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了,由于八大王剿四川后,经过灭族式的屠杀,四川原住居民已基本绝迹。现在的四川人,大多已不是四川原住民的后裔,都是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南湖北,广西等地迁移过来的,而这一浩大的工程断断续续时间跨度长达百年之久。
听我爷爷讲啊,明末出期的时候,当时的四川主要是三股势力:清军、南明军、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张献忠。另外还有一些数量繁杂的地方军阀、山大王之类的,这些各方势力相互攻伐,都在杀人。不断打仗、不断死人、不断抓壮丁,人口越来越少。加之战争导致的灾荒,又饿死一大批人,所以四川人口的锐减不一定都是八大王张献忠的原因,蜀道难,易守难攻,每个朝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那时南明的势力主要在四川成都西南方的雅安洪雅县,和成都南部的乐山一带,清军势力在川北地区阆中一带,双方战场往往在成都平原。杀得成都平原几乎无一人一户,当时(绕城以内)CD市区有房无人住,断壁残垣草木丛生。
在顺治十六年,大清完全平定四川了以后,正准备大展宏图的顺治帝见到天府之国的四川虽然沃野千里,但竟然没什么人了。所以清廷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增加赋税收入,便颁部一个“垦荒令”,就是从从其他省份迁移人口到四川来繁衍生息,这就是后面我们提到的“湖广填四川”。这里的湖广不是单指湖南广东,而实际上是指湖南湖北,因为在元朝时设置了湖广中书省,包括湖南湖北和广东广西部分地方,沿袭下来的习惯,人们仍然喜欢把湖南湖北称为“湖广”。既然要人家湖广人背井离乡的去入川开垦,当然得有一些优惠条件才行,中国人传统向来是安土重迁,要是没有丰厚的条件,很难迁徙到别处去。于是清廷开出了很多诱人的条件,鼓励迁徙入川,只要你去了四川开垦出土地,永远就是你的。并且对这些垦荒者子弟“准其入籍考试”,也就说给你上户后,你的子孙后代就有一个当官的上升途径。那时的清朝初期,全国存在着大量没有户籍的流民,没有户籍就没有土地,也不能参加考科举,而只要去四川垦荒一切就都解决了。而朝庭对那时四川的官员也有奖励,只要能为你所在的县招来300人,做出了业绩,达了低标,立马升官涨俸禄,所以四川官员都很积极跑到湖南湖北招人。“垦荒令”搞了十余年后,四川人口确实增加了不少。据四川内江隆昌县县志记载,短短十年中“忽为攘攘肩摩地”,忽然人口增多,一派熙熙攘攘景象,街上走路都摩擦肩膀了。
“湖广填四川”效果的显著,除了朝廷“垦荒令”的奖励措施鼓励外,其实也有湖南湖北自身的原因。居史料记载就在康熙年间,湖南湖北常年发生过好几次大规模的水灾,以及蝗灾、瘟疫等等。在各种自然灾害的打击下,大量的湖广人纷纷向着邻近各省逃荒,而那时的四川无疑是比较好的逃荒之地。总的来说,四川仍然是地广人稀,只要有劳动能力,逃到四川就有土地可开垦,那么便可以养活一家子人了。在四川各个县志中都有类似的记载“灾荒家贫……不能自食,率三子入川……”带着一家人逃荒到四川,当时这种情况也不少见。所以就能解释得了现在四川为什么有很多地方,一个村或邻近村基本上都是同一个姓氏,这就是当时一家人来到此地,一个儿子占一块地,经过几百年发展一家人便发展成了一个村,两个儿子发展成两个村,三个儿子发展成三个村。
我们窑沟村就是这种情况,虽没有上面说的一个儿子一个村那么夸张,但村里一直以来就是以吴,陶,陈三个大姓为主,由于还保存着族谱,所以我爷爷知道祖上是从湖北某处那边迁过来的。说是以前啊,我们村有个吴家老太爷就跑到过湖北那边去寻根,没曾想还真的找到了祖籍。他们那一片有几个村子基本上全姓吴,而拿出相互的族谱一对照,辈分排行也是一样的。一般族谱的字辈排行,都是先祖们用一些比较有喻言的词句来写字辈,词里的每个字就代表一个辈份,并按字的顺序一直排下去。而我们这支吴家的族谱上就是:“福寿忠廷永,喜嘉有庆新。世朝能大立,光显应名成。文章逢泰运,嗣长遇远春。仰源思先祖,祥开肇锡龄。时际昌隆盛,恩敷亿兆宁。敦笃怀仁本,万代毓奇英”这60个字辈,比如我爷爷是显字辈,而我爸是应字辈,而我就是明字辈。
言归正传,其实“湖广填四川”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逃避徭役到四川的。那时候的清廷为了打李定国农民军和对吴三桂作战,曾在湖南湖北大肆滥用民力服徭役,比如为清军运送粮草、修筑工事等等。有些人不愿干就出逃了,为数不少的人跑到了陕西、贵州、四川,相比之下四川又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四川不用担心入籍的问题,那时候没有全国联网身份信息,没人知道你是逃役人员。来到四川直接当作流民,分地入籍不在话下。而对于以“人口是最大的资源”作为贯彻目标的当地官员,自然是拍手叫好,夹道欢迎了,他的县人丁兴旺了,业绩自然就蒸蒸日上,加官进爵更是指日可待。
不得不说的是。这次规模空前的移民运动,对我们川地人口数量的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四川地区人口的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多以及政府移民政策的激励,四川地区的大量荒地得到了开垦。随着荒地的开垦,川地的农业种植面积也在逐步扩大,再加上四川本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土地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使得凋敝的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更加重要的是这次湖广填川运动推动了四川地区本土文化与新进文化的交融发展,产生了更加多元化的人文风俗和色彩,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纷繁多彩,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各民族文化之间融合交融,从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灿烂。
前面说了,由于八大王剿四川后,经过灭族式的屠杀,四川原住居民已基本绝迹。现在的四川人,大多已不是四川原住民的后裔,都是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南湖北,广西等地迁移过来的,而这一浩大的工程断断续续时间跨度长达百年之久。
听我爷爷讲啊,明末出期的时候,当时的四川主要是三股势力:清军、南明军、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张献忠。另外还有一些数量繁杂的地方军阀、山大王之类的,这些各方势力相互攻伐,都在杀人。不断打仗、不断死人、不断抓壮丁,人口越来越少。加之战争导致的灾荒,又饿死一大批人,所以四川人口的锐减不一定都是八大王张献忠的原因,蜀道难,易守难攻,每个朝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那时南明的势力主要在四川成都西南方的雅安洪雅县,和成都南部的乐山一带,清军势力在川北地区阆中一带,双方战场往往在成都平原。杀得成都平原几乎无一人一户,当时(绕城以内)CD市区有房无人住,断壁残垣草木丛生。
在顺治十六年,大清完全平定四川了以后,正准备大展宏图的顺治帝见到天府之国的四川虽然沃野千里,但竟然没什么人了。所以清廷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增加赋税收入,便颁部一个“垦荒令”,就是从从其他省份迁移人口到四川来繁衍生息,这就是后面我们提到的“湖广填四川”。这里的湖广不是单指湖南广东,而实际上是指湖南湖北,因为在元朝时设置了湖广中书省,包括湖南湖北和广东广西部分地方,沿袭下来的习惯,人们仍然喜欢把湖南湖北称为“湖广”。既然要人家湖广人背井离乡的去入川开垦,当然得有一些优惠条件才行,中国人传统向来是安土重迁,要是没有丰厚的条件,很难迁徙到别处去。于是清廷开出了很多诱人的条件,鼓励迁徙入川,只要你去了四川开垦出土地,永远就是你的。并且对这些垦荒者子弟“准其入籍考试”,也就说给你上户后,你的子孙后代就有一个当官的上升途径。那时的清朝初期,全国存在着大量没有户籍的流民,没有户籍就没有土地,也不能参加考科举,而只要去四川垦荒一切就都解决了。而朝庭对那时四川的官员也有奖励,只要能为你所在的县招来300人,做出了业绩,达了低标,立马升官涨俸禄,所以四川官员都很积极跑到湖南湖北招人。“垦荒令”搞了十余年后,四川人口确实增加了不少。据四川内江隆昌县县志记载,短短十年中“忽为攘攘肩摩地”,忽然人口增多,一派熙熙攘攘景象,街上走路都摩擦肩膀了。
“湖广填四川”效果的显著,除了朝廷“垦荒令”的奖励措施鼓励外,其实也有湖南湖北自身的原因。居史料记载就在康熙年间,湖南湖北常年发生过好几次大规模的水灾,以及蝗灾、瘟疫等等。在各种自然灾害的打击下,大量的湖广人纷纷向着邻近各省逃荒,而那时的四川无疑是比较好的逃荒之地。总的来说,四川仍然是地广人稀,只要有劳动能力,逃到四川就有土地可开垦,那么便可以养活一家子人了。在四川各个县志中都有类似的记载“灾荒家贫……不能自食,率三子入川……”带着一家人逃荒到四川,当时这种情况也不少见。所以就能解释得了现在四川为什么有很多地方,一个村或邻近村基本上都是同一个姓氏,这就是当时一家人来到此地,一个儿子占一块地,经过几百年发展一家人便发展成了一个村,两个儿子发展成两个村,三个儿子发展成三个村。
我们窑沟村就是这种情况,虽没有上面说的一个儿子一个村那么夸张,但村里一直以来就是以吴,陶,陈三个大姓为主,由于还保存着族谱,所以我爷爷知道祖上是从湖北某处那边迁过来的。说是以前啊,我们村有个吴家老太爷就跑到过湖北那边去寻根,没曾想还真的找到了祖籍。他们那一片有几个村子基本上全姓吴,而拿出相互的族谱一对照,辈分排行也是一样的。一般族谱的字辈排行,都是先祖们用一些比较有喻言的词句来写字辈,词里的每个字就代表一个辈份,并按字的顺序一直排下去。而我们这支吴家的族谱上就是:“福寿忠廷永,喜嘉有庆新。世朝能大立,光显应名成。文章逢泰运,嗣长遇远春。仰源思先祖,祥开肇锡龄。时际昌隆盛,恩敷亿兆宁。敦笃怀仁本,万代毓奇英”这60个字辈,比如我爷爷是显字辈,而我爸是应字辈,而我就是明字辈。
言归正传,其实“湖广填四川”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逃避徭役到四川的。那时候的清廷为了打李定国农民军和对吴三桂作战,曾在湖南湖北大肆滥用民力服徭役,比如为清军运送粮草、修筑工事等等。有些人不愿干就出逃了,为数不少的人跑到了陕西、贵州、四川,相比之下四川又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四川不用担心入籍的问题,那时候没有全国联网身份信息,没人知道你是逃役人员。来到四川直接当作流民,分地入籍不在话下。而对于以“人口是最大的资源”作为贯彻目标的当地官员,自然是拍手叫好,夹道欢迎了,他的县人丁兴旺了,业绩自然就蒸蒸日上,加官进爵更是指日可待。
不得不说的是。这次规模空前的移民运动,对我们川地人口数量的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四川地区人口的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多以及政府移民政策的激励,四川地区的大量荒地得到了开垦。随着荒地的开垦,川地的农业种植面积也在逐步扩大,再加上四川本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土地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使得凋敝的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更加重要的是这次湖广填川运动推动了四川地区本土文化与新进文化的交融发展,产生了更加多元化的人文风俗和色彩,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纷繁多彩,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各民族文化之间融合交融,从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