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一笑,暗道:老种的灵柩我从去年开始就在打主意了,关中,老子是觊觎已久了。
不过,在吴敏面前杨华还是不敢太过狂妄,毕竟这家伙是自己的老上司。他故意装着客气的样子说:“关中西军兵多将多,我要尽收三秦之地,只怕没那么容易。”
见杨华等人走了出来,那队还坐在地上的天武军阵中站起一个十四五岁模样的将领,快步跑到杨华面前:“禀将军,我天武军太岳军休息完毕,请指示。”
杨华这才想起自己竟忘了让这一营军士卒避雨,他一挥手,“叫他们都起来,起程回营!”
“是!”
那个将领快不跑回阵前,大声下令:“起!”
一千士兵同时“哗啦!”一声站起来,泥水飞溅,水珠乱滚。
暴雨之后,太阳又从云层里探出头来,灿烂的阳光下,铠甲闪亮,水气中,一条彩虹在人群中升起。
整齐的脚步声响起,金光闪闪的部队如豆腐块一样向前推进。
“好!”一众从东京来河东的官吏们大声喝彩,其中有一个三十六七岁的高挑女子叫得最响。
吴敏:“有此铁军,关中定是将军囊中之物。”
“我并不打算派太多军队去关中。”杨华不顾吴敏脸上的惊讶表情,又看了一眼那个中年女子:“那人是谁?”
吴敏:“赵明诚的夫人李清照,对了,赵明诚现在是天承朝的参知政事。”
老实说看到李清照杨华有些失望,这个女词人长相普通,年纪也大。不过,身材倒也不错,个子挺高,腰也纤细。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二百九十三章 工资
政事堂。
天承朝的中枢位于前太原知府衙门的一处四合院,新朝草创,一切从简。虽然屋顶上的麦草换成了制造司所烧制的青瓦,不至于大风一起,便卷起三层茅。但屋中的摆设却十分简陋,只一张长得惊人的炕,炕上搭着几条矮几。
现在是秋末,火炕暂时还用不上,但天承朝的宰相们还是习惯盘膝坐在炕上拉些家常。
已经是九月上旬,天气热得厉害,又是一连两个月没下雨。新任政事堂掌印,天承朝首席宰辅吴敏掏出张汗巾抹了抹额上的汗珠,听着院中大树上如雨的鸣蝉,回忆了一下,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接连的大旱让人揪心,听张孝纯说,秋收已经接近尾声,地里的收场大概只有往年的三成,留下种子粮,根本就没剩几个。看样子,天承朝再不找出路,财政危机已不可避免。
做为帝国的首辅,这种统合各方资源,到处裱糊,拾遗补缺的工作自然是他的本分。可想了半天,吴敏想不出好的办法来解决即将到来的饥荒。
虽然这个工作干得头疼,但他心中还是极高兴的。来太原已经快三个月了,精神也好起来,身体也壮实了许多。
吴敏还记得自己被杨华引着去晋见天承帝的时候,皇帝浑身哆嗦的样子。靖康初年,吴敏的做事风格是非常强硬的,加上又是赵楷的死对头。现在,天承帝和吴敏仇人相见,自然是分外眼红。
不过,看得出来,皇帝也拿杨华没任何办法。杨华说一,他不敢说二。吴敏当这个宰相他是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同意。
进了政事堂之后,吴敏干起工作来自然是如鱼得水。在政事堂中,张孝纯以前不过是一个知府,虽然能力不错,但眼光格局太小,处理起政务来还略显毛躁;至于王孝迪,他早被靖康年来的血雨腥风式的政治斗争给吓坏了,根本就不理事,安心在政事堂中做一个摆设,一遇到事,只说“知道了,转给吴相审核吧!”;而对于天承帝地心腹赵明诚,吴敏内心是异常鄙夷的。这就是一个花花公子,老派文人,成天只知道玩骨董,谈风月,政治上却是个白痴。
所以。政事堂地一应事务都由他一肩挑了。累得他常常眼冒金星。
不过。大权在握真地很好。吴敏很享受这样地感觉。
“外面地蝉叫得很吵呀!”一直闭目练气王孝迪说:“直闹得人心烦意乱。我觉得应该找人把这些知了都沾了去。”
赵明诚正在临卫夫人地字。闻言放下手中地笔笑道:“王相。你老人家也算是个修行人。养气工夫一流。怎么就这么不经吵?”
王孝迪呵呵一笑:“穷出来地毛病啊。赵相公。我家中有二十多口人张嘴吃饭。全靠着我这点微薄地薪俸。现在天承朝地俸禄又低。我是快扛不住了。你老哥哥可好。娶了个有钱女人。日子过得可滋润了。”说到这里。他突然叹息一声:“我这次来太原走得匆忙。东京偌大家业尽毁于兵火。可叹呀。可惜呀!”
赵明诚本是济南府人。家资雄厚。日常还收集骨董。这次李清照来太原与他团聚。行囊充实。因此。赵相公地日子比一众穷得叮当乱响地朝臣好太多了。
赵明诚一笑:“王相这话说得,我天承朝草创,一切从简,日子清苦也也属正常。”
王孝迪:“不说了,等下就去你府上吃酒,你这么有钱,自然要大吃特吃。呵呵,话说,夫人的才艺那是相当地出众,昨夜在你府上聚会,贵夫人一:《怨王孙》,当真是令人叹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