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干了?贺文瑞的心里渐渐坚定起来,反正已经和涿鹿商社绑在一起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想要大规模将红薯土豆推及开来,成为青史留名的人物,离不开总督耿如杞的强力支持,而要想让恩师支持,就得让他掌控实权,不得不说,青史留名的念头,已经成了贺文瑞的执念,大有谁拦路,谁就是仇敌的感觉。
而且贺文瑞相信,恩师心里对青史留名的愿望,恐怕一点也不会比他小,在亲眼目睹了红薯土豆的丰收之后,临走前,贺文瑞同样看到了耿如杞眼里那不同寻常的光亮。
最为重要的,就是涿鹿商社本身的实力了,贺文瑞相信,此事没有他们帮忙收尾,涿鹿商社也能全身而退,将他们的责任撇得干干净净,要是双方心里有了罅隙,贺文瑞觉得得不偿失。
那红薯土豆需要他们挑拣一事,贺文瑞还不太相信,即便此事不真,但在安抚任用保安州外来难民的这件事上,也离不开涿鹿商社,一旦他们撂了蹶子,这些难民就是隐患,保安州这么多的粮食,反而是祸根。
罢罢罢,就干他一票大的,想到这里,贺文瑞缓缓在桌上铺开纸张,准备写信给耿如杞。
阳和城位于晋西东北部,西与大同毗邻,北边隔着长城就是塞外插汉部的草场。
其城墙高壕深,有三个城门,东门成安,西门成武,南门迎暄,城门外各建有瓮城,城门上有城楼,还有14个窝铺,都是藏兵的地方。
全城分别于洪武二十六年,三十一年,及万历二十年,经历了三次砖包,称得上是铜墙铁壁,因最早是阳和卫的驻地,故称阳和城。
宣德元年移高山卫同驻,城东属阳和,城西属高山。
隆庆四年,宣大总督成为常设的地方官,由宣化移驻阳和,阳和城自此成为宣大一带的最高行政及指挥中心。
另外,还有大同副总兵也在此驻扎,乃是一个纯粹的大兵营,普通居民很少。
正文第496章晋北风云起(3)
耿如杞下了大轿,进得自己府中,到了书房,脸上不怒自威的神色就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愤恨,还有深深的无力感。
既是总督,自然要掌握下属各镇各卫的兵力及其部署情况,可他提了几次,要去各处转一转,看一看,都被下属以各种借口挡了回来。
今次也不例外,那些官吏将士的脸上,尽管是谄媚的笑容,却全都以天阴雪大,不利出行的理由,请他这位总督回府好好休息便是。
就连同在一个城中的阳和高山两卫,还有大同副总兵的兵营,耿如杞都没有进去过,每次上门,这些人总有理由,不但他们自己人不在军营,就是兵丁们也被他们带了出去。
可恨,要是张鸿功在此,哪里会有如此被动,身为大同总兵,张鸿功的驻地自然是在大同,却偏偏有个副总兵在耿如杞眼皮下作妖。
一个人独自生了会儿闷气,百无聊赖中,正愁怎么打发时间的时候,耿如杞眼睛往书桌上一扫,无意发现多了一封信。
拿起来一看,是贺文瑞写给他的,本想找人问问信是什么时候送来的,但见火漆封印完好,没有人拆过,应该是送来不久,索性罢了。
拆开信从头到尾这么一读,却是令耿如杞喜出望外,当真是瞌睡来了碰到枕头,贺文瑞这个学生真没白收,居然能想他所想,急他所急,怎么破自己现下的困境,贺文瑞在信中出了一个胆大包天的谋划。
虽说有些过于激进,但不失为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信中还说,为了配合谋划,涿鹿商社已经开始出动人手,只要恩师一声令下,就全面开动。
贺文瑞和涿鹿商社的擅作主张,耿如杞倒是没有在意,兹事体大,等他定下决心再做,肯定会有些匆忙,若不提前准备好,到时候未免手忙脚乱,这也是他这学生和涿鹿商社的一片好心。
做不做呢?这个问题在耿如杞心中并没有盘旋多久,很快他就拿定了主意,做!
与其整日这样浑浑噩噩当傀儡,不如一鸣惊人干票大的,真正做那独揽大权的总督,至于贺文瑞担心的,由此可能引发的晋北官场震荡,还有朝堂上的争斗,无需过于忧虑,自己担着就是。
贺文瑞初为官,还是年轻了些,不明白大部分官吏都是墙头草,一旦靠山金主倒下,他们也就成了没有主人的狗,自然会乖乖夹着尾巴,不敢造次。
想到这里,耿如杞丝毫不愿耽误,自己磨墨铺纸,开始给贺文瑞回信。
耿如杞的这番心思,到底还是被贺文瑞料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