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念的女眷们也不会吃力。因为一天当中,不过当一回班。或许当两回班,但也隔了很长的时间。她们没什么事,借此令她们尽孝思亲,种下善根。即使是女仆等人,也会因此而种下出离生死的因缘。
从此以往,率以为常。即太夫人寿过期颐,此法无令中辍,其利益不可思议。凡有信心人,欲成就父母往生之道业者,皆当以此告之。
从此以后,把这作为日常事务。即使你母亲过了一百岁,这个方法也不要中止,其中的利益不可思议。凡是有信心,以及想要成就父母往生道业的人,都应当以此相告。
阁下政务多端,不能按定。若有暇亦如是念一次,以作表率。则儿媳女使等,当更踊跃欢喜也。
你政务繁多,不能按一定的时间陪母亲念佛。如果有空,也这样念一次,作为表率。那么儿媳女仆等人,应当更加踊跃欢喜了。
(光)意谓如此而行,实为利便。当以此法述为一文,以附于排印文钞之后。俾欲报父母之恩者,不至徒咏昊天罔极也。
我认为如此而行,实在是有益而且方便。应当将这个办法写成文章,附在排印的《文钞》之后。使得想要报答父母之恩的人,不至于徒然咏叹父母恩德深广难报了。复崇明黄玉如书
接手书,不胜欣慰。持名一法,最为末法透机之法。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不观末法众生,神识飞飏,心粗境细,观难成就。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之言乎。
接到信,非常欣慰。持名念佛这一法,是最切合末法时期众生根机的法门。善导大师虽然作了《观经四帖疏》,实际上他最注重持名念佛这一修行方法。没有看到他在《四帖疏》中说了如下的话吗:“末法众生,神识飞扬躁动,心识粗放,而(观想的)境界却十分细微,所以修观想是难以成就的。大圣慈悲怜悯众生,特别劝导我们专持名号。因为持名念佛,只要持到佛号相连续就可以往生了,相比于观想念佛要容易得多。”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
佛在《观经》中虽然教授了十六种观,而行人修习,应当选择容易的来修行。或作如来眉间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是佛想让人知道修行人往生的前因与后果。这些只要知道就行了,没必要特地作观。
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
观想的义理,不可以不知道。观想的实际修行暂且缓一缓。如果理路不清,观境不明,用浮躁的心来修观想,或许会起魔事。即便能使所观的境界朗然现前,如果心里虚妄生起了欣喜的念头,也会因为欣喜而形成障碍,或许会导致前面的功夫退失。所以《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希望你一心持名,这是千稳万当的行持。等到念佛的心纯一之后,清净的境界自然会现前。
四帖疏错讹甚多。光二十年前,先曾约校。去年南京羊皮巷观音庵妙莲和尚要其本去另刻,明年当可出书,祈为请阅。
《四帖疏》(以前版本)中的错误很多。我二十年前,曾经简要校对过这本书。去年,南京羊皮巷观音庵妙莲和尚,要了我校对过的本子去另外刻印,明年可以出书,希望你请来阅读。
随自意三昧,为上中下三根同修之行。念佛人虽不专以彼为主,亦不可不知。知此,则念佛之菩提心更为殊胜。以其知行住坐卧食语,无非自利利他之时也。然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吃素戒杀做起,则方为真念佛人矣。
随自意三昧,是上中下三种根器的众生都可以修持的行门。念佛人虽然不专门以修行随自意三昧为主,但也不可以不知道。知道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念佛的菩提心就会更殊胜。因为了解了随自意三昧,就知道自己行、住、坐、卧、吃饭、说话等各种时候,全都是自利利他的时候。然而还是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吃素戒杀做起,才算是真正的念佛人啊。
(译者按:
【十六观】(术语)观无量寿经正宗分所说。韦提希夫人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兼欲未来世之众生往生,请佛世尊说其所修之法,故佛说此十六种之观门:一、日想观,正坐西向,谛观落日,使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将没之状,如悬鼓形,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了了,此名日想观。二、水想观,次作水想,见水澄净,亦使明了无分散之意,既作水想已,当作冰想,既见冰已,作琉璃想。此想成已,则见琉璃地内外映彻,是名水想观。三、地想观,四、宝树观,五、八功德水想观,六、总想观,七、华座想观,八、像想观,九、佛真身想观,十、观世音想观,十一、大势至想观,十二、普想观,十三、杂想观,十四、上辈上生观,十五、中辈中生观,十六、下辈下生观。详见观无量寿经。
第十三观,杂想观
(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夙愿力故,有意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随自意三昧】为天台宗四种三昧中“非行非坐三昧”之异称。谓随意之生起即修禅定,而不局限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大品般若经称之为觉意三昧,南岳慧思则称之为随自意三昧。即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用观,念起即觉,意起即修三昧。)复何慧昭居士书
接手书,知宿根甚深,现行颇纯,故有种种胜境相现。然今人多半是要体面,凭空造楼阁,有一分半分,便说有百千万分,如某居士录,其境界皆是手笔所做,不是心地所做。
接到你的信,知道你过去的善根很深,现在的修行也很精纯,所以有种种殊胜的境相现前。然而现在的人多数好面子讲体面,凭空造楼阁,有一分半分功夫,便说有百千万分。如某居士所作的笔录,他说的境界都是用手笔所写的,不是心地修行所成就的。
汝固不妄,诚恐或有此习气,则其过不小。佛以妄语列于根本五戒者,正为防此弊也。若或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妄语之流类,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
你当然不会妄语,但恐怕你或许也有这种习气,那么过失就不小。佛将“妄语”列于根本五戒,正是为了防此弊病啊。看到说看不到,看不到说看到,这属于通常的妄语。如果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就犯了大妄语戒,乃至没有得到说已经得到,没有证果说已经证果,这个罪业比杀、盗、淫严重百千万亿倍。
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
如果这个人不下大力气去忏悔,一口气上不来(死后),即刻堕入阿鼻地狱中,这是因为大妄语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的缘故。你切记要慎重,所见到的境界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也不可说九厘九,说多一点是罪过。说少了也不可以。
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
为什么呢?因为善知识没有得到他心通的道眼,所以只能根据你所说的话去论断。这种境界向善知识说,来证明(境界的)邪正是非,就没有过失。若不是为了证明,只想自我炫耀,就有过失。若向一切人说自己的境界就有过失。除了求善知识证明之外都说不得,说了以后便永远不能再得这种殊胜的境界。这是修行人的第一大关,天台教中多次说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