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老京城人,谁家没有些瓶瓶罐罐,平时看着不起眼,但保不齐就是一个金疙瘩。
过来的人大都抱着捡漏的心态,这些物件不可能都拿来给专家鉴定,会事先做一次筛选,从中挑出有代表性的物件给专家讲解。
即便是假的,也要有个说法,给观众普及一下收藏方面的知识。
节目时长有限,所以筛选出来的物件还要给专家把关,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文物。
在录制节目之前,这些物件专家都上过手了,真假心里都清楚,实在拿不准的也可以和其他专家商量,这样就不会出现看走眼的情况。
这毕竟是一档专业的鉴宝节目,如果播出后被其他专家挑出了毛病,那就不专业了。
或者说,录制节目就是走个过场。
这档节目的前期筹备非常重要,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选出三十多位持宝人,这些人都是愿意配合上电视的,可以录制两期的节目。
等到节目播出后,相信会有更多的百姓愿意参与进来。
“马哥,怎么样?听说你还自己拿了几件宝物出来压轴。”林子轩询问道。
“就是大家一起参详参详,不算什么。”马未督谦虚道。
想要吸引观众的注意,提高收视率,就必须拿出有分量的宝物,或者说值钱的物件。
要是一场节目下来都是小几万的物件,观众看着没劲,提不起精神,要是有价值上百万的物件,那就不一样了。
如果有稀有的宝物,观众为了长见识也会收看。
这档节目刚开始,哪那么巧就能碰到值几百万的古董,于是就会出现职业的托。
马未督和拍卖行会拿古董出来,找人编个故事,什么在地摊上花几千块买来的,专家一鉴定值几十万,这样节目就有看头了。
拍卖行拿古董出来是为了宣传,可能下一次拍卖的时候就有这件古董。
这倒不算是作假,《鉴宝》主要是为了介绍古玩和收藏的知识,能达到这个目的就行了。
这种事情在拍卖行很常见,有些托专门用来抬高价格,还有的故意导致流拍,反正古玩这一行有很多猫腻,外行人还是谨慎为好。
现场准备完毕,导演那边预备开始。
整个演播厅布置的古香古色,专家们穿着老式的大褂,慕姗姗穿了一件旗袍,很有点怀旧风,现场观众大多是台里的工作人员。
慕姗姗的主要工作就是和持宝人闲聊,介绍宝物的来历。
这时候能引出不少稀奇古的怪故事,那些故事讲的越离奇的越可能是托,他们是慕姗姗公司的员工,就是为了让节目有意思。
以后节目走上正轨,这种托会越来越少。
每一位持宝人上台的顺序是固定的,专家们按照各自的专业进行分析,有时候说错了,或者说的不到位,专家会要求重拍。
马未督很享受这个过程,他的口才不错,说起来头头是道。
反而那些专家是第一次录节目,叫停的次数不少,解说的干巴巴的,不够吸引人。
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马未督适合这种聚光灯下的生活。
《鉴宝》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档收藏类节目,它的形式更为开放,让老百姓参与其中,不像有些节目只是讲解收藏知识。
京城电视台的领导也在录制现场,这次他们投入大量资金打造这档节目,未尝没有和华国电视台一争高下的意思。
除夕当天播出的贺岁剧《编辑部的故事》续集,让华国电视台白天的节目收视率暴跌。
这让其他地方电视台看到了希望,收视率代表着广告收入。
一直以来,华国电视台的广告费用是最贵的,只要地方台有档节目的收视率能超过华国电视台同档期的节目,肯定会得到广告商青睐。
就像《鉴宝》这档节目,京城电视台会放在周日晚上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