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汴京城真是人头攒动,朝廷用兵,天下云集响应。先有河东路府兵五千人也已在汴京西水门集结,分马兵二千人,步兵三千人,河东路最近,来之最速,京东路和江南东路两万也已在路上;开封府募集一千精兵,包括高景祐,高骠等一应豪族子弟,这一路作为中军大营,正于城内驻扎,还有福州府,泉州府,杭州府,江宁府,都皆有数万兵甲奔来;京兆府,兴元府数万人本已近陕南道,为击虏前线,就地等待;大名府,太原府兵马因本为辽国所牵制,只来了两千人作后应,此次出兵行动算下来也有十五万人,与西夏国号称的二十万贼众尚有几分差距,不过谁胜谁负,还得要看各方的造化。
各军中虽然明令禁止将士不得允许不得进入汴京城中,以免滋扰百姓,但是这些为国效力的将士大多穷其一生都不曾见汴京繁华。遂诸将领统制都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时间汴京城多了一些身着并不是十分整齐的甲士,他们都皆用好奇的眼神观看着汴京城的高阁楼台,这也间接的为汴京城带来别样的繁华,衣冠,食宿,采买等各行各业竞相争奇,还有甲革制造,刀剑磨砺之人混迹于大街小巷,以利兵士。这些情形汴京城官应都看在眼里。有人作诗为证:
十万精骑十万枪,十万宝马踏八方。
少年尽带红头缨,垂老披挂黄金甲。
浊酒送君千里去,沙场不负将军令。
归来壶浆劝君饮,长留英雄身与名。
作诗者为何人,现在已经难辩之,只是黄庭坚的出征檄文,众儒谓之《出征行》此刻已经名扬天下,每一个士兵,都皆一字一句的研读,势必可用它来鼓舞自己的斗志。
除了这些集市上事情,再要说说那高居深宫的高太后却又是怎样,这也不得不提及,高太后年事已高,身体欠佳以为汴京群臣共知的事实。这一日,她正于宫中独坐,闭目养息,高太后为已故神宗之母,当今皇上之祖母,或可谓之太皇太后,宫中赵氏宗族皆谓之其为大娘娘。忽一时,有人来访,原来是向太后,这向太后即已故神宗之妻,赵煦唤之娘娘,当然其并非赵煦生母。
向太后见到太皇太后,轻声行礼道“大娘娘安,儿媳向妃来请安。”
高太后许久未搭话,似睡未睡,似醒又未醒。向太后不知所措,只得呆呆的站在塌边。
约莫片刻之后,高太后出言“向妃来访,未事先言明,也好让哀家有所准备。你不在宫中调教赵煦,今日来此作甚?”
“闻大娘娘近日身体欠安,特来探望问候一二,以表儿媳孝道”向太后殷勤的说。
高太后回复道“如此确实让向妃费心了,我身子确有诸多不适,但是眼睛尚且明了,头脑亦不糊涂,只些需静养。”
向太后又说道“大娘年来本是身体康健,有万年之福,只是长居深宫之中,又有琐事绊心,未必能眼见天下之事,儿媳特来告知一二。宫外骚动,万民激昂,但这深宫幽静,大娘娘能全都得见。”
高太后对曰“看来向妃还是有事前来,道是有何事?且先言说,不必拐弯抹角。”其实高太后明白,这向妃此来只为探听她身子的虚实,因为她知道如果自己一旦身去,这皇帝还年幼,大权落入谁手尚未可知,因为宫中能者除了自己就是这向妃了,到底是还政于赵煦,还是另选向氏辅佐,一时高太后也拿捏不清。
向太后说道“近日朝廷伐力,天下兵马云集汴京,汴京城可谓是热闹。又有黄庭坚一檄文传闻于汴京,汴京城人皆愤情澎湃,个个都欲去斩那西夏敌首。真是好久没有看到天下之人这么热情了。”
高太后道“你身居内宫,何以知道天下之事,莫非你亦想君临天下。”
向太后慌忙拜服“儿媳并无此意,只是最近听宫女太监说道。儿媳乃一妇人,只愿意携子同乐,并不想过多关联天下政事。”
高太后说道“汝勿惊慌,你所想为何,我自知晓,那赵煦并非你所出,你是想携子同乐,还是挟子以令天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宋江山必须姓赵,你与我不过是这过眼云烟中的一瞬,何以惧我哉!赵煦年幼,你亦负有养育引领之责。自古天下,幼天子必有忧患,恐内亦忧,外亦忧,今正若此也,朝中新旧之争未了,却遇西夏来犯,内外交困,幼天子赵煦怎能御之,还需你我协之。”
向太后听此言语,方才宽心,原来高太后早就属意于她,遂说“为了大宋的江山,为了赵氏的血脉,儿媳定不负大娘娘之期待。”
高太后微微笑道“你看,你这就暴露了吧,你心里还是很想,是否!”
向太后微微低下头示意。
高太后接着道“想总比不想好,总比我当年突然上位,不知所措为好,不论结局如何,且需早作准备。”
向太后又殷勤笑道“大娘娘千秋,不必早早言说此事,儿媳只愿随大娘娘后做一个安顺的人儿。”
高太后说道“你勿须如此谨慎,大宋立国就慎杀性命,你若担忧有性命之忧,这大位如何交于你手,还应及早思虑为赵氏操持,吾老了,你也算是我的一种寄托。”
向太后忽而转换话题“大娘娘莫要再言此事,我见黄庭坚檄文写的慷慨激昂,有扶我大宋之志,遂留心此人,并有嘱人向黄庭坚索要《出征行》的帖文,儿媳今日特拿来与太后赏析,望太后喜欢。”说完即唤身后宫女拿出那幅字帖。
那幅字帖的是笔力雄健,笔锋甚伟,文采更是洋洋洒洒,不愧是黄门精粹,卷轴眉间写有‘出征行’字样,文更潇洒“八千里山河日月同怒,百年中原之地同责。苍天怒,沧海鸣,苍山负血问青音,你我同去斩贼兵”,多有大气磅礴之意,此语更能激励大宋将士同仇敌忾,戮力同心。黄庭坚字工卓越,文采了得,又得大宋之禄,此人乃大宋之福也。
高太后观此文章,内心甚是激动,只一篇文章而已,却能让人如此动容,此文势比三军,有此言语,大宋军必然旗开得胜。
高太后看完此文叹道“都说苏轼文采了得,我看还不如黄庭坚卓越。黄庭坚之文满腹家国天下,恩义满腔,苏轼却全然为‘凌虚御风,缥缈天下’,‘又问明月几时’,衣衫不整,对酒当歌,荒唐不羁,他的当政,非大宋之福也。”
向太后听高太后如此言语,知高太后对苏轼颇有不满,遂说道“那苏子之人,只是行事飘飘然洒脱之人,其能力却在众人之上,而且朝中众多文臣武将,包括黄鲁直,皆是苏子门生,所以苏子行事必然也如行云流水,锐不可当。目今天下再也找不到第二人可以有此极高的号召力,又不令新党和旧党都反对的人。所以儿媳以为,苏子当政,必为大宋之福。”
高太后道“苏轼其人自是放荡不羁,只是他脑中的仁义礼教并不容我等妇人当政,可惜煦儿还小,若是全然放之,说不定赵氏变天,难免承替百年前柴氏之命运。况且苏轼洒脱,往往只言个人得失,却无有天下之得失,目今四方皆为仇寇,不得以洒脱行事,还得先是刀枪演绎,礼仪居次。”
向太后问道“那这黄庭坚可何为也?”
高太后回道“这黄庭坚倒是有十分的意思,吾可观之一二,即命内务总管何超前去招黄庭坚入小殿,我等倒是可以去了解一下此人。”
向太后和高太后又续了一些闲话,遂就各自散去。
第二日,黄庭坚如约入宫,与小殿拜见高太后和皇帝,向太后在高太后身边服侍。
黄庭坚入殿先出礼仪之语“鄙人朝奉郎黄庭坚鲁直拜见官家。不知道官家在用兵之际招臣等入宫所为何事?黄某一介文官,莫非要上阵杀敌。”
高太后尚未及言语,那向太后听到黄庭坚如此油腻滑稽之语扑哧一笑,高太后说“早听说天下黄鲁直豪放过人,今日见之,果然是非同凡响,不过老生年事已高,不免对你之虚妄之行为多感不悦,且请严肃之。”
黄庭坚顿时变得严谨“大娘娘召见,黄某不敢怠慢!”
高太后道“今日殿中只我四人,各人皆可言语,不必拘束,但亦不可狂放。”
众人皆曰“诺!”