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生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享福受罪。比如祖父敬重礼乐教化,子孙方能发达兴旺。这是凡夫肉眼所不能见到的,天眼还能见到(今生来生,都是以本人来说,然而隔世的事情,难以比喻显明,暂且以祖父子孙来说,想使人容易明了,不可以以词害义,这是我的恳切希望)。
第三后报。谓今生作善作恶,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万生,或一十百千万劫,或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方受善恶之报。如商周之王业,实肇基于稷(ji)契(xiè)弼舜(shun)佐禹(yu)之时。
第三是后报。今生作善作恶,到第三生,或者第四、五、六、七生,或者十、百、千、万生,或者一、十、百、千、万劫,或者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方才受善恶之报。例如商朝周朝的王朝功业,实际最初创立基业是在周朝先祖后稷、商朝先祖契,辅弼虞舜,佐助大禹的时候。
若三四生等,天眼犹能见之。若百千万劫,天眼则不能见,声闻道眼,犹能见之。若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惟如来五眼圆明者能见。尚非声闻道眼之境,况天眼肉眼哉。
如果是三生、四生,天眼还能看见。如果是百千万劫,天眼就不能见到,声闻的道眼还能看见。如果是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惟有如来五眼圆明才能见到。尚且不是声闻道眼的境界,何况天眼肉眼呢?
知此三报之义,则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圣言原自无爽。富贵贫贱寿夭穷通,天命未曾有偏。境缘之来,若镜现像。智者但修镜外之容,愚人徒憎镜内之影。逆来顺受,方为乐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
知道这个三世果报的意义,那么作善事降下祥瑞,作不善降下灾殃,圣人的话原本没错。富贵贫贱、长寿短命、穷困通达,上天的意旨不曾有偏私。境界外缘来了,如同镜子中出现诸像。智慧的人只修镜子外面的容貌,愚昧的人徒然憎恨镜子里面的影像。逆来顺受,方为乐顺天命。不怨天、不尤人,才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为顺逆外缘所动(即命自我立、福自我求)。
子有四因者。一者报恩,二者报怨,三者偿债,四者讨债。报恩者,谓父母于子,宿世有恩,为报恩故,来为其子。则服劳奉养,生事死葬。必使生则亲欢,祭则鬼享。乃至致君泽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后世,敬其人而并敬其亲。若曾鲁公,陈忠肃,王龟龄,史大成(曾陈王三公,皆宋名臣,史公清初状元,四公皆信佛,唯忠肃悟入甚深。以前世皆为高僧,故虽处富贵,犹能不昧本因耳),今世之孝子贤孙,皆此类也。
生儿子有四因:一是报恩,二是报怨,三是还债,四是讨债。报恩:就是父母对于儿子宿世有恩,为了报恩的缘故,来做他们的儿子。就会服事效劳,侍奉赡养,活着奉事,死了安葬。必然使父母活着的时候欢欢喜喜,死了之后宗庙祭祀。乃至辅佐国君,惠泽人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后世,尊敬这个人而一并尊敬他的双亲。像宋朝的曾公亮、陈忠肃、王十朋、清朝的史大成(曾、陈、王三公,都是宋朝的名臣,史公是清初的状元,四位都信佛,唯有陈忠肃悟入最深,因为前世都是高僧,所以虽然处于富贵,还能够不昧本因),现在世间的孝子贤孙,都是这一类啊!
报怨者,谓父母宿世于子有负恩处,为报怨故,来为其子。小则忤逆亲心,大则祸延亲身。生无甘旨之养,死贻九泉之辱。又其甚者,身居权要,谋为不轨,灭门戮族,掘坟夷墓,使天下后世,唾骂其人并及其亲。若王莽,曹操,董卓,秦桧等是也。
所谓报怨:父母宿世对于儿子有负恩之处,为了报怨的缘故,来做他们的儿子。小时候忤逆父母亲的心,大了就惹祸延及双亲。父母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的奉养,父母死了,九泉之下也蒙受羞辱。又还有更严重的,身居权贵,图谋不轨,导致灭门诛族,掘坟平墓,使天下后世,唾骂这个人以及他的双亲。像王莽、曹操、董卓、秦桧等人。
偿债者,子宿世负亲资财,为偿债故,来为其子。若所负者多,则可以终亲之身。若所负者少,故不免半途而去。如学甫成名而丧命,商才得利而殒身。
还债:儿子过去世欠了父母亲的钱财,为了还债的缘故,来做他们的儿子。如果欠的多,就可以终养双亲之身。如果欠的少,难免半途就走了。例如科举刚刚考中就丧命,经商才得利润就死了。
讨债者,谓亲宿世负子资财,为讨债故,来为其子。小债则徒费束修聘金延师娶妻,及种种教诲,欲望成立,而大限既到,忽尔丧亡。大债则不止如此,必致废业荡产,家败人亡而后已。
讨债:父母亲过去世欠儿子钱,为了讨债的缘故,来做他们的儿子。如果是小债,就白白浪费学费聘金,为他请老师娶妻子,以及种种的教诲,指望他成人,而寿命一到,忽然死亡。大债还不止如此,必然导致荒废学业,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才罢手。
谛观令子,恐是讨债而来。幸所负者少,故弱冠而去。当忏悔宿业,努力勤修。天必畀(bi)汝好子,光大门户。况孔子圣人,中年丧子。颜渊大贤,壮岁夭亡。原宪赤贫,子路殉难。夷齐饿死于首阳,伯玉穷困于卫国。将谓圣贤因修德而遭天谴耶,抑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耶。但责己德之不诚,勿问天报之祸福。
观察你的儿子,恐怕是来讨债的。幸好欠他的少,所以二十岁就走了。应当忏悔宿业,努力勤修。上天必定赐给你好的儿子,来光大门楣。何况孔圣人,中年也丧子。颜渊是大贤人,三十二岁夭亡。原宪非常贫苦,子路在国君争斗中殉难。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蘧伯玉穷困于卫国。难道说圣贤们因为修德而遭到上天的谴责吗?还是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呢?只需责备自己的德行不诚,不要计较上天报应的祸福。
能如是者,五福自然临门,六极决定避舍。谓予不信,有如皦(jiǎo)日。须知人生世间,具足八苦。纵生天上,难免五衰。唯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将非天以汝倡导净土,以此无福无寿之子,为汝作顶门一针。
能够这样的话,五种福报自然降临家门,六种恶事决定避开你家。《诗经》中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就像不相信天上有明亮的太阳。)必须知道人生在世,具足八苦。纵然生到天上,也难免五衰相现之苦。唯有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只受诸乐。这或许可能是上天因为你倡导净土,以这个无福无寿的儿子,为你作顶门一针,让你警觉。
使汝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畏惧。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于此犹不惺悟,力修净业,则与木石无情,同一生长于天地之间矣。
使你知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畏惧。”人命无常,速如电光。死期一到,各奔前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这个时候还不醒悟,努力修持净业,就与树木石头这些无情之物一样徒然生长于世上啊!
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高推圣境,自处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负人耶,抑人负天耶。祈垂慧察。
有血性的汉子,怎肯活着作行尸走肉,死了与草木一同腐烂。推脱那是圣人很高的境界,自己甘心停在凡夫愚昧的位置,不肯上进。遇到大警策而不努力愤发,听到圣贤佛祖的道法而不肯实行。是上天辜负了人呢?还是人辜负了上天呢?祈望你用智慧思察。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一
李纲是一通方作家。以易与华严对论,谓其全合,是善知识不拒来学,引人入胜,就彼所知而令扩充。
宋朝的李纲是一位通达各种学问的大家。将《周易》与《华严经》进行对比论述,认为二者完全相合,这是善知识不拒绝后来的学习者,为了引人入胜,就对方所知道的知识范畴,而令其更加扩充。
如孟子以齐王不忍一牛之死,推此恻隐之心,可以保民而王天下。非谓徒爱一牛而便能王天下也。是引喻,非敌论。凡读古人文字,贵得其意,否则糟粕而已。
如同《孟子·梁惠王》中,孟子以齐宣王不忍心杀死一头无罪的牛,推说他的这种恻隐之心,可以安民而统治天下。不是说齐宣王只是爱一头牛就能够称王天下啊!这是引申推论,不是对等相当的论断。凡是读古人的文字,贵在得到他们的意旨,否则只得到糟粕而已。
夫华严乃如来自证之法。所有诸度诸位,皆是实事,皆可表法。声闻四果,虽处法会,犹如聋哑。人天凡品,岂能知见。纵有天龙八部,皆已亲证法身,为上求下化利益有情,特现八部身耳,非实业之凡夫也。
《华严经》是如来自证的大法。所有一切行门、一切果位,都是实事,都可以表法。声闻四果人,虽然也在法会,但却如同聋哑不闻大法。人天凡夫,哪里能够知道见道。纵然法会中有天龙八部,那都是已经亲证法身的菩萨,为了上求下化利益有情,特别示现为天龙八部之身罢了,不是有真实业力的凡夫。
易乃立虚象以兆吉凶,顺天理而导人情。是治世之常法,非出世之大道。乃伦常之仪准,非佛道之标的。然通佛法者,法法头头,无不是道。横说竖说,有何轨迹。若未能彻了自心,亦效其说,如庸医未能诊脉,即效剐骨。弱羽尚难栖枝,即欲奋飞。其不自他俱殒躯命者鲜矣。今以喻明。
《周易》是建立虚象来兆示吉凶,随顺天理而化导人情。这是治理世间的常法,不是出世间的大道。是世俗伦常的仪范准则,不是出世佛道的楷模目标。然而通达佛法的人,法法头头,无不是道。横说竖说,有什么轨迹可寻?如果不能彻底明了自心,也效仿着去说,如同庸医还不会诊脉的时候,就效仿着为别人剐骨。羽毛还嫩,还很难栖在枝头,就想要展翅奋飞。而不会让自己和他人都丧身殒命,这是很少的。所以现在以这比喻来说明。
易以父母称为严君。又古人以邑令亦称为君。岂父母邑令,与圣天子敌体相齐,无有高下也。
《周易》将父母称为严君。又者,古人将县令也称为君。哪里是父母和县令,与天子国君的地位相等,无有高下呢?
又如举一沤(ou)曰此海也,举一尘曰此地也。知沤与尘,是海与地之少分则可。谓沤尘与海地同其深广,同其博厚,则不可。一隙之日,即照天照地之日。一管之天,即无边无际之天。但当出户而瞻日,舍管而窥天。岂可谓隙之外别无有日,管之外别无有天哉。
又如同举一个泡沫说这是海,举一粒微尘说这是地。知道泡沫与微尘,是大海与大地的少分,这还可以。认为泡沫微尘与大海大地同样的深广,同样的博厚,这就不可以了。一线缝隙的阳光,是照天照地的太阳。一个管孔中看见的天空,是无边无际的蓝天。但应当走出屋子去看太阳,丢掉管子而仰望天空。哪里可以说一线缝隙阳光之外就没有另外的太阳,一个管孔的天空之外就没有另外广阔的天空呢?
古人为儒者道,语多类此。若即为实说,是抑圣天子与邑令同其尊也。俾海地与沤尘同其深广博厚也。一隙一管之天日,与无边无际之天日,同其普遍也。是齐东野人之鄙论,非明心见性之法言也。
古人为儒家学人宣说佛道,其言语大多如此(用引喻)。如果这就是真实之说,就是贬低天子国君而使其与县令同样的身份了。大海大地与泡沫微尘同样的深广博厚了。一线缝隙的阳光,一个管孔的天空,与无边无际的太阳天空,同样普遍一切了。这是道听途说的鄙薄之论,不是明心见性的法义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