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北魏统一北方后,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趋势,统治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对待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冯太皇太后和孝文帝选择了汉化道路,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又促进本民族发展、巩固了统治。
到宋元时期,这一进程向纵深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扩展,少数民族大多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唐末以后契丹族逐渐学会种植庄稼、织布、建造城郭房屋,开始了农耕生活。
特别是建国后,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仿汉制制定典章制度,仿汉字偏旁创契丹文字。
党项族建西夏政权,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如中书省和枢密院,推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吏,任用汉人担任重要官职,还命人仿汉文楷书创西夏文字。
女真金世宗曾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女真贵族和谋克户耕种,并采取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
《金史-世家纪》载:“会宁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少数民族建立全国统一的政权,前提条件是自身的封建化。
蒙古奴隶主贵族在征战过程中,不得不适应汉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纳和保持汉地原有的封建制度,元的建立标志着封建化的完成。
元朝基本上沿袭宋金旧制,《元史-百官志一》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建都邑,定内外之官。官有常职,位有常员。”
元世祖还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设大司农司,颁布《农桑缉要》,减租垦荒等。
少数民族在封建化意义非常重大。
元许衡《鲁斋遗书》:“北方奄有华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然后魏、辽、金历年最多。”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本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民族的融合,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而且还需要说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有相同之处,但不能说如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否就是少数民族的汉化。
虽然它们都属于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其过程都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其实质都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所同化。
但两者又不能等同,主要表现在
首先,从两者的含义来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
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是一般指少数民族汉族化,即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某一民族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自然地、逐渐地改变本民族某一部分或全部而与汉族相似或被汉族同化的现象。
其次,从两者存在时间来看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起源于战国,终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现已终结。
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早在汉族形成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应追溯到奴隶社会,而且到现在仍在进行着,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仍然继续下去。
还有从两者学习的对象来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对象既可能是汉族,也可能是当时已经处于封建统治时期的较文明的少数民族。
如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和满族统治下的清朝这两个时期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属于后者。
以及从两者的结果来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少数民族不断汲取以汉族为主体的先进的封建文化,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内的一支支奇葩。
同时它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少数民族的汉化,则在汲取汉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自身的民族特点逐渐改变或者消失,有的变得与汉族接近,但仍保留本民族的一些特征;而有的被汉族所同化,最终融
入到汉族当中,原来的民族消失。
封建化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族融和的最本质特点,少数民族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接受封建化,这类封建化的内容还向边疆地区扩展。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
少数民族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采用汉族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从部落或者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汉化是一种民族同化,是一种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必然。
所以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不仅有汉化,我们汉人也会被胡化,如之前所说的胡化的胡服骑射。
民族融合历史书上只说了两种原因---战争与和平(发展贸易),其实还有种就是国家政策。
就是主动学习他民族的政策,作者菌觉得只有开明的君主才能做得到,像北魏的孝文帝禁胡服,断北语,改汉姓氏(他自己将拓拔氏改为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