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乔木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弄清:那就是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去看望胡乔木,由于事先没有打招呼,结果没有见到胡乔木。不过,这消息一传开来,红卫兵和造反派就再也不敢去揪斗胡乔木了。
在采访中,很多人跟我谈起此事,都是“听说”如何如何,没有谁能够说清楚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决定去看胡乔木的?为什么毛泽东没有见到胡乔木?
后来,我经过多方调查、核实,特别是采访了当事人、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张耀祠,并把张耀祠的回忆跟谷羽的回忆加以对照,这才弄清这一重要史实。
那是1967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毛泽东要上天安门城楼。本来,毛泽东并没有打算去看胡乔木。当他的轿车从中南海出来,驶向天安门城楼,途中经过胡宅。虽说毛泽东从未到过胡宅,他却知道胡乔木住在这里。据说,是毛泽东见到胡宅墙上贴着北京邮电学院红卫兵5月1日凌晨所贴“打倒胡乔木”大字标语,知道胡乔木住此。而北京邮电学院红卫兵冲击胡宅,则由于胡乔木的儿子胡石英当时在这个学院学习。
“停车!”毛泽东见到“打倒胡乔木”大字标语,突然发出了这一命令,使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感到意外——因为在出发前,毛泽东并未说过要在中途停车。
“去看看胡乔木!”毛泽东说了这话,张耀祠才明白过来。
张耀祠当即下车,去敲胡宅的门。
张耀祠从未去过胡宅。下车后,径直向临街的东大门走去。
胡宅有两扇大门:朝东的大门,是原先大使馆用的。自从胡乔木搬进去之后,东大门一直紧闭着,从未启用。胡家平时进出,走胡同朝北的大门。
张耀祠咚咚敲东大门,胡宅里谁都没注意。张耀祠敲了一阵子,四周许多人跑过来,围观毛泽东。张耀祠见无人开门,以为胡乔木不在家。加上围观者迅速增加,毛泽东只得吩咐开车。
在围观者之中,有不少是胡乔木的邻居。他们迅速把这一消息告诉胡家工作人员。胡乔木知道了,又激动,又深感遗憾!
胡乔木不敢奢望毛泽东来看他,但多么期望毛泽东能够接见他一次,哪怕是对他作一次批示,或者关于他说几句话也成。在那“一句顶一万句”的年代,毛泽东的一句话,就能把他从逆境中救出。然而,毛泽东居然来看望他,这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可是,张耀祠敲错了门,使胡乔木遗憾万分。
翌日,胡乔木正在草拟致毛泽东的感谢信时,忽地几位中南海的警卫人员来到他家,察看四周的地形。胡乔木接到通知,毛泽东说昨日走错门,今日再来!
采写《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5)
毛泽东到底没有忘记他这位做了二十五年的政治秘书,使胡乔木心中非常宽慰。
他忙着整理客厅。自从抄家之后,家中乱糟糟的。他把一张大沙发整理好,安放在客厅中,以便让身材高大的毛泽东坐。
胡宅上上下下,像迎接盛大节日一般,等待着毛泽东的光临。
晚饭后,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来了,跟胡乔木一起,在客厅里等待着毛泽东的光临。
等着,等着,不见动静。直到夜里十二时,从中南海来电话,毛泽东不来了!
后来才知道,据说那天毛泽东要来看胡乔木,跟江青大吵了一通。
毛泽东虽然没有来,但是说了一句话:“我心到了!”此言后来传进胡乔木的耳朵,他也说了一句话:“我心领了!”
胡乔木发出了致毛泽东的感谢信。他在信中说,如果主席无时间,他可以去看主席。然而,他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毛泽东。
不过,消息迅速在北京城里传开。即使是红卫兵、造反派,也不敢再去揪斗胡乔木。从此,胡乔木有了真正的“免斗牌”。
就连陈伯达,也知道毛泽东仍尊重胡乔木。当中共中央办公厅向“中央文化革命小组”请示今后如何处理胡乔木问题时,陈伯达说:“‘文革小组’的意见是背靠背地斗,不要揪他。如有人问是谁说的,可告是陈伯达同志。如不问,就算了。”照“中央文革小组”的意见,胡乔木仍要“斗”,只是“背靠背地斗,不要揪”罢了。
关于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看望胡乔木一事,经过采访几位当事人,经过比较、核对他们的回忆,终于弄清了。
《毛泽东与胡乔木》一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时,书名改为《胡乔木》。改名的内情,说来颇为奇特:倘若用《毛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