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记住:内外兼修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会促使自我外部实现的发生,而内部的自我实现,却必须靠你自己,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真正能帮得了你。
人生最痛苦的是什么?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不能战胜自己,无端端地浪费了最珍贵的东西——时间。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奋斗,不停地和自己斗争,和这个世界斗争。每个人都有上进心,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争取到胜利。
大大小小的失败发生的次数多了,我们开始感觉到恐慌,我们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是啊,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时常扼腕叹息,感叹我们距胜利一步之遥;我们常常后悔不迭,后悔不该做的事情却因为头脑发昏去做了……
细心的分析之后,我们终于发现:原来我们是败给了自己。如果准备充分,结果会怎么样呢?可惜我们没有;如果没有头脑发昏,结果会怎么样呢?可是,我们没有控制好自己……
其实,我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出了什么问题,可是我们却总是在为其存在寻找合理的理由。为什么?我们认为我们在关键的时候可以克服它,或者我们心存侥幸,认为我们会合理回避它。可是,这些假设都没有发生,时间也随之而去:我们输给了自己。
永远记住:你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战胜自己,你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你也就不会浪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你即使错过1秒,也不可以重新再来的——时间。
学会思考
品德高尚的人好学并每日都反省自己,那么就能知晓行为有没有过错。忙碌的学习生活、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是生命最不起眼的表象。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生活的得失。
爱因斯坦指出:“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思考是一种好习惯,它传承精华,去除糟粕,孕育智慧。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学生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学生仅仅满足于获得知识而不对知识进行深入地思考,那么,即使有再多的知识,也只是单纯的积累,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这使我们知道了反思要持续不断。偶而的反思并不困难,也是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做到的,但持续不断地反思却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做到。比如有的同学就会经常给自己找个没有坚持写学习反思的理由,每次写反思都是应付他自己。而有的同学将反思变成一种习惯,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求学过程中。三年高中下来,他坚持每天晚上反思一下当天的学习,并且把自己所思、所感、所悟都记下来,这是需要顽强的毅力的。尖子生之所以成为尖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勇于反思,善于思考。
现在,亲爱的同学们,你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入高中以来我付出了多大努力?收获了多少?什么地方做得还不够好?什么地方我努力了也没有做好?为什么?我的苦衷是什么?为什么总不能被父母、被老师理解呢?我的成绩为什么总不能提升呢?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了思考,光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还要学会思考。作为高中生,我们应当记住: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天天向上!总之,反思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可以使我们尽可能地提高成绩,可以使我们尽可能地完善自己。
砥砺进步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革命先驱吴玉章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
——古罗马哲学家、政治家塞涅卡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
困难就像一只砂轮,它能成为砥砺勇进者奋斗的利刃,也能磨去怯懦者不多的棱角。
——北京大学2009级中文系王雷
今日说法——撒贝宁
他就是北大高才生、中央电视台最有实力的法制节目主持人之一——撒贝宁。他的出现,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了知性的魅力。撒贝宁的高中时代是在湖北省重点中学武汉一中度过的。那时撒贝宁对前途没有什么设想,只是很盲目地热衷艺术。高三的一位历史老师怕他贪玩误了前途,常在下课后找他聊天,点拨他。有一次老师说:“你是一个有潜力的孩子,一旦有一根针扎到身上,你觉醒了,就能做很多事情。”听了老师的话,撒贝宁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突然觉得应该努力尝试一下。想不到这一努力真的换来了成功。北大每年都邀请各省重点中学里学习好、有文艺特长的同学参加冬令营,高三那年,撒贝宁有幸去了他神往已久的北大。试演时,别的同学唱的多是美声或民歌,撒贝宁却唱了一首《把根留住》,评委老师感觉还不错,问:“你会唱民歌吗?”撒贝宁搜肠刮肚地唱起了一首《小白杨》。老师说,明天汇报演出,你就唱《小白杨》吧。撒贝宁傻了眼,连夜找到父亲的战友,赶制伴奏带,还请了一位声乐老师,用两个小时速成调整发声发音,第二天顺利通过了汇报演出。
离高考还有3个月时,撒贝宁接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激动得差点晕过去,回宿舍收拾书包时眼圈红红的,同学不解地问,“你被开除了?”18岁的撒贝宁就这样靠一曲《小白杨》跻身北大。
北大是自由、宽松的。热爱艺术的撒贝宁在北大如鱼得水。他的专业是经济法。
1997年夏末,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刚开始筹备,到北大法学院招主持人,老师推荐了撒贝宁。当时他正在香山排演话剧《保尔·柯察金》,呼机在山里收不到信号,只能面试其他的同学,走时栏目组留下了联系电话。一个星期后,撒贝宁回来了,但面试已经结束。他嘴上说,算了,无所谓,心里却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机会。一连几天撒贝宁都在琢磨到底要不要去试一试,打个电话。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在学校公用电话亭里用饭票给栏目组打的电话竟然改变了他的命运。接电话的是北大校友钱蔚,她让撒贝宁马上去试镜。撒贝宁穿上仅有的一套肥大的蓝西装,打了条红领带,急急忙忙地去了,像个傻女婿。那时撒贝宁夏天总在外面踢球,晒得又黑又瘦,像个猴子似的就被“牵”来了。
在演播室里,撒贝宁结结巴巴背了一段有关“企业破产”的毕业论文。编导急了:“停停,这是招主持人,不是让你背论文来了。”然后,递给他一张报纸,“随便找一段,谈谈自己的想法。”于是,撒贝宁就“美国一男孩因黑客被抓”一事,联想到北大的一个“邮件事件”说了一通。然后就回去等消息。两天后,接到了“尽早加入节目运作”的电话。当时正值撒贝宁研究生第一学年,学业压力很大,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煎熬:是坚持还是放弃?甚至常常失眠。那时撒贝宁每天一早从学校赶到中央台,在演播室里从早上8点录到晚上9点,录完节目,回到学校,人就成了一摊烂泥。即便发着高烧他也咬牙扛着,觉得自己代表着北大法学院,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正是年轻人不服输的那股劲支撑着他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经过一年的磨练,他才逐步进入状态,在镜头前找到了感觉。
1998年1月,22岁的一脸书生气的撒贝宁和开创了中国法制节目新形态的《今日说法》一同走入了观众的视野,同样的清新、同样的亲切、同样的独特。人们开始关注天天说法的撒贝宁,那个邻家男孩般理性、机敏,有些与众不同的主持人。
直到今天,撒贝宁的签名仍是“《今日说法》撒贝宁”。
“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愿意去冒险的人。”作为一名中学生的我们看了撒贝宁的经历难道还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心如璞玉——季羡林
再说说季羡林先生,他是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先生如此努力的动力来自何方呢?还是让先生自己回答吧。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和良知是我勤耕不辍的永恒动力。”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这种高尚的品格,不是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后来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艰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面对困难,他用不竭的动力支撑自己不断进步,不受恶劣环境影响,永不放弃,终成一代大师。这一切,无不源于无休无止的学术动力,无不源于他“为往圣继绝学”的传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