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游说魏国,几经周折;大人说服楚国,也用尽心力,难道大人以为韩国之行会十分顺利吗?”
张仪脸上作笑,回答说:
“你猜得一点不错啊,看来你真的有所长进了。”
随从似是不信,问道:
“大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听说韩王十分固执,大人凭什么说服他呢?”
张仪又是一笑,言道:
“七国之中,韩国力量最弱,国土狭小,处在秦、楚、赵、魏的四面包围之下。这样的弱敌,用不着和韩王讲什么大道理,只要恫吓他,在气势上压倒他,韩王就会惧祸听劝了。”
张仪见到韩王,果然没有谦让,他振振有词地说:
“韩国土地不过900里,人都住在山区,无法积存两年的粮食,如果一年有灾,百姓就难以度日了。韩国的士卒全加起来不过30万,能打仗的顶多有20万,大王以这样的国力和秦国对抗,真是太不明智了。”
韩王听张仪所说不差,心中一惊,他勉强说:
“秦国又如何呢?”
张仪眉毛上扬,高声道:
“秦国地大物博,军队有一百多万,兵车一千辆,战马一万匹。秦军战土勇猛无敌,不穿盔甲,亦能奋起应战。秦国战马精良,奔驰神速。这样的国家,大王能战胜吗?”
韩土犹强辩说:
“韩国固胜不了秦国,但若以六国之力共同对抗秦国,秦国就必败无疑了。”
张仪放声一笑,口说:
“六国貌合神离,各怀私念,岂能同心同德?一旦秦国和韩国开战,其他诸侯必不会救助韩国,坐以观望之下,韩国还能够侥幸存在吗?”
韩王被说中了心事,脸色一变,他有气无力地说:
“这都是你的胡乱猜测,寡人自不会轻信了。”
张仪语气一缓,轻声道:
“大王不该小醒悟了。那些自不量力的群臣诸侯,徒逞口舌之利,却全不为国家大局着想,他们妄想称霸天下,私下里却不务实事,害人害己,这种作为,想必大王也会耻笑他们,哪里会成就大事呢?”
韩王长叹一声,暗自摇头。张仅见状,又把语调提高,动情说:
“我是为大工的安危着想,这才冒死来规劝大王的。大王如果不臣事秦国,秦军攻占宜阳,东取成皋、荥阳,大王的国家便被分割,大王如何应对?接下便会是亡国之祸了。其实秦国最想削弱楚国,本无意与韩国为敌,如果大王西面臣事秦国,而攻打楚国,秦王一定会感激大王。何况占据楚国的土地,只会壮大韩国的力量,大王没有道理不这样做啊。”
韩王被张仪的大言吓住,久不作声。最后,只见韩王哀叹一声,竞对张仪说:
“寡人若早听你一言,就不会那么糊涂了。从今以后,韩国决心事秦。”
张仪暗笑。张仪的随从通过此事,更加敬佩张仪的才能了。
【原文】
不吝虚位,人自拘也。
【译文】
不吝惜虚假的名位,人们自然就会被束缚住了。
【释评】
名誉地位舍使每个人心动,舍生忘死地追求。尽管它看似虚幻的,但它却是一条无形的绳索,把人捆绑在名利场中,动弹不得,人们有时可以不在乎钱财,甚至不爱惜生命,对名誉、地位的贪求却是罕有放弃的。以名誉地位做诱饵,不仅廉价有效,且能让人死而无怨,没内涵的人一旦披上名位的外衣,也要惺惺作态了。
【事典】晁错的聪慧
汉文帝时,颍川人晁错因学识广博,被任命为太常府掌故;晁错辩才也十分出众,被人称为“智囊”。
当时,能通《尚书》的人十分稀少,齐人伏胜曾做过秦朝的博士,精研《尚书》,他已90多岁,不能来京,于是晁错受朝廷委派,到伏胜家学习。
晁错聪明勤奋,学业精进神速,伏胜对他十分满意,一日,伏胜问他说:
“你从我学习,可是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