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此等诸物,从无始来,亦曾高居尊位,威权赫奕。不知借威权以培德,反致仗威权以造业。竟使恶业丛集,堕于异类。口不能言,心无智虑,身无技术,以罹此难。
必须知道这些动物,从无始来,也曾经高居尊荣的地位,威势权力显赫。不知道借着威势权力来培植福德,反而仗着威势权力来造恶业。竟然使得恶业聚集,堕于畜生道。口不能说,心无智慧思虑,身无技术,因此遭到宰杀的灾难。
虽弱肉强食,于事则得。而怨恨所结,能无生生世世,图报此怨之念乎。人纵不念诸物被杀之苦,独不惧怨业深结,常被彼杀乎。又不惧残害天物,天将夺我福寿乎。
虽然弱肉强食,的确是发生在世间的事情。然而怨恨所结,能够生生世世,没有想着要报这个怨的念头吗?一个人纵然不去想动物被杀的痛苦,难道就不害怕怨业结的太深,恒常被它们所杀吗?还有,难道不畏惧残害上天之物,上天将会夺去我们的福寿吗?
人惟欲眷属团聚,寿命延长,身心安乐,诸缘如意。正应发大悲心,行放生业。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爱物之诚。则向之所欲,当可即得。
人人都想要自家眷属团聚,寿命延长,身心安乐,诸事如意。正应该发大悲心,做放生的事业。使得天地鬼神,全都怜愍我爱护动物的诚心。那么你心中所想得到的,必当可以得到。
若仗我有钱财,我有智力,设种种法,掩取诸物,以取悦我口腹,不计彼之痛苦。尚得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之人矣乎。
如果仗着我有钱财,我有智力,想尽种种办法,捕杀动物,来快悦我的口腹,不考虑它的痛苦。还可以称为与天地并立为三才的人吗?
然我与彼等,同在生死。从无始来,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彼固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皆被我杀。我亦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皆被彼杀。
然而我与一切动物,同在生死之中。从无始以来,它们固然各各都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妻妾、子女,我也各各都做过它们的父母、兄弟、妻妾、子女。它们固然各各或者在人中,或者在畜生道,都被我所杀。我也各各或者在人中,或者在畜生道,都被它们所杀。
为亲为怨,相生相杀。静言思之,愧不欲生。急急改图,尚悔其迟。况肯蹈常袭故,仍执迷情,以为天生异类,原为供人食料乎。
成为亲人,成为怨家,彼此所生,互相杀害。静下来仔细想想,惭愧的不想再活下去。赶紧要改变这种情形,仍就后悔自己醒悟的太迟。哪里肯重走老路,仍就执着迷情,认为天生畜类,原本就是供人吃的食材呢?
然我尚具足惑业,固无由出于轮回之外。万一彼罪已灭,复生人道。善根发生,闻法修行。断惑证真,得成佛道。我若堕落,尚当望彼垂慈救援,以期离苦得乐,亲证佛性。岂可恃一时之强力,俾长劫以无救乎哉。
然而我还具足惑业,因而没有办法出离轮回之外。万一它的罪业消灭,又生到人道。善根发现,闻法修行。断惑证真,得成佛道。我如果堕落,还要仰望他来垂慈救度,期望离苦得乐,亲证佛性。怎可凭恃一时的强力,使得它长劫无救呢?
古有高僧,行步不跨虫蚁。人问其故。答曰,彼此同在生死中,或彼先成佛道,尚望其垂慈度我,何敢轻慢乎。
古时有高僧,走路不伤虫子蚂蚁。有人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它和我同样都在生死之中,或许它先成佛道,尚且希望他来垂慈救度我,怎敢轻慢这些虫蚁呢?
是知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故多方化导之,种种折摄之。纵令绝无信心,亦不弃舍。曲垂方便,令种善根。待其因缘时至,自然发生增长,依教奉行耳。
所以要知道佛陀看待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看佛都是众生。佛看众生都是佛,所以多方加以教化引导,种种方便折伏摄受。纵然对完全没有信愿的众生,也不会舍弃。委曲垂慈方便,令我们种下善根。等到我们的因缘成熟,自然会发生增长,依教奉行啊!
众生视佛皆是众生,故闻佛之言,不生感激,反以己之邪知谬见,多方毁谤。甚至拆毁塔寺,焚烧经典。固结魔党,破坏清修。殆至正智稍开,则便愧悔无及。由兹遂复归命如来,兴崇佛法者,古今来比比皆是。
众生看佛都是众生,所以听到佛的话,不生感激,反而以自己的邪知谬见,多方毁谤。甚至拆毁塔寺,焚烧经典。结集魔党,破坏清修。等到正智稍微打开,就会惭愧后悔无及。由此而又归命如来,兴盛尊崇佛法的,古往今来,比比皆是。
须知父母于逆子,尚生弃舍之心。佛于逆恶不信之流,愈生怜愍。何以故。愍其惑业深重,失本心故。以虽则现时背逆于佛,而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仍复丝毫不失。
必须知道父母对于逆子,尚且生起弃舍之心。而佛陀对于五逆十恶不信的人,更加生起怜愍。为什么呢?怜愍他惑业深重,失去本心的缘故。虽然他现在背逆于佛,而即心本具的天真佛性,仍就丝毫没有失去。
如焦模中金像,敝衣中宝珠,蒙尘之秦镜,在璞之荆璧。愚人但见其外相,而不知其内容。佛则遗外相而论内容,故无一众生或生弃舍也。然佛尚不轻众生,众生何可轻众生乎。
如同烧焦模具中的金像,敝旧衣服中的宝珠,蒙上尘垢的秦皇宝镜,在璞石中的和氏璧。愚昧的人只见它的外相,而不知它的内容。佛陀则是舍弃外相而论内容,所以不会对一个众生生起舍弃之心。佛陀尚且不轻视众生,众生怎么可以轻视众生呢?
故凡一切水陆众生,必令各各得所,常得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以各乐天真,各尽天年。则此书所说之种种善报,当可具得矣。
所以凡是一切水陆飞行众生,必要令它们各得其所,常得飞翔游泳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各自享受天真乐趣,各尽自然本来的寿命。那么这本书所说的种种善报,应当可以全都得到啊!
人既如是,物尚不欲令其失所,何况于人。则互相亲爱,互相扶持。自然俗美人和,必致风调雨顺。其有不物阜民康,时清国泰者乎。
人如果能如此,对于动物尚且使其各得其所(应得之寿乐),何况对于人类呢?那么,如能互相亲爱,互相扶持,自然风俗淳美,人心和谐,必会感得风调雨顺。哪有不物丰民康,时局清宁,国家安泰的道理呢?
又祈凡我同人,切勿自轻。当思我与如来,同一心性。彼何以惑业净尽,福慧圆满,安住寂光,常享法乐乎。我何以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莫由出离乎。
也希望每一个人,千万不要自我轻视。应当想我与如来,同一心性。佛陀为什么惑业净尽,福慧圆满,安住寂光,常享法乐?我为什么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不能出离呢?
心性是一,苦乐天渊。若犹以佛性功德,独让如来亲得受用者,尚得名为大丈夫哉。
心性是一,受苦受乐却是天渊之别。如果还是将佛性功德,独让如来亲得受用的话,还能称为大丈夫吗?厦门流通佛经缘起序
如来说法,各随机宜。大根则直示真如妙性,令其了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常寂常照,不生不灭。五蕴空而六根清净,四相亡而一心昭彰。从兹称性起修,由修证性。云布慈门,波腾行海。虽慈悲行愿,弥纶法界。而复三轮体空,了无自他能所之相。
如来说法,各随机宜。大根机众生,就直接开示真如妙性,令他们了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常寂常照,不生不灭。五蕴皆空而六根清净,四相俱亡而一心昭显。从此安住真如妙性而生起修持,由修持而证得真如妙性。如彩云布满慈悲之门,波浪奔腾万行大海。虽然慈悲行愿,充满法界。而又三轮体空,没有自他能所之相。
小根则示以三归,作反邪归正之本。示以五戒十善,作得生人天之因。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恪守伦常,各尽其分。兼以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根器稍胜者,则示之以四谛十二因缘,令其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小根机众生,就开示三归依,作为反邪归正的根本。开示五戒十善,作为得生人天之因。遇到父亲讲慈,遇到儿子讲孝,兄长友爱,弟弟恭顺,夫倡妇随。严格遵守伦理纲常,各尽自己的本分。又告诫我们要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根器稍利的众生,就开示四谛、十二因缘,令他们断惑证真,了生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