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检点省察自我的造诣工夫,“明”是总纲,“格、致、诚、正”是个别的条目罢了。修身、正心、诚意、致知,都是为了明明德啊!倘若自心本有的良知,被私欲所蒙蔽,那么就意地不诚,而心不正了。如果能够格除私欲,就是智慧之风扫荡业障乌云,心中明月圆满朗照天空了。
此圣人示人从泛至切从疏至亲之决定次序也。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识悉皆明了,方能诚意者。则唯博览群书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诚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览阅历者,纵有纯厚天姿,于诚意正心,皆无其分,况其下焉哉。有是理乎。
这是圣人开示我们,从浮泛到真切,从疏远到亲近的决定修持次序。如果是穷尽天下事物的道理,使我心中对什么知识都全部明了,方才能够“诚意”的话。那么就只有博览群书,遍游天下的人,才能够诚意正心来彰明他的明德了。没有能够博览阅历的人,纵然有纯厚的天姿,对于诚意正心,都没有份,何况是下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有这样的道理吗?
然一切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
然而一切不深入探究,究竟明了理性的读书人,和无知无识的人,如果听闻道德理性,多半认为那是高不可攀的圣人境界,自己甘心身处凡愚的位置。以此借口不肯奋发勉励,遵循道德从事。如果告诉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及善恶报应的道理。他必然会害怕遭恶果而先断除恶因,修行善因而希望得到善果。
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此大觉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
善恶报应不出身、口、意这三处。既然知道了三世因果、善恶报应的道理,自然可以防护身口,洗除心垢,清除烦扰,使思想清净。就算独自一人在暗室屋陋中,常常如同面对帝王与上天一样,不敢稍微萌生下劣卑鄙的心,因为自己感觉自己罪业深重啊。这是释迦如来想让一切上中下根机的众生,都能致良知、诚意、正心、修身的广大法门啊。
然狂者畏其拘束,谓为着相。愚者防己愧怍(zuo),谓为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
然而狂妄的人害怕受到约束,说这是着相修行。愚痴的人害怕内心惭愧难堪,便说因果渺茫空洞。除了这二种人,有谁不信受奉行呢?
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须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弃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恶道,末由出离之流也。哀哉。
所以彻悟禅师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这是理势所必然的。要知道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都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的人都是自己放弃了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在恶道中,没有出离六道的希望,这真是悲哀!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反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纵毕生读之,亦只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兹当面错过。
圣贤的千言万语,无非想要我们反省自己,克制恶念,使我们自心本具的明德,不致于埋没,亲自得到受用罢了。但是我们由于不知道因果,每每都是肆意纵情。纵然是一辈子读圣贤书,也只是学习其中的文词章句,不将仰慕效法圣贤作为事务,因此当面错过。
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
袁了凡先生训诲儿子的四篇文章,文字义理都很通畅,豁开我们的内心眼目。读了之后,自然有欣欣向荣,振奋向前,立刻想要取法而行的形势。实在是济世的良谋啊!
永嘉周群铮居士,感佩之极。祈上海商务印书馆铸铅为板,以公同志,又印送若干,以结法缘。祈予为序。因撮取圣贤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意,以塞其责云。
永嘉的周群铮居士,对这本书,感动佩服到极点。祈求上海商务印书馆铸成铅板,公开给志同道合的人,又印送若干本,以结法缘。祈求我写个序。因此撮略摘取圣贤们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的用意,来尽这个责任。四书蕅益解重刻序
道在人心,如水在地。虽高原平地,了不见水。苟穴土而求之,无不得者。
道在人心,如同水在地中。虽然是高原平地,看不见水。如果掘土而求水,没有得不到的。
水喻吾心固有之明德,土喻吾心幻现之物欲。果能格物致知,无有不能明其明德者。然穴土取水,人无不施工求之,以非水不能生活故也。
水比喻我们心中本有的明德,土比喻我们内心幻现的物欲。果真能够格除私欲而显现良知,没有不能彰明他光明性德的。然而掘土取水,人们没有不施工来求取的,这是因为没有水就无法生活的缘故啊!
而道本心具,人多不肯施工。致物欲锢蔽真知,不知希圣希贤,甘心自暴自弃。由兹丧法身以失慧命,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可不哀哉。
虽然道是我们心中本具的,人们却大多不肯去施工求取。导致物欲禁锢蒙蔽了真知,不知道仰慕效法圣贤,甘心自暴自弃。由此丧失法身慧命,活着作行尸走肉,死了与草木同腐,能不悲哀吗?
四书者,孔门上继往圣,下开来学,俾由格物致知以自明其明德,然后推而至于家国天下,俾家国天下之人,各皆明其明德之大经大法也。
《四书》,是儒家向上继承以往圣贤,向下开启未来学人,由格除私欲显示真知来自己彰明光明性德,然后推广到家庭国家天下,使得家庭、国家、全天下的人,都各各彰显他们光明性德的伟大经典,伟大法则啊!
前乎此者,虽其说之详略不同,而其旨同。后乎此者,虽其机之利钝有异,而其效无异。诚可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万世师表,百代儒宗也。
在这之前的圣贤,虽然他们的学说有详略的不同,而其中的宗旨都是相同的。在这之后的学人,虽然他们的根机有利钝的差别,而所得的成效却没有两样。实在可说是:先于天象而行动,天不违背他;后于天象而处事,也能遵循天的变化规律。是万世师表,百代儒宗啊!
其大纲在于明明德修道。其下手最亲切处,在于格物慎独,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学者果能一言一字皆向自己身心体究。虽一介匹夫,其经天纬地参赞化育之道,何难得自本心。
其中的大纲在于彰显光明性德的修道。其中下手最亲切之处,在于格除私欲,谨慎独处,约束自己,言行合礼,竭尽恭敬,心怀坦诚。学习的人,果真能够一个字一个字,都向自己的身行心意中去体察追究。虽然是一介凡夫,他以天地为法度,参赞化育之道,要得于本心,又有什么困难的呢?
俾圣贤垂训一番苦心,不成徒设,而为乾坤大父大母增光,不愧与天地并称三才。可不自勉乎哉。
使得圣贤垂训的一番苦心,不成为白白的施设,而为天地父母增光,不愧与天地,并称为三才。能不自我勉励吗?
如来大法,自汉东传。至唐而各宗悉备,禅道大兴。高人林立,随机接物。由是濂洛关闽以迄元明诸儒,各取佛法要义以发挥儒宗,俾孔颜心法,绝而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