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忠义伯这等勋贵都坦坦荡荡的道出小家之幸,韦彦之才知道,心系家,语温存,并不损大丈夫之形象。
朱虎压根不会想到,自己不经意一句话,会让一个一心仕途展抱负的年轻官员,有了些观念上的改变。
往后余生,都时常提醒自己要家国两不误。
从军营出来,韦彦之本来想回衙门,结果念头一起,拐去了牧场。
义坤州建立了三大牧场,由官府与当地驻军共同管理。
牧场主要蓄养牛羊马,也开垦山头荒地搞种植。
三大牧场呈歪斜的品字形分割,在三大牧场附近还有一些小牧场。
这些小牧场是一些回流边民转移到这边来落户后所得。
义坤州很多土地都免赋税三年,只要人来,就有土地安排给你养殖种植。
免赋税三年后,可以低价把名下的地转为私有,然后每年缴纳一定的税即可。
这相当于三年时间在这片沃土获取的收益都归自己,有了一定积累就完全可以把地买下来,如此就有了立家之本。
虽然有一定风险,比如害怕鞑子会重新把这里夺回去。
但只要大雍军能守住,他们就能无本起家。
风险与机会并存,胆子大的或者走投无路的,会选择在官府牧场附近生存。
自然而然形成了人们以官府牧场为主扩散而居的局面。
韦彦之拐到甲牧场附近,这里聚集生存的百姓比较多,有边民,也有一些其他人群。
他停在一间简陋的木排房前,把马儿交给随从后,就走到木排房外头倾听。
“恒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看来教到千字文了啊!
他没有进去打扰,而是候等在学堂外头,看着散落在周围的简陋房子沉思。
大雍人不习惯住大帐篷,无论多艰难,都要堆石头架木头的造一个稳当当的家出来。
这些房子在内州只有穷困人家才会住,在这里,却成了难得的安稳之所。
五年时间,他一定会改变这里。
好房子会有,热闹集市也会有,人也会越来越多。
韦彦之从未担心过义坤州会守不住。
他相信天子扶摇直上的巨翼,一定能庇护到这里。
所以刚到义坤州三个月,他就筹建起一间学堂,认字识数有助开化,读书明智才能识礼。
开荒放牧之余,有个地方教化新州百姓,是善事,也是幸事。
因为,在这里为边疆娃儿开蒙的是他昔日的同窗柳子淮。
还有柳子淮的爹,柳长临。
柳家一家如今已经在义坤州落户,成为这里的夫子之家,颇得周围人尊敬。
当然,这得是没人知道他们过去才有这样的境遇。
柳家离开江南后,一路北上,开始并无胆子到新州居住,而是在幽州停留了一阵子。
结果被人知道他们就是京都柳家后,直接被赶出了幽州。
后来他们才知道,原来,住在幽州最宏伟的那座镇北候府的少主,就是明嘉公主的未婚夫。
他们到了卫家地盘,自然不被卫家人待见。
不轰走他们难道还留下来碍眼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