟屁虫。

我们说过了,想要赢得商战,就最好做到市场第一,追求市场占有率。如果我们会创新的话,我们就会把自己独特的产品首先推向市场,当然市场的占有率就会是最高的。长期的坚守阵地只会招来死亡。

美国鞋业大王罗宾·维勒事业刚起步的时候,为了在短时期内取得最呼的效果,他组织了一个研究班子,制作了几种款式新颖的鞋子投放市场。

结果订单纷至沓来,产品供不应求,即使加班加点也只能完成订单的一小部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厂又招聘了一批生产鞋子的技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