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想了一下,应对说:
“《尚书》之术不可绝也,我自是为了将此书传诸后世了。”
伏胜摇头说:
“这不是你的真话。”
晁错没有否认,又说:
“《尚书》学能增识,用能治国,我苦学之,实为报效国家啊。”
伏胜脸上一沉,不满地说:
“你不乏聪明,只是不肯说真话啊。以我看来,世上之人只为了名位二字,你愈不敢说明,就愈是名位心切,这又何必呢?名位束人,无人能脱,你我都是如此。”
晁错脸上羞愧,再不敢辩。
晁错学成归来,汉文帝委任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后改任博士。晁错常有谏言,汉文帝多有采纳。
从汉初开始,朝廷实行休养生息、与民休息的政策,以拯救凶多年战乱造成的经济凋敝局面。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是难免的,可这常常造成朝廷收入减少,开支困难。汉文帝想要大量减免田税,又怕朝廷难以为继,一时颇为矛盾,整日里闷闷不乐。
一次,汉文帝在召见晁错时,说出了自己的隐忧,他还对晁错道:
“你智计颇多,无所不能,可有此事的良策?”
晁错颇感难解,他如实说:
“大量减免田税,国库必然空虚,臣实在无法可想。”
回到家中,晁错苦思仍不得其法,心中更添焦灼。恰在此时,有好友上门,寒喧过后,好友便说:
“你为皇上所器重,我也感到荣光啊。我有一事相求,你一定要帮我。”
晁错忙问何事,好友便说:
“我的一位亲戚,因经商致富,他不甘无名无分,想要出钱买个爵位,荣光荣光,你看可以吗?”
晁错闻言皱眉,口道:
“朝廷‘重农抑商’,明确规定不可给商人授爵,此为国家法度,怎会为我而破例呢?此事我实难办到。”
好友一笑说:
“爵位有名无实,商人肯出大钱买它,朝廷并不吃亏,为何不变通一下呢?双方都得利的事,本不该白白放弃。”
好友失望而走,晁错却受到启发,心头一亮。第二天他急忙求见汉文帝,把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他说:
“现在的商人坐列贩卖,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放高利贷,不仅十分富有,而且势力也不可小看。朝廷完全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严厉打击商人,这样就会把商人推向反面,和朝廷对立。臣以为,应用授予爵位的方法,让他们用粮食来换得国家对他们的拜爵。如此,国家的粮食多了,便可放心实行减免田税之策:商人要向农民买粮,粮价必涨,对农民有利;商人以此得到爵位,满足了他们的虚荣。三者都高高兴兴,陛下自不用担心什么了。”
汉文帝大悦,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公元前168年,汉文帝下卖爵令。商人闻风而动,争先买爵,时间不长,朝廷便以此获得了足够五年之用的粮食。
【原文】
行伪于谶,谋大有名焉。
【译文】
在谶语中作假,谋求大事就有了正当韵名义。
【释评】
所谓谶语,乃是人们假借“上天”的旨意所作的预言。这套骗人的东西,毫无事实根据,只固有人相信它,在封建时代便十分盛行;谋求大事总要有个正当的名义和理由,叛经背道的事如果有谶语作掩,就容易让人接受了。制造谶语不是什么难事,关键要看准时机,在最需妥它的时候及时出现,它的舆论的作用不可低估,
【事典】顺应“天意”的王莽
西汉平帝时,太皇太后代替9岁的平帝传达诏命,把处决政事的大权全委托于王莽。王莽仍不知足,他要代汉自立,是以全无欣喜之色。
王莽的心腹大臣王舜工于心计,善于察言观色,他猜出了王莽的心思,于是借和王莽谈话之机,悄声道:
“大人神情忧郁,必有难言之事,下官斗胆进言,一朝兴起,必有谶言符命大作,方能顺天应人,不违大道,大人对此可否认真地详察过呢?”
王莽浑身一震,郁色顿消。他现在大权在握,欲要篡夺汉室江山,他最担心的便是背上谋逆的恶名,无法让百官和民众诚服。有了王舜的提醒,王莽豁然开朗了。他冲王舜一笑,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