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初世什么意思 > 简牍学百年的思考(第3页)

简牍学百年的思考(第3页)

16.归义,垒卜茈种羌男子封芒(Ⅱ。T0214①:4)

18.归义,榼良茈种羌男子落蹏(Ⅱ。T0214①:5)

19.□右榼良种五人(Ⅱ。T0214①:6)

以上十一简皆记汉敦煌郡归义羌事。

简9言归义羌男子榦芒因某事而向官府申诉。“自言”是司法程序中在无胁迫、指使情况下出于自愿的言辞。其内容可以是告告诉、申辩,也可以是证词。此归义羌男子,属于敦煌郡渊泉县辖属,故简前首列属地。但参照简10以下诸简例,也可能是该羌男子自言于渊泉县,或是由受理者转报渊泉县。

简10~19共十枚,系《释粹》从不同方位辑集而成,定名《归义羌人名籍》,总数虽有残失,但此系少数民族户名籍文献,实是难得。以上这十一简使我们首次知道在河西走廊西部的敦煌边徼,居住着归义羌人。

按汉时管理境内和边徼少数民族有多种方式,主要有:

(一)纳入郡县制,如犍为(夜郎)、益州(滇)、牂柯(句町)、元菟(高句骊)、乐浪(朝鲜)诸郡,郡内多蛮夷之县设“道”,统由太守、令、长直接治理,实际上不称“道”的县也多管辖少数民族。而郡县制下的蛮夷王侯,仍享有一定自治权利。

(二)属国体制。降服某一强悍民族之后,整体迁徙,易地置属国,设属国都尉统领其部曲,兵骑,上属中央典属国,下受地方州郡管制。两汉之诸属国胡、越、羌、月氏步骑,乃朝廷最精锐的军队。

(三)藩属体制。例如较集中的西域地区,置西域都护、戊已校尉等,拥兵屯田,监护诸国。各国自有王统吏治,对朝廷称臣,比照诸候王国;或拥有中央使臣、官吏予以监督、联络。又如羌人密集区设护羌校尉;肃慎,鲜卑地区置护乌桓校尉;南匈奴则置使匈奴中郎将,诸职皆持节而拥重兵,就近监护、警备,并兼理相关民族事务。

(四)即“归义”、“义从”制度,其与朝廷关系较藩属更密切一层,政治上顺附朝廷,受朝廷封号赏赐,并提供兵马、劳役、贡奉等。所谓归义羌胡,乃是对此持敌对态度的羌胡少数民族而言,其重要标志是附属于政府统辖之下。此《归义羌人名籍》,证明汉代敦煌郡对境内的归义羌人能实施有效的管理。

此册有统一的书式,与一般名籍无区别,一人一牒。每牒先冠“归义”二字,标明其身份性质。次列种姓,如“垒卜茈种羌”、“榼良种羌”等。《西羌传》云:“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十二世后相与婚姻。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釐嫂”。此册九位羌人分属七个种号。简19“右榼良种五人”而今仅余一人(简18),知此名籍按种号排列,每一种号人数有小计。种号之后列性别,皆为男性,再下为共名字如“芒东”、“狼颠”之类。名籍皆不记年龄、郡县里住址、形义特征及家属妻子等,较为特殊。比或许因为羌人社会以男丁为家庭庐落和种姓社会之中心,一成年男子即一户的缘故。又每人名字全为羌名的音写,不见牛羌、马羌之例,当属羌人的本名。

又此名籍虽出土于悬泉置,其间却并无必然联系,估计属于过往的邮书而被遗佚者,而册中诸归义羌人或由敦煌太守府直接管辖。

四、一个关于羌人纠纷诉讼的案件

简文:

20.……年八月中,徙居博望万年亭徼外归菆谷东,舆归何相近。去年九月中,驴掌子男芒封,舆归何弟封唐争言门,封唐(Ⅱ。T0214①:124)

21.以股刀刺伤芒封二所。驴掌舆弟嘉良等十余人共夺归何马卌匹、羊四百头。归何自言官,官为收得马廿头、羊五十(Ⅱ。T0214①:26)

22.九头,以其归何,余马羊,以《使者条》“相犯徼外,在赦前,不治”。疑归何怨恚,诬言驴掌等谋反。羌人逐水草移徙……(Ⅱ。T0114③:440)

以上三简,亦《释粹》从诸散简中联缀辑集出,定名为《案归何诬吉驴掌谋反册》,认为是一份“写给上级有关部门的案查报告(受书)。”册文云:羌人驴掌于某年八月从外地迁徙至博望候官万年隧塞外归菆谷的东部,与另一原位羌人归何邻近。九月驴掌的儿子芒封与归何的兄弟争斗受伤。驴掌抢夺了归何的马匹,归何向官府诉讼,官府只为其追还了部分马羊,于是归何告驴掌等谋反。

此册堪值注意的有如下几点。据《释粹》考证,博望候官为阳关都尉塞防,当在敦煌南部,可证敦煌郡县南塞徼附近有羌人部落游牧,并不时有新迁徙而至者。册中言该羌人身份,表明与归义羌人有别,此其一。其二,简文言余马羊,以《使者条》:“相犯徼外,在赦前,不治”,即官府援引相关规定《使者条》,驴掌、归何双方之争斗、伤害和抢夺牲畜,皆发生于边塞徼外,不在官府治下,且又属某赦令的前之事,所以对未被追还的牲畜不再过问,采取了不干预的态度。其中的赦令,当与羌人有关。其三,从册文口气看,官府不相信驴掌等十余人真的会“谋反”,分析归何因未追回被抢牲畜而怨恨驴掌才诬说其谋反,属于事出有因。看来官府既未定驴掌为谋反罪,也没判归何为诬告。但从羌人诉讼竟涉及谋反重罪,可以看出当时存在某种严峻的政治背景。

五、敦煌郡的羌人叛乱

简文:

23.一封,长史私印,诣广校候。趣令言羌人反状。□在光至。闰月庚子昏时,受遮要御杨武,行东。……趣令言羌人反状。博望候言:羌王唐调言,并发兵在澹水上(Ⅱ。T0126②:80)

24.博望、雕稚候部见羌虏为盗……(Ⅲ。T0809②:35)

25.益广言:校候部见羌虏将为渊泉、南籍端水□……

(Ⅵ,H11:1)

26.君会广至,羌人当以时出,唯廷调左部游徼贺,及间亭吏卒

(Ⅱ。T0115②:10)

27.羌,备城坞垣,时当增治,厨传当式(Ⅱ。T0111①:279)

以上一组简23~27较为特殊,所言乃是敦煌郡境有羌人反叛之事,内容互通,为同时之简。

简23为邮书判文书,为敦煌长史致书文校候(官),命令速扳告“羌人反状”。同时通报透露博望候(官)侦知的消息,说羌王唐调说已经发兵于“澹水”之上。《释粹》考证,澹水为“鲜水”,即青海湖,其说是。广校候官,即简25之“校候部”,同简“益广”约也是候官。广校、益广之名,不见于敦煌已知中部、宜禾二都尉诸候官塞防,据简23、25、26分析,可能位于广至县、冥安县境南部。简25、26说,广校候部见“羌虏”将在渊泉县、南籍端水等地盗寇。“羌人当以时出”,即羌乱将出击(敦煌),故要求调广至县左游徼前往加强防卫。《汉书·地理志》敦煌郡冥安条:“南籍端水,出南羌中,其北入其深,溉民田。”应劭注曰:“冥水出,北入其泽”。汉简亦称南籍端水。有的地理书去掉南字直称籍端水,恐怕是错误的。其水即今疏勒河上流,源于青海西北讨赖、疏勒南山,自东南西北,水源丰盛,河道与潜流极多,流向玉门、柳河、桥湾、布隆吉一带,即古渊泉、冥安县地。其处自古即甘、青之间少数民族结束通道。又简24同23,亦言“博望、雕稚候”(官)见“羌虏为盗”。简27则言增缮城坞以防备羌乱。

汉时官方语言,凡敌对势力皆称“虏”,如胡虏、匈奴虏、逆虏。此处称“羌虏”、“为盗”、“反状”。范围遍及敦煌全郡,东起渊泉、冥安、广至,深入南羌中,西抵敦煌、龙勒、阳关都尉之南部塞徼,联系简23言羌王发兵青海湖,种种迹象表明,此与宣帝神爵元年平叛青海羌乱为一事,详见《汉书·赵充国传》及后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