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唯契于理,而不契机,于彼无益,便成闲言语矣。如问仁,问孝,问政等,所问是同,而所答各异。乃即彼之机,答彼之问,看孔着楔(xiē),对病发药,恰恰合宜,了无一毫机教不投之弊。若非心空如镜,安能使之若是乎。
如果只是契理,而不契机,对于提问的人没有利益,就成了无用的言语了。例如《论语》有问仁、问孝、问政等,所提问题相同,而孔子的回答各有差异。这就是就着提问人的根机,来回答他的问题,如看着孔的形状大小而钉下相应的木楔,又如对症给药,恰恰合适,没有一点机教不投的弊病。如果不是心空如镜,怎能做到这样呢?
讲章以空空属于鄙夫,可谓枉读圣贤书矣。孔子之心,至诚无妄,故曰空空如也。颜子去圣一等,虽未能究竟无妄,而其妄亦无几何,故亦得屡至于空。
讲章中认为“空空”之状属于提问的鄙夫,可说是枉读圣贤书。孔子的心,至诚无妄,所以说“空空如也”。颜回距离圣人还差一等,虽然未能究竟无妄,而他的妄想也不多,所以也能多次做到“空空如也”的境界。
三月不违,即是其事。故夫子许之以庶。若以为箪食瓢饮屡至空乏,而不改其乐,故许以庶。则是舍本逐末,大失圣人因机定评之至论也。
《论语·雍也》中说颜回三月不违仁,就是“屡空”这件事。所以孔夫子赞许他说:“回也其庶乎。屡空。(颜回,差不多接近圣人之心了。屡次心空。)”如果认为仅是因为“颜回多次处于一箪食一瓢饮这样空乏其身的地步而不改其乐”,孔子才赞许他说:“回也,其庶乎”。就是舍本逐末,就太误解孔子根据颜回的根机而做出的这番完全中肯的论断了。
至于子贡货殖,乃随类论及,何可以令其针锋相对。圣人因人论人,岂效后世做试帖诗,必须对得恰好,方为合格乎。然此乃以阁下志慕佛法,不妨将圣人之心,随机指点。
至于后面说到子贡经商。是根据人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评论,怎么可以将颜回、子贡二人针锋相对。圣人是按照人的(根机、习性等)不同给予契机而有益的评论,哪里会效仿后世人做试帖诗,必须对得恰好工整,方为合格呢?然而这是因为阁下心中仰慕佛法,我不妨将圣人之心,随机按照佛法至理指明一二。
若向三家村里训蒙,当以朱注是守。否则守文之徒,谤焰四起。不但不能知圣人之心,反因之毁谤佛法,由是永沉苦海。大失圣人叩两端而竭焉之深旨矣。
如果是向偏僻乡村里教育儿童,应当遵守朱熹(所作普通的训诂考据之类)的注解。否则死执文字的人,将到处煽起诽谤的火焰。不但不能让他们了知圣人的心法,反而因此来毁谤佛法,由此永沉苦海。那么,将大失圣人“叩两端而竭焉”(契理契机)的深深意旨啊!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二
得手札。知阁下尚未圆具,及贵宅贵乡佛法流通之象,喜不自胜。虽然,吾于喜中,不无大忧。何以言之。
接到您的信。了解到您尚未受大戒,以及您家里、乡里,佛法流通的情况,非常欢喜。虽然如此,我在欢喜之中,也有大忧虑。为何这么说呢?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
佛法是九法界众生的公共之法。没有一个人不应当修,也没有一个人不能修。持斋念佛的人多,推广使大家来效法,就会法道兴隆,风俗淳善。这样,唯恐持斋念佛的人不多,愈多则愈好。
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
至于出家为僧,这是如来为了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立的制度。如果是立志向上,发大菩提心,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扬戒定慧三学而偏赞净土宗,就在这一生出离轮回苦海的人。这样的人也唯恐不多,多多益善。
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kun)民,即令不造恶业,已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两无所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
如果是稍微有点信心,没有什么大的志向。想要藉着僧人的名字,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际是个光头白衣,即使不造恶业,已经是佛法的败种,国家的废人。倘若破戒造业,使佛教蒙羞。生前纵然能逃过国家法律,死后决定堕入地狱。于佛法、于自己,两方面都没有利益。这样的人,就算有一个都不可以,何况很多。
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
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这是真语实语。并非是贬低将相而褒扬僧伽。实在是因为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如果不是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扬佛法以利益众生的人,是不能做到啊!
今之为僧者,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况能荷家业而续慧命乎。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
现在来出家为僧的,大多都是卑鄙无赖之徒。在其中求悠悠泛泛,持斋念佛的人,尚且不多得。何况能够荷担如来家业而续佛慧命呢?现在的佛法,之所以一败涂地,是因为清世祖顺治皇帝不观时机,而一味地仰遵佛制。革除前朝的考试僧人制度,永远免除度牒,令他们随意出家,开佛法衰败之祸端。
夫随意出家,于上士则有大益,于下士则大有损。倘世皆上士,则此法固于法道有益。而上士如麟角,下士如牛毛。益暂得于当时(清初至乾隆年间,善知识如林,故有益),祸广覃于后世。致今污滥已极,纵有知识欲一整顿,无从措手。可不哀哉。
随意出家,对于才德高超的人有大利益,对于下劣之人就大有损害了。倘若世上都是才德高超的人,那么这个办法固然对于法道有益。然而才德高超的人如凤毛麟角,下劣之人却多如牛毛。只是当时暂得一点利益(清朝初年至乾隆年间,善知识如林,所以有益),而此灾祸遍及到后世。导致现在僧团污杂混滥到了极点,纵然有大善知识想要整顿,也无从下手。实在悲哀啊!
以后求出家者,第一要真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姿,方可剃落。否则不可。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万万不可令其出家。恐其或有破绽,则污败佛门不浅矣。
以后来求出家的人,第一:要真实发起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的天姿,方可剃落。否则不可以。至于女人有信心的,就令她在家修行,万万不可让她出家。担心她或有不轨的行为,就会污败佛门不浅啊!
男若真修,出家更易。以其参访知识,依止丛林也。女若真修,出家反难。以其动辄招世讥嫌,诸凡难随己意也。如上拣择剃度,不度尼僧,乃末世护持佛法,整理法门之第一要义。祈与令师及一切相识之僧,剀切言之,则其功德无量无边矣。至祷至祷。
男子如果真修,出家修更容易。因为他能参访善知识,依止在丛林。女子如果真修,出家修反而困难。因为她动不动就会招来世人的讥嫌,一切很难随自己的心意。如上面所说,拣择根器剃度僧人,不度尼僧,这是末世护持佛法,整理法门的第一要义。祈望与令师以及一切认识的僧人,恳切告诉他们,那么这个功德就无量无边了。至诚祈祷!至诚祈祷!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相晤已来,忽满六年。不但星霜屡更,即国历已非其旧。世相无常,诚可叹悼。
相见以来,忽然已经有六年了。不但岁月更替,就是朝代也出现了更替。世相无常,实在可叹可伤。
接手书,知不废净业,洵足嘉美。而云身心不安之至,为境遇不嘉,致不安耶。抑或疾病缠绵,致不安耶。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
接到你的书信,知道你没有荒废净业,实在值得称许赞美。但又说身心非常的不安,是境遇不好,导致不安呢?又或者是疾病缠绵,导致不安呢?如果是境遇不好的话,应当退一步来想。想一想世间上超过我的人固然多,而不如我的人也有不少。只要吃得饱穿的暖,何必羡慕别人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这样尚且能转烦恼成菩提,难道不能转忧苦为安乐吗?
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
如果是疾病缠绵的话,应当痛念色身为痛苦的根本,生起大厌离心,努力修习净业,发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而成就佛道。我们应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娑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