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什么是阴谋论 > 第二章 古代时的阴谋(第1页)

第二章 古代时的阴谋(第1页)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阴谋论在大行其道,他们从历史中找到很多案例予以佐证。这些案例清楚地表明,在历史上,某些人设计或者操控了一些事件,或出于摧毁某些体制的目的,或出于瓦解某些政治或宗教势力的目的。有时计谋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觉,本身就需要诡计。古罗马时期和16、17世纪的历史表明,人类虽经历几千年,但人类的本性却没有多大的变化。

第一节古代的阴谋论

远古代文明中的阴谋论

在阴谋论的殿堂中,有关阴谋的说法不胜枚举,值得注意的是,传说在远古时期,阿努那奇人或某些神秘生物曾光临地球外层空间。有些人认为,这些到访者创造了外星人(混血人种),有关这些人的神秘传说代代相传,并试图对现在当今世界的各种现象做出解释。我们将在第七章探讨这些问题。本章中我们将会了解到,阴谋论在这个地球上本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

可以这么说,阴谋,或者说有关阴谋的理论在各文化中都可能存在。远古时期,一个部落的人会指责另一个部落的人干涉了其内部事务,从而对其大开杀戮,所用的借口很多,可以是偷窃了其食物和水源,或者明明是本族人干的事却指责为外族人所为,因此也就有了阴谋。从亚述帝国到古埃及帝国,似乎都流传着一些传说,有些是关于权贵为了蓄谋已久的目的使用一些让人不齿的诡计。希腊神话中有很多阴谋论的案例,其中特洛伊木马的例子最为著名,它讲述的就是使用诡计侵入特洛伊城的故事。在一些经典的作品如《伊里亚特》或《奥德赛》中,诸神为了影响舆论或者影响战争的结果,也常常会使用阴谋与人类或战或和(就连诸神之间也常常阴谋不断)。《旧约》中有关诡计、骗局的传说更多,而这些传说中的结果都与神灵报应有关系。

然而,在这些不胜枚举的例子中,要数罗马帝国的例子最为著名,它与当今所说的阴谋论或许更为相似。在大众文化中,人们喜欢将我们这个时代与古罗马帝国的没落做比较,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有“面包与杂耍”的政策(小恩小惠政策),有在外国领土上实施的军事行动,还有堕落的、花天酒地的社会现状。看来,用古罗马帝国作为古代阴谋论的典型案例比较合适。

罗马的危险时期

古罗马的历史多半是由那些才华出众的传播者写就的,他们各持己见,或诋毁,或褒扬。不过依据古代史料来看,有件事情却是清楚明了的:显赫的地位背后往往暗藏危机。从一开始,罗马人就对其建国者之一——罗慕路斯的突然失踪众说纷纭。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717年的某一天,罗慕路斯在练兵场阅兵,当时突起风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风暴过后,罗慕路斯就失踪了。有些人指控元老院欺骗了人民,说他们谋害了国王。从那以后,被称为民主文明的罗马帝国虽以共和制开始,最终却沦为无休无止的阴谋、政变、家庭争斗、离间、恶意中伤和暗杀的牺牲品。这些阴谋的具体细节往往在事情败露之后(或者是由那些复仇的奴隶或受虐待的情人揭发)才得以披露出来,不过,人们对于某些事情的原委仍持有怀疑的态度。

公元前44年,尤里乌斯·恺撒在大庭广众之下竟遭到一群年逾花甲的阴谋者刺杀,最终死于非命,其荒唐程度真是匪夷所思。如果考虑到恺撒自己就是通过叛乱推翻其前任君主庞培这一事实的话,那么对这个事件最好的解释应该就是因为当时动荡不安的局势。在当时,阴谋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罗马政治中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品尝食物和酒的人或者私人保镖对于任何有地位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他们也往往成为阴谋的一部分,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恺撒轻易就遭到了杀戮。

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中,大约有35位国王遭到内部阴谋者或叛乱者的刺杀或谋杀。尽管称王的风险很大,但加冕称王的诱惑似乎从未消退。各色阴谋虽然盛行而且较易识别,但阴谋更多是由想要成为专制君主的人用来攻击民主社会的执政者。假如现代的阴谋论主要关注的是政府怎样愚弄人民,那我们就无法从罗马时代寻找可供参考的案例了。

公元64年,辉煌一时的罗马城在“罗马大火”中毁于一旦。虽然现代的学者们已无法追究当时执政的暴君——尼禄的责任,但他们都认为,是这位暴君自己下令烧毁了这个城市。因此,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谣传,说在罗马城熊熊燃烧的时候,尼禄却在悠闲地弹着他的竖琴(而非小提琴);有人说他是让佯装醉酒的人纵火的;也有人说是士兵或者打手什么的公开发起攻击的。然而,核心的问题却是,尼禄想要获取帕拉蒂尼山附近的那块土地,他要扫清沿途那些贵族村落以及其他障碍,好建造他的尼禄金殿,而且随后金殿就的确建在了那块土地上。大火之后,尼禄反过来指责基督教团体,说他们残暴,然后就对基督教徒拷打、折磨、逼供,最后下令处死了一大批人。这是一个经典的例子。这和九一一事件恐怖袭击之后抓到的可能被冤枉的穆斯林嫌犯境况有些相似,那些人虽然被关押多年,却找不到证据证明他们有罪。

这场大火让当时的罗马人困惑,可是在后来的公元303年,戴克里先皇帝的一部分宫殿也被大火夷为平地,又引发了对基督教徒的新一轮迫害——当时基督教已是生机勃勃了。很多人在当时就认为戴克里先是最有可能下令放火的人,目的是要铲除宗教信众,因为那些人的固执狂热让皇帝坐卧不安。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那些大火迫害的幸存者在有生之年还是看到了他们信仰的宗教在康斯坦丁皇帝统治时期成为罗马的官方宗教,康斯坦丁皇帝的策略是将基督教为己所用,而非抵制打压。

罗马人普遍认为他们的皇帝会做出这种事情来对付他们,这与后来的情况相似,那就是,在统治者和民众之间一直缺乏信任。每一次改朝换代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民变、政治谋杀以及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的大屠杀,那些公开认同前朝体制的人趋于销声匿迹,因此政权遭到质疑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现代的阴谋论研究者认为,自那以后,对抗民众的行为虽然仍时有发生,但不同的是,方式却更为隐晦。伪装的恐怖袭击(如伪装成敌方的船只袭击己方舰队以煽动更深仇恨的做法)、社会制约、舆论边缘化以及使用化学物品镇压叛乱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明目张胆地对民众进行攻击的做法。不过,据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暗杀仍被使用,只不过方式更为隐蔽而已。戴安娜的车祸死亡,还有针对一些政治名人揭露隐私的案例,等等,都是迷雾重重,而且告密者或者证人离奇自杀的事件也比较常见,比如在第五章我们要探讨的关于戴维·凯利博士有争议的死亡案例就属于此类。

所以,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在古代社会中,阴谋——在如今的社会中较为隐晦——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也不具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是,这并不是说阴谋是飞越了2000年才又出现的,这样将弱化我们关于这种行为仍然存在于当今社会中这一观点,事实上,在最近几百年中存在有大量阴谋实案。可以选择的案例确实很多,但是有一个案例尤为特别,还是和罗马有关。

第二节16世纪和17世纪的政治宗教阴谋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宗教动荡

1525年,亨利八世对王后凯萨琳很不满,因为她没有给他生一个王子做继承人,同时他又对年轻的安娜·波莲有了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摆脱国内的困境,同时也为了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亨利八世便谋划了一系列的行动,制造阴谋,意在挑起战争。当然,这些持续几个世纪的事情,有些是事实,有些只是道听途说而已。在后来的冲突中,亨利推翻了教皇的统治,加强了政治影响力,最终成功地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斗争,并且随着英格兰圣公会的发展壮大,成为上帝的使者,位于众人之上。罗马天主教修道院被解散毁坏,其信众也被驱散,或被处死,后来的教皇也被冠以残暴的统治者之名,被普遍认为他要图谋破坏英国政权,几十年来一直如此。这些人虽然也招募过一些西班牙天主教信众,并且发起了反击,不过均以失败告终,而且败得很快很彻底。

隐藏在历史的重要时刻背后的故事在世界其他地方也较容易看到。

它见证了这个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是如何冲破统治了西方世界近千年束缚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博弈,伴随各种各样阴谋的博弈。

那些认为罗马天主教无可置疑地应处于上帝权威之宝座的支持者,一定会对亨利的挑衅惊诧不已,但同时,到16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人对罗马宗教给国家带来的政治动荡表现出不满。这也使得人们对于英格兰圣公会的敌意慢慢减少,这一转变最终使英格兰教会成为国教。就在同时,由德国人马丁·路德发起的新教运动开始控制了欧洲的许多国家。

许多人对于新的宗教信仰有着强烈的兴趣,同时天主教也遭到官方有效的禁止。但不幸的是,亨利的长女玛丽一世公主在1553年继承王位后,遂决定英格兰人重新信奉罗马教规。如果不是亨利的儿子爱德华六世早逝的话——九岁即位、十五岁去世——这种情况或许不会发生,因为爱德华六世本人是新教徒。爱德华去世之后,有人企图将他钟爱的表妹简·格雷扶上王位,不过没有成功,她被处死时才十几岁,天主教影响遂卷土重来,天主教徒们义愤填膺,狂热地支持玛丽公主。根据法令,任何拒绝放弃新教信仰的异教徒都会遭到火刑惩罚,在公众场合被活活烧死。

这一转变来得太突然,让那些从亨利的各种活动中感受到神的力量的信徒进退维谷。在1555年到1557年两年间,有记载的就有284名信徒被烧死,还有很多人在监狱里被折磨至死。人们对玛丽公主恨之入骨,称其为“血腥的玛丽一世”。举国上下掀起了反对天主教的运动,并且对天主教徒进行迫害。1558年,玛丽一世突然死亡,英格兰人在其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一世的领导下又皈依英格兰国教。事实上,伊丽莎白在位时处死的天主教徒可能比玛丽一世处死的新教徒还要多。

但是,不管公正不公正,一提到宗教冲突,刻在大部分英格兰人记忆深处的却是“玛丽一世的迫害”,这种记忆在随后的200年时间里引发了一系列阴险的冲突,这已经成为英格兰人生活的一部分了。

伊丽莎白时代的阴谋

欧洲大部分人都反对伊丽莎白统治下的英格兰,因为英格兰当时正在坚决地推行新教。于是人们暗地里谋划了一些方案,企图反其道而行之。这些方案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企图扶持伊丽莎白的表妹,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一个天主教徒——登上王位。结果出现了许多围绕玛丽·斯图亚特的阴谋和反阴谋活动,有些活动计划玛丽·斯图亚特知道,还有些她并不知道。不过,玛丽·斯图亚特本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被软禁在英格兰,就是被关押在监狱里。

1570年,一个叫罗伯特·帝·利多尔菲的国际银行家被卷入到“北部叛乱”的事件中,这是由英格兰北部的那些伯爵发起的旨在煽动天主教起义的一次叛乱,不过很快就失败了。罗伯特策划了针对伊丽莎白的暗杀行动。虽然有荷兰和西班牙的大力支持,但因参与者在阴谋实施中的彼此串联而泄露了计划,行动最终夭折。1584年由弗朗西斯·斯洛克莫顿爵士策划、法国人支持的谋划也同样遭到失败。

1586年的“巴宾顿密谋”值得一提。几个双重间谍彼时已经与被囚禁的玛丽·斯图亚特一道设下了一个圈套,竭力煽动天主教徒发动叛乱。玛丽将暗号秘密传给其支持者——不过谁也没有预料到她所传递出的每一条信息实际上都被伊丽莎白的国务大臣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爵士读到。为了处决这位可能成为英格兰女王的危险人物,国务大臣一直努力伺机寻找铁证,挖出有牵连的密谋者。阴谋论研究揭示,阴谋常见特征有,设置敌手,积极刺激迫使敌手采取行动,促其揭露阴谋或煽动敌对情绪等。阴谋论研究者认为,即使在今天,这些方法仍在使用,基地组织支持策划的一些活动尤其如此。不过仔细想想,这是不是也与西方情报人员的多疑有关?

信奉天主教的一位贵族领军人物——安东尼·巴宾顿,积极参与到推翻伊丽莎白政权的阴谋之中。正是巴宾顿与玛丽那些该死的往来信件,还有些密谋周详的事件,以及来自海外的入侵举动(这次是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这些均由玛丽亲笔授意——终于让沃尔辛厄姆逮到了机会。为了将罪行坐实,沃尔辛厄姆还在信件副本中添加了一些词句——或许是为了堵住其可减轻罪行的所有退路——这就使得密谋者的罪行铁证如山,接踵而至的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处决、折磨和迫害,最终迫使玛丽让位,并宣判其犯有叛国罪,于1587年被斩首。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天主教来说,再也没有反叛,一切归于平静。

1601年又发生了一次密谋事件,不过规模要小。那一年,埃塞克斯郡的伯爵罗伯特·德弗罗失宠于已经年迈的伊丽莎白,于是他发起了一次叛乱,在伦敦街头甚至看到有军事行动。这次叛乱的目的与其说是想彻底地改朝换代,不如说是伯爵想要恢复他在朝堂上的显赫地位。支持者一度多达300人,他们全副武装地开进伦敦城,不过百姓不买账,没有响应,所以这些人轻易地就被镇压掉了,罗伯特·德弗罗难逃劫难,终被处死。尽管罗伯特·德弗洛的叛乱多出于私心,但是其支持者将叛乱看作是天主教崛起的一次良机。其支持者中有一个叫作罗伯特·卡特斯比的人,此人在冲突中受伤,后从监狱中逃脱,且免于罚款。四年之后,卡特斯比在一次著名的密谋中始终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将在下面看到。

莎士比亚时期的阴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