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风花雪月故事原型 > 第二章 芳名远播津门花艳开(第4页)

第二章 芳名远播津门花艳开(第4页)

人的一生可以燃烧,也可以毁灭,可以飞翔,当然也可以静静地让时光磨灭,吕碧城希望能飞翔,能燃烧,不过就算是毁灭她也是不甘心老死深闺中的。就因跟舅舅吵一架,吕碧城便离家出走,在那个清末明初的几大才女中,张爱玲、萧红都曾出走过,不过出走最成功的唯有吕碧城。

吕碧城心中一直有股不泯的侠气,她曾拍摄过《求己图》,这不正是她“求人不如求己”的心性的写照吗?她的人生并不顺畅,不过她始终能如霜雪幽兰般“不因清苦减芬芳”,一次次超越自己的人生困境。她善于在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中抓住难得的机缘,并走上难能可贵的自主之路。

当时,也只有舞蹈最能表现吕碧城超脱的一面,因为那是一个舞台,谁人都可以在上面展示自己;谁人都可以无拘无束地放开舒展自己;你既能随着节奏翩翩起舞,又能无所顾忌让自己个性得到最大张扬,那种无拘与无束的畅快,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只有深入舞池的人才会懂得。

谁人又不爱舞池中的感觉呢?如旋风般融入其中,自由自在,彻底摆脱身心的一切枷锁,自己完成最大的张扬。只不过,有人看见周围的人都没有下去,尽管自己跃跃欲试,还是挪动不了双腿。

作为个人,吕碧城无疑是追求妇女解放上历史上的引领者,她散发着一股特有的阳刚之气:她乐善好施,尽其所能赈济灾民;她嫉恶如仇,讨伐旧势力,鼓吹新民主。她又有一种仅有的阴柔之美:她异常爱美,时常身著华服,招摇过市;她委婉生动,赋诗做词,辞藻华赡。不过正是这种特有的阴柔与阳刚的完美结合,让妇女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为得到跟男人相媲美的地位创造了条件。

吕碧城最大的资本源于她的才华,虽然前有古人,却后不见来者,她成了名副其实的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她的父亲吕凤岐藏书无数,使得碧城从小便熟读诗书,擅长丹青,娴熟音律,精通治印,如此才华,几人能敌!

早年母亲被叔父们陷害,落入土匪之手,小小吕碧城几番手段,竟然将母亲解救出来,轰动一时。原本跟她订婚的汪家,觉得如此年纪的姑娘便能呼风唤雨,以后如何掌控,便退了婚。

在那个时代,男人最要的便是女人的柔软,吕碧城哪有这番心性,于是她便付出了被退婚的代价。

无论从哪方面而言,吕碧城都是一个美女,不过都美成那样了,还需要灵魂吗?就靠面容不就能在一片天地挥斥方遒了吗?

不过吕碧城可不甘只消费自己的身体,她要让自己的灵魂更有价值。她自强、自立、开放、豁达。虽然她思想与美貌兼具,赢得了不少名门公子的垂青,但她的情感人生,似乎在汪家退婚的那一次便被奠定了基调:她气势笃定,气场坚硬,一开始尚有不少男人或因好奇,或因崇拜,聚集在她周围,不过慢慢地都各自散去了,剩下她茕茕孑立一人,好不悲怜!

同样是思想充实,同样是灵魂饱满,男人便会从容潇洒,受尽尊崇;女子则会孤独寂寞,无人来喝,这不是吕碧城能改变得了的,于是她被命运给捉弄了。

是吕碧城不懂世俗定律吗?不是,如羊羔般投入到男人的怀抱生活,已然成为世人艳羡的一种美满爱情。不过吕碧城却做不到,她不肯向世俗低头,也不愿让自己低头。或许她心中也无数次斗争过要不要扑入到一个男人的怀抱,但终究她还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而非世俗。如此一来,注定她的爱情底色苍凉、虚幻。

不过吕碧城将这种情感空档期很好地利用了,她的才华跟寂寞成正比,别人花前月下,她孤身一人,别人无才有德,她才华横溢。

不过谁都拧不过时代,那个时代有个阮玲玉,她跌落在一段又一段的情事中无法自拔,最终被男人掌控,无奈地沦陷、颓废,走上了绝路。

吕碧城固然比阮玲玉聪明,她懂得情事不忍碰触,俗事不忍琢磨,不过她终究也没能逃离那寒凉的结局。就算她没有陷入男尊女卑的社会怪圈,没有跌进俗世的烟火,不过那又能怎样呢?

正是如此,大多女子早早地就关闭了自己的向往,龟缩在宿命的躯壳中,任凭流年匆匆。不过流年正是无情物,它所到之处,必定花瓣飘落,容颜凋零。

那是一个风雨如盘的时代,吕碧城只身一生在里面冲锋陷阵,不是她多么英勇,只是她不忍看见二万万女同胞在其中痛苦挣扎后,亟待新生。幸好年轻时的她历经各种艰辛与社会磨练,让她练就了一颗独立之心,一颗开明之心。从这个程度上而言,吕碧城的人生道路已然给予了那段历史,那段妇女个性解放的历史。

吕碧成等人的辛劳终究没有白费,1904年11月7日,天津公立女学堂正式开学,这也算是对那些为这个学校出谋划力的人一些安慰吧。尽管上海的经正女学堂在1989年就创立了,但是相较而言,它的性质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家塾”学堂而已,没法跟天津公立女学堂相比。吕碧成当时名噪一时,甚至有南杜著名诗人陈庚白暗自前往学校窥视其风采。

学校最后定名为“北洋女子公学”,这遂了英敛之、吕碧成办私学的心愿,不过实际上它仍然是一所贵族女子学校,入学的多是官宦、富商的小姐,个中原因,吕碧成是最明白的:虽有了女子学校,但大部分人“仍守旧习,观望不前”,

一般民众对此新鲜事物,多的是好奇,却不敢触碰,可见封建思想毒害之深,就这点,傅增湘要比吕碧成早看得透彻得多。

吕碧成又一次走到了俗民大众前面,幸好她走的是未来的正道,否则像她这么聪明的人就危险了。思想超前的人,不被理解,被误解,是常有之事。能够安慰他们的,就是后来者对他们的首肯了,虽然有点晚,不过也算是历史的公正了。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人都是个复合体,他有积极阳光的一面,也有消退阴暗的一面。提起袁世凯,我们知道的多是他卖国行径,而对他支持女学,废除科举则少有人知。

袁世凯曾红极一时,总理全民高、中、低各级教育,尤其提倡女学。当然,如此之人,在底下溜须拍马者不知其众几何,不过吕碧城却是一个例外,她让袁世凯一见倾心。当然让他倾心的不是世俗中想当然的男女模糊关系,而是吕碧城的过人的才华。

虽然袁世凯在某些方面也有圈点,但他终究是个遗老遗少,一心做着皇帝梦。历史岂能任由个人倒行逆施,袁世凯屁股还没有熟悉皇位就被推翻了。

袁世凯的倒下成就了一个人也倒霉了一个人,成就的人是秋瑾,因为秋瑾一向主张民主,积极讨袁世;倒霉的人是吕碧城,谁让她一直跟袁世凯走得那样近呢?于是各种不怀好意的猜测,世人的恶语污蔑蜂拥而来。

趋炎附势、人走茶凉、痛打落水狗似乎是某些国人最擅长的,吕碧城也没能逃离这种世俗定律,遭受着各种误解与非议,心灰意冷,远走他乡,最后还遁入空门,郁郁而终。

袁世凯是个颇具长远眼光的人,他曾让卢木斋东渡日本考察工商实业和教育,吕碧成一同随行。不过她对日本的印象极坏,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踏上过这片土地。这或许跟吕碧成的性情有关,试想,一个性情耿介、胸怀坦荡之人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国家受他国欺凌,还要向别人寻求强国之道呢?

1908年,吕碧成被傅增湘提名,出任女子师范学堂监督,时年二十三岁。她有敢于中国女子教育落后,尤以北方风气未开为甚。在创办北洋女子公学的同时,吕碧成还协助创办了天津河东女子学堂,专门收纳贫困子女,天津女子教育顺势迅猛发展起来,北洋女子公学的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功不可没。

人生一世,几十年光景而已,与之熟悉与插肩而过者太多太多,不过能影响一生的,却只有区区几个而已。严复就是吕碧成生命中不多的影响她一生的人。

严复,京师大学堂监督,学富五车,学贯中西,吕碧成对他甚是仰慕,及其想拜在他门下。严复在看到吕碧成的诗文之后,对她的才华和见识很是赏识。真是英雄见英雄,惺惺相惜,在英敛之的介绍下,吕碧成拜严复为师,学习“名学”。

严复对于吕碧城甚是了解,他理解她在新旧两种文化圈中遭遇的种种尴尬,他对吕碧城身怀同情:“初出山,阅历甚浅,时露头角,以此为时论所推,然礼法之士嫉之如仇……即于女界,每初为好友,后为仇敌,此缘其得名大盛,占人面子之故。往往起先议论,听着大以为然,后来反目,则云碧城常作如此不经议论,以诟病之。其处世之苦如此。”

不过严复跟吕碧城,两人在乎的却不在同一方面,吕碧城结识严复多是被他的学识吸引;严复却多次建议吕碧成不必过于功于学问,而应早早嫁人。不过吕碧成却能矢志不渝,独立自强,这让严复佩服不已。

能够拜在自己钦慕之人门下,是古今多少文人志士的心结,不过能在拜们之后仍坚守那份独立,那份执着,这样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吕碧成没有因为崇拜严复而听从他早嫁人的建议,而是继续坚守自己,这不得不让人钦佩。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你若接触了一个人,你便了解了一类人,也便通过他了解了某个陌生的世界,这便是交友的妙处。吕碧成正是通过严复,窥见了西方的文明,心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时,严复因为公事,常常游历于欧洲各国,回国后每每跟人提起西方的情形,吕碧成便好奇不已。在帮助严复翻译《名学浅释》时,吕碧成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见识了西方文明。她本来就为周围的人与事而烦扰,她不齿于跟那些因循守旧、碌碌无为之辈为伍,不过在当时中国,也没有她理想的去处。

严复为吕碧成打开了另一个理想之境,对她这样才高八斗、年轻气盛的人而言,一旦心中有了桃花源,便是一刻也呆不住的。她托严复为她办公费留学,不过当时赶巧慈禧太后去世,便没能成愿。吕碧成不会轻易放弃,几年之后,她终于得以游历欧美,遂了心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