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肖天健的心中,只要是在他的辖地之内,可以有人富,可以有人穷,也可以有地主阶级的存在,但是唯独一种人不能存在,那就是特权阶级,不管是谁,在他的辖地之中,就要服从他的管理,种地按亩收税,不管你是谁,有一亩算一亩,地多的多交,地少的少交,只要一个公平二字,这样一来,阶级矛盾也就会少一些,有钱人要对国家承担的责任更重一些,这才可以避免有朝一日重蹈大明的覆辙,所以肖天健倒不抵触地主阶级和有钱人,他关心的只是一个公平二字,只要每个人都对国家负有责任,那么不在乎谁有钱没钱!
不过虽说是开放商贾经商,但是在刑天军梳理过武昌府的商户之后,还是抄了不少商户,因为这些商户其实暗中就是许多官吏私人的,自然也在抄没范围之内了!
现在好了,大家都从头来过,公平竞争,谁能发财,那是凭借的自己的本事,他肖天健保护这样的人,但是要靠着当官在背后撑腰,对不起,抄你没商量,现在这些钱都充公,重新分配!
对于抓获的这些战俘们,其中的楚王朱华奎,因为在武昌罪恶昭彰,民愤极大,肖天健也不对他客气,直接下令将他和他儿子拉出去砍了拉倒,一方面省的安置他们麻烦,另一方面也以此来平息民愤,招买周边的民心。
而对于城中俘获的那些官吏们,肖天健则下令对其甄选,挑拣出贪墨的最厉害的人,拉出武昌城干掉,同样也是用他们的人头收买人心之用。
但是对于低级的一些官吏和一些在武昌一带百姓之中有清名的官吏,则宽容对待,不愿继续为官为刑天军做事的,释放其回家,发还部分财产,让其可以生活,但是处于编管之中,受委派的保长的监管生活,愿意继续为官,为刑天军做事的,则选他们的强项,重新进行安排,以刑天军文吏的身份,重新启用,使之摇身变为刑天军的官员,为刑天军效命。
但是不得不提一下城中的那个前任朝廷的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贺逢圣,此人乃是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二名,乃是一个大才之人,为人刚正清廉,而且不喜攀附权势,曾经得罪过魏忠贤,结果被罢官,后来崇祯年间魏忠贤倒台之后,重新复起,刚刚致仕返乡,便遇上刑天军攻打武昌城,结果在武昌城破之后,被刑天军抓了起来。
肖天健了解了贺逢圣的情况之后,亲自到监押地将其释放,并且将其家人也都发还,城中宅院财产也尽数发还,以礼待之,想要请他出山为官,但是当即便遭到了贺逢圣的断然拒绝,并且肖天健还被他痛骂了一顿。
为此肖天健和贺逢圣还进行了好一通的理论,历数当今朝廷的种种不是,但是却被贺逢圣一一反驳,对于这样的大儒之人,肖天健耍嘴皮子跟他斗嘴,显然是自取其辱,贺逢圣引经据典的将肖天健骂的狗血喷头,气的肖天健几欲想要拔刀把这老家伙给剁了,但是最终都忍住了怒气,继续和他理论,但是最终还是落败而逃。
但是肖天健却还是不许任何人对这个老头子无礼,下令手下给贺家提供城中最好的饮食,善加对待。
可是贺逢圣却有点死脑筋,眼看大明要完蛋,觉得他曾经身为朝廷重臣,不能以身侍贼,所以要在家中悬梁自尽。
而贺逢圣在原来的历史之中,也是在张献忠攻克武昌城之后,让家人驾船载着他行至湖上,最终投湖而死的,可是这一次他却没有死成,被家人给劝救了下来。
肖天健闻讯之后,立即又赶赴贺逢圣家中探望,温言相劝,告诉他如果他不想投降刑天军,给他肖天健做事的话,尽可安生在家做一个平民,他肖天健绝不会逼迫他出来做官的,而且保证善待他的家人,并且一定善待百姓,这才让贺逢圣绝了寻死的念头,从此之后闭门不出,彻底当了个闲人。
不过在数年之后,贺逢圣还是再一次以近六十岁的高龄在肖天健的朝中出仕,当了一个修史馆的总编纂,主持刑天军自成军之后的编史之事,居然还毫不客气的在所编的史书之中,记录下了刑天军的一些劣迹和肖天健的一些恶行,为此招致朝野的一片弹劾之声,老头子的家几次被人丢入了大粪,险一险房子都被人给点了!
但是肖天健对这个老头子,却还是宽以对待,亲自下令刊发了他所编著的史书,并将他所收编入书中的许多有关他的坏话也留了下来,不加一字修改,使得这个老先生致死都不得不叹服肖天健的心胸之宽广,含笑而去。
第一百三十四章 暂时歇兵
肖天健在攻克了武昌府城之后,迅速的分兵开始继续对周边州府县城进行进攻,罗立和刘耀本二人各率领一部人马,出武昌城前往各处攻略,而肖天健则下令将李进德立即调至武昌府,接管湖广一带的民政事务的处理。
毕竟这半年多来,刑天军发展太快了,几乎可以说是差不多是每隔几天时间,便会取下一个州县,单单占领并不是肖天健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新占领的地盘纳入到刑天军的行政体系之中,使这些地盘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刑天军补充所需的资金和粮秣,供军队使用。
而发展的太快,则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刑天军文吏的不足到这个时候越发的彰显了出来,以至于许多地方偌大一个县城,只能安排三五个甚至一两个文吏暂时充任知县乃至知州来管理地方。
仅凭这些人,是根本无法彻底管好地方繁杂的事务的,所以肖天健先期采取的办法就是每下一地,便在当地查访当地有声望同时又有能力的人出来做刑天军的官,委任他们当一些地方的官吏,代刑天军管理地方一些事务,甚至在投降抑或是俘获的官吏之中,选取一些人留用,来满足刑天军的需要,可是这毕竟不是一个长久的办法,为此肖天健早在晋南的时候,便在少年营之中选择一批不喜欢舞刀弄枪,更喜欢读书的一些少年,着力培养他们,作为后备的官员储备。
可是培养治理地方人才的这种事情,和培养一个合格的士兵,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事情,以刑天军的练兵方式,三个月练出一个合格的士兵,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三个月时间编练一支可以上阵的人马,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培养一个合格的文吏方面,却根本无法速成,俗话说的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个时代,不管是谁统治中国,都必须要倚重士人,也唯有利用他们,才能帮着统治者治理国家。
肖天健虽然知道士大夫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之中,有许多糟粕并不可取,可是也同时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所在,抛弃士人想要治理好这个国家,最起码眼下是天方夜谭,靠他自己培养,估摸着不等他把人才培养出来,这天下早就又大乱了!
而现在他所采用的寻访的方式,来取才任用,虽然可以暂时缓解一下对于人才的需求,可是毕竟不是常事,有时候有得人的名声很大,但是实际上却能力很有限,这么做多少有点瞎猫撞死耗子,凭运气的成分。
再说了,读书人也是这个社会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上层阶级的利益,不用他们的话,这天下的读书人干什么去?难不成让他们都去经商种地去?总是也要给他们一个出路,要不然的话士族集团的能量绝对不小,一旦他肖天健不给这些人门路的话,这帮人是绝不会干休的,他们集体反对他肖天健,所能造成的影响之大,肖天健是知道会有多厉害的!
武人就是武人,管的是打仗的事情,总不能有士人反对他,他就派兵去将这些士人杀光吧!那么一来,中华文明又靠什么人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